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我们可以像转动万花筒一样,多角度去观照,引导学生观察这篇课文,或从澄清概念、界定范围、基于事实评价和基于事实建构结论等多个要素去开展教学,或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其匹配度,或从驱动任务模型,或从语言建构的技巧,或者这些方法的全方位运用。惟其如此,才能由教学的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关键词 高阶思维;论证 ;驱动任务;语言建构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敬业与乐业》思维、论证、价值诉求等都相对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难度大。而演讲稿的特点又让其成为难得的学习资源。而其他三篇课文,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自读课,学生能较为快捷地抓住它们各自的观点等基本内容。对于《敬业与乐业》,我们可以像转动万花筒一样,多角度去观照。
一、思维要素观察法
这里的思维主要是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从澄清概念、界定范围、基于事实评价和基于事实建构结论等多个要素去引导学生观察这篇课文。
澄清概念。《敬业与乐业》有多个概念,如“敬”,出自《礼记》“敬业乐群”,用朱熹的解释,说“敬”就是“主一無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再如“业”,是什么呢?梁启超说,是职业——正当职业,是一件事——正经事,是自我劳作。
界定范围。梁启超将“业”这一概念的范围铺得比较开。业,相对于生命个体的才能、境地而存在,或是建设一个共和国,或是挑粪,或是拉黄包车,等等,只要是能称得上一件事的,都在他说的“业”内。但是他还是强调了这“业”的正当性——“人人都要有正当的职业”。而对于“乐”字,梁启超则用负面清单,说哪些是“不乐”,如“无业”是不乐,厌恶自己本业也是不乐。至于乐业是什么?他一言以蔽之,“趣味”!整合一下,可为凡是能从自己从事的正当职业里感受趣味者,都可谓乐业者。
基于事实建构标准。孔子说的那话,百丈禅师行的那事,都是事实。作者写下这些事实,是要得出与上述所提概念相关的观点,即“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再如第八段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所说也都是事实,批判性思维者习惯称其为“事实断言”。基于这些事实,梁启超生成了自己的观点,即“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第七段中也能寻到类似的例子。
基于标准分析评判。如第七段中“凡做一件事……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这一段分析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应该是“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用这个标准去观照庄子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去观照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则发现他们早早都提倡“敬业”了。
二、论证要素观察法
提到论证,我们会想到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如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论据,与其匹配的论点在第五段,即“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其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再如第七段,其观点是设问的形式建构,整合一下,那就是敬业能让我们把业做到圆满,从而做一个“天地间第一等人”。论据有承蜩丈人的言语,这是引证;论据还有梁启超“信手拈来”的材料,那是举例论证;论据还有曾文正的话,这是引证也是反正;还有庄子、孔子的话,这是引证。
文中还有多处因果论证。如第六段中“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这是一处比较典型的因果连锁。论证方法是因果论证,是道理论证中的常见形态之一。“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和“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又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相对于其前一句是论点,相对于后一句是论据。从批判性思维角度说,“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是基于前一句事实断言建构出来的观点,又是用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凭依。
文中的因果论证还有多处,而那正好成为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或评价学习情况的资源。
三、任务要素观察法
这里的“任务”是近些年来驱动型作文中的“驱动任务”。根据我们建构的驱动任务模型,驱动任务有以下六种:①写出作者个性;②预设读者;③强调事实与观点的积累与应用;④熟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当代语境;⑤用批判、发展、联系、辩证等眼光深度观照传统和现实;⑥能运用描写、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根据需要文明得体地表达。
《敬业与乐业》体现驱动任务很是鲜明。梁启超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这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价值观,表现在他的语言建构素养,表现在他写文章给人娓娓道来的亲切平和。课文预设的读者也很是明确,正如课文中明确的那样,参见第五段结尾处。该文注重事实与观点的关系,这在前文中已有说明。本文倡导“敬业与乐业”,正是眼下我们正在努力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观,也有友善观的思想——于己友善者,能不乐业!课文所用的高阶思维,主要是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还有辩证思维,如“事的名称……并没有高下”,“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还有发展的眼光——“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能如此言说者,没有发展的眼光断不可能。课文主要是议论表达方式,但是也有叙述,如第四段、第八段中的有关文字。
四、建构要素观察法
有材料,有价值观,有思维,还需要有自己的语言建构。
演讲是口语表达,所以务必多为听众着想,力求让受众易于听得清晰明白。“在讲演正文之前,先要说说有业的必要”、“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最后将“责任心”、“趣味”融会到敬业乐业中。可见梁启超给我们写作立了榜样。
还有一些建构,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这题目……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这几句,让自己的题目有出处,又避免概念不清、名实相争,还能显示其善于假借外物的品性。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这一处建构,展示批判性思维的差异,所用标准不同,所持观点有差异,如此条分缕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这一处借用重章叠句的建构技巧,锤炼整句,显得材料丰富,便于受众听明白听舒服。
至于课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建构,更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耐心品味与学习的。
总之,经典课文,我们不能拘于抽象的学时限制,也不能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简单止于像传统那样基于词汇学、文章学的浅阅读。我们要运用新的知识去观照文本,生成深层次的阅读感受,实现阅读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 高阶思维;论证 ;驱动任务;语言建构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敬业与乐业》思维、论证、价值诉求等都相对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难度大。而演讲稿的特点又让其成为难得的学习资源。而其他三篇课文,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自读课,学生能较为快捷地抓住它们各自的观点等基本内容。对于《敬业与乐业》,我们可以像转动万花筒一样,多角度去观照。
一、思维要素观察法
这里的思维主要是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从澄清概念、界定范围、基于事实评价和基于事实建构结论等多个要素去引导学生观察这篇课文。
澄清概念。《敬业与乐业》有多个概念,如“敬”,出自《礼记》“敬业乐群”,用朱熹的解释,说“敬”就是“主一無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再如“业”,是什么呢?梁启超说,是职业——正当职业,是一件事——正经事,是自我劳作。
界定范围。梁启超将“业”这一概念的范围铺得比较开。业,相对于生命个体的才能、境地而存在,或是建设一个共和国,或是挑粪,或是拉黄包车,等等,只要是能称得上一件事的,都在他说的“业”内。但是他还是强调了这“业”的正当性——“人人都要有正当的职业”。而对于“乐”字,梁启超则用负面清单,说哪些是“不乐”,如“无业”是不乐,厌恶自己本业也是不乐。至于乐业是什么?他一言以蔽之,“趣味”!整合一下,可为凡是能从自己从事的正当职业里感受趣味者,都可谓乐业者。
基于事实建构标准。孔子说的那话,百丈禅师行的那事,都是事实。作者写下这些事实,是要得出与上述所提概念相关的观点,即“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再如第八段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所说也都是事实,批判性思维者习惯称其为“事实断言”。基于这些事实,梁启超生成了自己的观点,即“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第七段中也能寻到类似的例子。
基于标准分析评判。如第七段中“凡做一件事……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这一段分析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应该是“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用这个标准去观照庄子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去观照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则发现他们早早都提倡“敬业”了。
二、论证要素观察法
提到论证,我们会想到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如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论据,与其匹配的论点在第五段,即“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其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再如第七段,其观点是设问的形式建构,整合一下,那就是敬业能让我们把业做到圆满,从而做一个“天地间第一等人”。论据有承蜩丈人的言语,这是引证;论据还有梁启超“信手拈来”的材料,那是举例论证;论据还有曾文正的话,这是引证也是反正;还有庄子、孔子的话,这是引证。
文中还有多处因果论证。如第六段中“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这是一处比较典型的因果连锁。论证方法是因果论证,是道理论证中的常见形态之一。“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和“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又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相对于其前一句是论点,相对于后一句是论据。从批判性思维角度说,“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是基于前一句事实断言建构出来的观点,又是用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凭依。
文中的因果论证还有多处,而那正好成为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或评价学习情况的资源。
三、任务要素观察法
这里的“任务”是近些年来驱动型作文中的“驱动任务”。根据我们建构的驱动任务模型,驱动任务有以下六种:①写出作者个性;②预设读者;③强调事实与观点的积累与应用;④熟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当代语境;⑤用批判、发展、联系、辩证等眼光深度观照传统和现实;⑥能运用描写、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根据需要文明得体地表达。
《敬业与乐业》体现驱动任务很是鲜明。梁启超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这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价值观,表现在他的语言建构素养,表现在他写文章给人娓娓道来的亲切平和。课文预设的读者也很是明确,正如课文中明确的那样,参见第五段结尾处。该文注重事实与观点的关系,这在前文中已有说明。本文倡导“敬业与乐业”,正是眼下我们正在努力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观,也有友善观的思想——于己友善者,能不乐业!课文所用的高阶思维,主要是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还有辩证思维,如“事的名称……并没有高下”,“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还有发展的眼光——“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能如此言说者,没有发展的眼光断不可能。课文主要是议论表达方式,但是也有叙述,如第四段、第八段中的有关文字。
四、建构要素观察法
有材料,有价值观,有思维,还需要有自己的语言建构。
演讲是口语表达,所以务必多为听众着想,力求让受众易于听得清晰明白。“在讲演正文之前,先要说说有业的必要”、“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最后将“责任心”、“趣味”融会到敬业乐业中。可见梁启超给我们写作立了榜样。
还有一些建构,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这题目……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这几句,让自己的题目有出处,又避免概念不清、名实相争,还能显示其善于假借外物的品性。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这一处建构,展示批判性思维的差异,所用标准不同,所持观点有差异,如此条分缕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这一处借用重章叠句的建构技巧,锤炼整句,显得材料丰富,便于受众听明白听舒服。
至于课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建构,更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耐心品味与学习的。
总之,经典课文,我们不能拘于抽象的学时限制,也不能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简单止于像传统那样基于词汇学、文章学的浅阅读。我们要运用新的知识去观照文本,生成深层次的阅读感受,实现阅读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