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之“世内”说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用饱蘸着田园生活体验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桃花源记》。成就了千古绝唱;成就了一段传奇的故事;也成就了一个人人心向往之的理想的境界。
  走进桃花源,如入图画中。山清水秀,落英缤纷,桑葚酸甜,美酒飘香。远离战争和剥削的人们平等、自由、快乐、和谐。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地生活着。这样的所在就像仙境。
  我们习惯性地称这一理想之境为世外桃源。一直以来,我们约定俗成地接受 “世外桃源”这一说法。解读《桃花源记》也都遵循着这个既定的观点:即桃花源是陶潜对生活虚无飘渺的幻想,是不存在的。
  诚然,桃花源亦真亦幻,时隐时显,神秘莫测,千百年来虚实难定,堪称“千古之谜”。倘若只是因为沿袭古法就判定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是并不存在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缺乏科学地论证,是片面的、武断的。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读《桃花源记》逾百遍。每次阅读,我都能够感到桃花源强烈的“现世”特点。无不浸淫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跳动着属于世俗社会的脉搏。桃花源不是世外的桃源,它就在世内。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桃花源。我想来谈谈的桃花源的“现世性”,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世内桃源”。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绝非我刻意去标新立异。
  
  1.现今仍存在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确有其地的。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那是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其中别有洞天,土地平旷。当地的百姓说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他们的老辈就住在那里,他们可谓桃花源人的后人了。这是今人的说法。
  
  2.陶渊明自己的桃花源
  
  陶潜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41岁之前为“入世阶段”,41岁之后为“出世阶段”。但是中国的出世往往不是绝对的斩断尘根,而是“在世出世”。或者是“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隐士如陶渊明也如是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由此可见他的“世外”也还是在世俗社会之中的。
  陶潜41岁后,因时局极其动荡,战乱更加纷繁。他对充满险恶的仕途绝望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归隐。从“误入的尘网”中走出来的陶源明,犹如走出了人生的樊笼。闲适自得地过着“躬耕自资”的田野牧歌式生活。
  对自己的隐居生活,他有着十分真诚的袒露。他发出了“性本爱丘山”的快乐宣言。他还抒发了田园生活之乐。见:《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虽然有农事种作的辛劳,但陶源明更多的是在劳动中获得了闲适和自由,也有不记收获的乐趣。即使被调皮的露水沾湿了衣服,他也不恼,怡然自得。读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自己的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田园里的生活是恬静而浪漫的。这与《桃花源记》中的优美的环境和平和自在的生活多么的相似啊!他的“南山”就是他的桃花源。而这真实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体验必然会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和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桃花源记》也是陶潜归隐田园生活的写照。
  
  3.精心养护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第一节有这么一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描写的是桃花源优美的外部自然环境。一大片桃花林中竟然没有一棵别的树木!什么原因?可想而知这是片人工种植的桃林,肯定是人们有心栽桃,才会桃成阴。否则不会只有桃树。什么人呢?桃花源人。这里是他们家园的外围,桃花林这一绿色的屏障,既美化了他们的家园,也隐化了他们的家园。在他们精心的养护下,桃花林才有如此盛大的花事。如果说是作者的虚构,那这样的环境描写就显得太虚假了,也不符合陶潜的朴素、自然、真实的写作风格。
  
  4.小众难民的桃花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段文字对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地势特点作了具体描述。水的源头在高山上,高山之外还有高山。密林连接河流,河流环绕着群山。荒远幽深,山重水复,曲折险阻,人迹不至。
  在古代,在这样的环境里住几户人家是很难被人发现的。《晋书•刘毅传》有这样的记载“政权转移不息,政公翻复,人民常逃亡去就,不避幽深”。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兵连祸接,民不聊生。老百姓在战乱中所受到的蹂躏最为惨重。在苛政、战乱猛于虎的的悲惨现实中,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为求活路,一小部分逃难者就会选择“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寻求生命的避难所。桃花源具有险要而隐秘的特点,是逃难者的理想家园。在这隐秘的地方生活,恍若隔世,但还在世内。
  
  5.隔而未隔的桃花源
  
  桃花源人,远离了战乱和剥削。比照原来的日子,真有天壤之别。他们如入仙境了。那么,是不是真像他们对不期而入的渔人说的“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从秦朝到晋朝,沧海桑田,白驹过隙,六百年的光阴过去了,为什么桃花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按理说他们应该穿着秦朝的服装才对呀。他们的穿衣打扮竟然和六百年后的晋朝人一样!倘若说桃花源在世外,是虚构的,着装问题岂不是陶渊明开的一个大玩笑?
  由此可以推断——桃花源人仍然与外界保持联系。因为生活的需要,他们也要外出。但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想被外人发现他们的家园,以免打搅他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的生活。所以他们一般不会露出“蛛丝马迹”。即使如渔人偶然误入桃花源,在古代信息、交通等条件基本极差的情况下,不会有几个人知道这件事的。即使知道,如渔人者,想在无数的险山恶水密林之中找到小众避难者们挖空心思建立起来的家园,真是难于上青天呐。
  
  6.有人寻访的桃花源
  
  南阳的刘子骥(历史上确有其人),大概也听说了桃花源的事情,兴冲冲地计划前往找寻,但没有找到就去世了。从他以后,知道的人更加少了,想寻找的人也知难而退。这件事不少史书确有记载。而非陶渊明只为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而安排的情节。那是一种片面地误读。
  桃花源真的难找。于是就成了“春来到处桃花水,不辨仙踪何处寻”的被世人神化了的一个所在。但是,我们又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地方很难找,有些人去寻找但没能够找到,就说它是作者虚构的,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在战乱不断的晋代,在小范围的、地理环境特别的地方,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着的。出世归隐的陶潜有所听闻和经历,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来。可是桃花源“小小的安定与幸福”比对着东晋“大大的不安和战乱”,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桃花源”不可推广甚至不可能被推出来。所以阅读《桃花源记》,千百年之后,我们还是能够听的到陶源明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现实的深深喟叹。
其他文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具有强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细致深入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喜欢你这位教师,并愿意亲近你、乐意接受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中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不仅对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和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
期刊
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能力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辨别美丑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社会上一些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色性肆意宣泄的电视剧,凶杀成癖的电影及社会上充斥的丑恶现象,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侵蚀作用,毒化了他们的心灵,污染了他们的身心,萎靡了他们的意志,迷失了他们的前进方
期刊
钢琴是一种技巧性极强的乐器,在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要贯穿始终,学生在初学阶段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打好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辅导学生练琴时,既要重视基本功训练,还要注意对他们各方面音乐素质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能力和表现力。    1.听力的培养    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曲调感、节奏感以及多声部音乐感、对音乐的共鸣等都与听力有关。听力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面对课程改革的新环境,施教者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尽快走出,在课堂上努力创造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素质教育新氛围。因为,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趣,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进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对 织金县所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语
期刊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创造优美的音乐环境;德育渗透;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乐器引入课堂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 审美观 培养    吴文漪老师曾说:“一个不懂得审美的人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一个不懂得审美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音乐教育在现
期刊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过程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具有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与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数学教学“活”起来,达到在让学生全员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经历数学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增强应用意识、
期刊
“课件”是教师授课的时候用于演示的信息承载体。信息时代中“课件”的作用,类似与传统的“黑板板书”、“透明幻灯片”、“教学挂图”,都是教师用于辅助教学的工具。  目前的课件都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也就是“多媒体课件”。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在加入适当的交互性,就完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作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我们要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本文从物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对待探究的错误认识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对物理教学重新思考,领悟新课改的新理念,真正转变教育观念,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 实验探究 理论探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