“一带一路”背景下的ESP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400l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改革的推进,国际化复合型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汉英双语人才炙手可热。本文在分析院校开展ESP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认知层面与行为层面两个角度完善ESP教学模式,旨在为各高校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复合型ESP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一带一路;ESP;教学改革;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6-0072-03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已与沿线国家及其他地区在金融贸易、交通运输、旅游等领域密切交流与合作。要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与沿线国家及地区政治互信、经贸畅通、文化交流的利益共同体,首先要做到语言相通。“一带一路”的研究带动了非通用小语种热,但是在内地开设非通用小语种课程存在诸多困难,社会成效难以显现:不仅学校培养成本加大,而且毕业生也会面临就业面狭窄的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将进一步拓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深度,提升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双语人才提供巨大的机遇与市场,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和培养提供新的契机。
  一 对ESP的认识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一种以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首要原则的教学理念。国外学者Strevens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基本特点:(1)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2)课程的内容必须与某种特定专业、职业活动相关;(3)重视句法、词汇、篇章结构等方面在某些特定场合的适用性;(4)与通用英语有所区别。总之,ESP教学是顺应交叉学科发展趋势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 ESP教学现状及高校开展ESP存在的问题
  普通教学与ESP教学有所区别,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而后者是以培养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的。ESP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课程看似分先后顺序,但在内容和实践应用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ESP教学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ESP教学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不合理是我国ESP教学尚未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教学界普遍认为培养学生基础英语技能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由此看出学界对于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解不够透彻。重基础英语忽视ESP教学是我国目前许多高校的现状,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尽管ESP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就现有已开设的ESP课程来说其效果并不尽人意,ESP成为一门低效费时的外语课程,且很少有英语教师愿意从事并热衷于ESP教学。对于教师积极性缺失问题,人们普遍对ESP教学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比如人们认为ESP教师要求除了要具有语言学科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具备某个学科的知识背景,而现状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单一,这成为教师焦虑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認为这些问题恰恰反映出了教学管理者、教材编纂者和教学实施者缺乏对ESP 教学缺乏本质认识和ESP教师正确定位的思考。ESP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同普通英语有哪些异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相比于专业教师,ESP教师更应该注重哪方面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索这些问题对于提升英语教师的ESP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有效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ESP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目前还处在探索和磨合阶段。结合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现状,高校开展的ESP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的性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1 ESP课程处于从属地位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统称为英语专业课,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大致为7:9:4。显而易见,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公共课相对于专业方向课来说所占比重偏高,比例不当,对英语专业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内容围绕书本教材展开,缺少应有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真实的语料和语境,ESP课程通常以选修课为主,缺少应有的重视。
  同时,ESP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多数高校教师仍遵循课本和传统课堂为主的ESP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学校客观资源条件和相关政策的牵制。
  2 学生对传统 ESP 教学缺乏兴趣
  传统ESP教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同时也不利于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老师一味地讲解书本和课堂教材,课堂缺乏生动性,枯燥无味,使学生普遍患有“厌学症”和“消化不良症”。学生即使学习也是被动为主,大多为了修满学分和拿高分拿奖学金而接受性学习。缺少研究性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3 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英语专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率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成为人们对院校英语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方面是对学生单项技能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测试,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质量评估和推动校际交流的手段。然而,相对于语言院校及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开设时间短,专业教育经验不够丰富,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四级考试的通过率而采取题海战术,影响正常的英语教学。
  如今,社会对应用型双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是评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各高校顺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外贸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旨在提高就业率。凡事有利弊,虽然这些应用型英语课程学时短、见效快、短期内的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从长期来看,危害不容小觑。这些课程专业口径窄,时效性强,过分重视这些课程对学生造成学习上和思想上的负担,避重就轻、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对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的体现,违背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完善ESP教学模式
  正确认识ESP教学的定位,全面了解ESP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是现阶段完善ESP教学模式的关键。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加强ESP教学研究。
  (一)认知层面
  1 根据“需求分析”制定ESP教学大纲并调整课程设计
  我校英语专业属高考录取第二批次,学生英语水平位于中游,因此学校方面有必要考虑开设相关课程弥补学生英语方面的不足。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可将本科英语专业划分为英语教育专业、翻译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增设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外贸函电课等,让学生对商务英语词汇,语法特点和语篇有初步了解。另外,在课程学时中教师应增加听力和口语训练比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一般性学术交流的能力,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以适应ESP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ESP教师的培养
  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高等学校ESP教学成功转型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平台。鉴于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ESP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流程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教学效果的诊断者与反思者。在设计课程之前,ESP教师应进行客观的情景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以确定教授内容,并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1]作为ESP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作为知识输入者的角色,让学生边做边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作为ESP教育的先行者,教师要敢于革新,把所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勇于创新学习模式,以便在ESP领域中更好的探索。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对教学效果做出对比和评估,研究新教学模式是否符合预期。教师处于ESP教学前沿,所以他们能够直观感受到教学期间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其次,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需要能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人才。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资源和途径,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和增强文化差异的意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电影进行外文学习。学生可以透过电影情节了解外国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用到的“地道英语”,体会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和语音语调;其次电影中的情节更能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积累的词汇,即在什么情境下说、用什么语音语调说,填补了书本的劣势。将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用一本专门的笔记本记下来,付诸实践与耐心,运用到口语中,甚至融入故事情节,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英语思维。无形中也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处理大数据教育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多模态”和“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3],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指导,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认识到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在ESP课堂教学中发展和应用的迫切必要性及其重要性,通过探索和学习,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够收集分析数据,能够充分运用“翻转课堂”的传统教育理念促进学校传统教学和现有网络教学相互衔接、有机融合,拓展ESP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教学深度。
  (二)行为层面
  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一个弊病:会读会写但不会应用于实践,经验匮乏。要改善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依靠学习者提高主观能动性、学习跨地域文化是遠远不达标的,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以及国家的政策推动都不可或缺。学校层面,在教学之外多提供机会与平台,与其他高校互动交流,多举办类似研讨会、宣讲会、写作比赛、演讲比赛、口译比赛等活动,通过跨学校的文化学术交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学习机会,以补足行为层面跨文化学习者的实践经验短板,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家层面,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在与全球超过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跨文化学历和学位的互认合作协议基础上,出台相应政策,继续支持和鼓励未来本国高校学习者选择出国求学甚至工作,同时激励外国高校学习者赴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既锻炼了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更推动了国家地区间的合作。
  因此,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内涵来看,它对高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以及转型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于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以下两点:1. 按照所学专业分门别类地引领学习者参加国际展会、洽谈会等,使之能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了解丝路文化。为了让学习者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和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英语在各类语言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以及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娴熟的掌握和使用,学校可以合理安排创设和举办“英语角”“英美文化节”等国际活动,给予学习者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2. 引导学生与外企保持联系,使得学习者积极探索与其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实践和方法,把在书本和实践当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到具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进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服务。总而言之,展开丰富多样的双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更好贯彻和落实“一带一路”政策,培育复合型双语人才,应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使用者所习得和储备的不同文化的知识、语言表达技能和社会交际技能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及他民族文化的意识态度。[4]要确保与异域的语言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从专业结构优化角度来说,国内各高校不仅要优化调整或新增相关专业,而且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教学也应予以重视,让文化育人落到实处;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角度来说,主要从学生以及师资的交换、留学生派遣等方面入手[5];从坚持中国特色这更高层面来讲,不仅要把双语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针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树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学习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结语
  “一带一路”为高校开展ESP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培养复合型ESP跨文化交际人才,从认知层面来看,高校应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培养师资、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跨文化能力四个方面改进ESP教学;从行为层面看,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提升学习者语言表达技能、社会交际技能,从而推动国家地区间的合作。从宏观来看,语言作为国家互联互通的通行证,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高校应进一步考虑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与沿线国家及其他地区的语言文化对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益真.从ESP教学现状和教师角色看ESP教学发展[J].科技信息,2010(9):296-297.
  [2][3]孙玉超.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ESP教学:问题与对策[J].英语教师,2016(12):21-24.
  [4]彭兵转,姜毓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语言主观性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75-84.
  [5]许纯洁.“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高校双语双文化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探索[J].广西民族研究,2018(1):158-164.
  (责任编辑: 姜海晶)
其他文献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该课程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用的首要前提,是培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进教学方式的切实转变,是新一轮课改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 要] 在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现状如何,关系重大。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存在着生态文明认知模糊与国际视野缺乏、生态行为折中化倾向。为此,高校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确立与教学策略选择两个维度展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教学创新。一是高校不仅应强化生态知识教育,夯实该主题教育的科学支撑,更应强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准确阐发当代生态危机的本体及出路,确立
数学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形成和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学习兴趣,更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推手和指路明灯.调查数据显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似乎没有完全达成教
[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基、立足之本,也是动力来源,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的软实力。而当下外部因素经济、网络媒体、教育内容的被动接受以及当代大学生这个整体对传统文化不能有充分的认识,导致当代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文化自信弱化这一现象。必须从高校和大学生这两大主体出发积极寻求各种有效路径,即从四个方面进行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当代大学生
本文以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视角挖掘作为意识形态的“中国梦”的成因历史、理论内涵、宣教功能、依靠力量和实现路径,将“中国梦”意识形态价值的挖掘和发现融入到矛盾的、发
在初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当下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们自己学会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们自己的分析问题的
落后地区的教学资源是如此的匮乏连起码的物理实验仪器都无法正常给予配备,在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是坐等实验仪器的到来还是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非物理器械进行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强化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和领悟能力基础,令其自觉承担起传统美德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命.与此同时,大学语文为了确保实时性向社会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