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补偿冲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1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完全属于作者和他的时代,读者有权站在自己的时代,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陈奂生上城》发表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我们今天再来读这篇小说的时候,难道认识上会没有一点变化吗?不!一部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常读常新的,否则,“陈奂生”早死了。那么,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篇小说呢?我认为首先就是要抛开“小农意识”这一传统的思维定势,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合时代的人性解读,这种解读应该具有超越文本超越时空的宽容和大度。我的探索和尝试是从“潜意识的心理补偿冲动”入手的。
  “潜意识的心理补偿冲动”是一个精神病理学上的术语。它是指一个人如果老是觉得自己活得非常吃亏非常冤枉非常窝囊,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压抑感。在这种心态之下,天长日久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补偿心理冲动。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告诉他这种冲动将会使他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正常的人是可以凭借理智将这种冲动压下去的。但关键的问题是,有些时候这种冲动不会让人付出太大的代价,甚至可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就能轻易占到小便宜(尽管这点小便宜从理智的角度来看几乎是微不足道毫无用处的),这时候理智是不会出来提醒犯规的主人的。当内心积压的犯规冲动不能在理性层面得到满足,它就必然会转化为非理性的形式,于是这种潜意识的心理补偿冲动就在事实上发生了。
  用以上这番理论来解释陈奂生的行为,我以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看:
  小说原文里说,“他是过惯了苦日子的”,之所以过惯了,是因为这苦日子已经把陈奂生的心压得麻木了。高晓声在他的另一篇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里有这么一段文字:“(他的)泪水汪满了眼眶,像甘露一样,滋润了那副长久干枯的脸容,放射出光泽来。”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里对此作了如下解释:“这是经过了漫长的苦难之后终于得到了补偿的欢快之泪。”注意这里的“补偿”一词,显然,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高晓声先生没有在这一点上作更深入的阐述,而是又回到了他的“农民问题”上去了,所以他马上又说:“这样的泪水是不应该流两次的。哦,让悲剧不再重演,让苦难永远过去吧!够了,够了,我们的教训,应该说是太多了啊!”
  在《陈奂生上城》里,陈奂生的命运已经好了起来,但冷不防还是吃了一下亏,他铁定地认为他花五元钱在这家旅馆住一夜实在是太冤枉太不值了。所以“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倒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五元。”一夜天?’他冒汗了。‘是一夜五元。’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这里可以说是陈奂生心理发生关键变化的开始。经验告诉他,他只是一个弱势存在,这使他内心总是保守地退让:“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小说接下来写道:“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注意这里的“忿忿然”三字,这为他以后的言行打下了心理基础。在这种心态之下,陈奂生所采取的对策是什么?就是“想一走了之”,这就是他发泄不满和抚平创伤的方式。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多次在不同地方问了学生一个问题:陈奂生发怒吗?学生们回答说“不”。的确,在一些该发怒的地方,比如说油绳被偷、住店被坑(至少他自个心里认为是被坑了),陈奂生都没有发怒,他也不敢发怒。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弱势存在,被人欺侮了许多年,他那颗干瘪的心灵早已经失去了反抗的生机,但潜意识里那种求得补偿、希望抚平创伤的愿望却如若隐若现的火苗始终未曾熄灭。后来他回房去,但回去的原因却是“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这时,机会来了,房间里没有监督员,也没有摄像头,他身上的约束没有了,他感到发泄不满的机会来了。潜意识的心理补偿冲动瞬间给了他无比的“勇气和智慧”,于是他不再是原来那个怯懦、迂讷和窝囊的陈奂生。请看: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现在别的便宜捡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这就是陈奂生心理,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他通过这种方式求得一种心理的补偿,于是他感到好过多了: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他后来怎样了?《陈奂生转业》了,《陈奂生包产》了,《陈奂生出国》了。我们欣慰地看到,陈奂生的这种潜意识的补偿心理已经越来越淡化了,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进步、人的进步。一个人的心理补偿冲动越小,这个人内心才越健康,他活得才越大度,越自尊,越自爱。如果一个人老是觉得别人欠他太多,社会欠他太多,或者说他老是觉得自己受了委曲、遭了冤枉、吃了暗亏,老是觉得自己生活在权势、高压,不平的阴影里,那么只要一出现监控不严的时机,这个人内心积压的潜意识的心理补偿冲动就会表现出来,我们不妨把它叫做“陈奂生式的心理”。
  在生活中,这种“陈奂生式的心理”随时随处可见。有人评论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点和价值层次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所以我说这种“陈奂生式的心理”不仅仅是小农意识造成的,它可以说是人之本性。我在教学的时候,先给学生讲明这种心理补偿冲动的道理,然后让他们列举在生活中经过或见过的这种“陈奂生式的心理”,结果,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课堂真是热闹非凡,教者自可以在教学中发现令人惊喜的地方。
  我在引导学生解读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始终没有用“小农意识”这样的字眼。有人会问这不是违背了作者意图、教材意图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已涉及到我在处理这篇小说时的一种基本感情倾向,即善待农民。我们的农民朋友,我们的主人公陈奂生,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农民。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包括教材编写者)一提起农民,动辄就站在阶级分析的高度,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口吻批判其“小农意识”,我以为这是不对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如果缺少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这样的解读本身就显得片面、绝对和武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农民?我以为高晓声有一句话是很恰当的:“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绝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这倒并非是因为受过他们特殊的恩惠,也不是出于过分的钟情,而是我确确实实认识到,我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难困苦的20多年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为我的精神支柱。”
  通过本文的欣赏,我发现当学生再谈到农民的时候,无意间他们的眼神里已经少了几分鄙视与厌恶,多了几分尊重和感激。我想,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高晓生先生笔下的农民陈奂生,也一定会比以前更知道如何善待中国广大的处于弱势的陈奂生们。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2020年中考,又是全面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后的第一轮考试。在新的考试背景下,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路、试卷结构、试题题型和赋分比例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为适应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中考的试题走向,提升教学与复习备考的效率,本文拟从2019、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
期刊
摘 要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写作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与语言运用水平,它是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的写作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对此,语文教师可尝试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经典文本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进步。本文对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如何开展以读促写的教学
期刊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名著阅读的过程关系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它对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重点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名著阅读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旨在通过名
期刊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  可教什么,怎么教呢?  反复阅读全著和相关资料后,我心中有谱子。我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三个板块:1.介绍《边城》故事情节。2.《边城》导读。3.课文赏析。其中前两个板块为重点,第三
期刊
“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其冷峻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震撼人心的美学意义,奠定了它在古典白话小说中的崇高地位。笔者认为,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对李甲的父亲李布政这个人物艺术化的处理。  围绕杜十娘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的两大障碍——来自老鸭的畸形社会势力和来自李布政的封建理教势力,作者对前者极尽渲染张扬之能事,对后者故意引而不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老鸨往往是黑恶势力的代表.她们欺压妇女,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概括起来,新课标作文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遵循认知规律 激发写作兴趣
期刊
摘 要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响应改革要求,新的统编语文教材为学生指定了一系列必读书目,但是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发现由于文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等原因,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期刊
摘 要 对于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我们可以像转动万花筒一样,多角度去观照,引导学生观察这篇课文,或从澄清概念、界定范围、基于事实评价和基于事实建构结论等多个要素去开展教学,或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其匹配度,或从驱动任务模型,或从语言建构的技巧,或者这些方法的全方位运用。惟其如此,才能由教学的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关键词 高阶思维;论证 ;驱动任务;语言建构  
期刊
[单元教学设想]  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笔下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灵魂中悠长的历史河流……这烙在人们心上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沉爱恋,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热情感的文字,唯有在倾情的朗读中,在动情的想像中,在尽情的品评中,在激情的背诵中,方能融入我们的血脉啊。    [单篇教学方案]  《涛两首》教学新点子    
期刊
摘 要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古诗词教学,品读历史人物,赏析美文佳句,感受作者情怀,领略作者与诗词中的人物的家国情怀,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吸收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而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古诗词;传统文化;人文教育;家国情怀   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有助于强化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