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7年11月8日报道,美国导弹防御局和波音公司在格里利堡的反导系统发射井中放置了44枚拦截弹,美国此举旨在拦截来自朝鲜和伊朗的导弹。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请求国会在2018财年预算外增加军费,拨款40亿美元支持导弹防御计划。特朗普在致国会的一封信中写道:“此次拨款申请旨在支持额外措施,以监测、击败和防御朝鲜对美国、美国所部署军队、美国盟友或伙伴使用弹道导弹的行动。”
配置分高下
当代反导系统,最主流也是唯一具备实战能力的便是反导拦截弹。尽管同为“反导”,但对不同国家而言,其针对的作战目标却有很大差别。美国、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反导系统首先要满足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需要;对印度、日本这样的国家而言,防备邻国射来的中程弹道导弹是反导系统的主要任务;至于以色列这样的国家,反导系统原本是要拦截周边国家的“飞毛腿”和“加长飞毛腿”导弹,现在却更强调拦截“卡桑”这类“土火箭”。
与传统防空导弹先快速爬升,积累高度和速度,随后依靠积蓄的能量打击目标不同,由于弹道导弹的来袭高度远高于飞机,反导拦截弹在作战时对射高要求极高,因此需要更持久和充沛的动力作为支持。推进剂水平越高,导弹体积相对就越小。以色列的“箭”-2长度为7米,弹径800毫米,最大作战高度50千米,而美国“萨德”系统的拦截弹长度仅为6.17米,弹径370毫米,最大作战高度则高达150千米,是前者的3倍。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就是双方固体火箭推进剂技术水平不同所致,以色列的“箭”-2使用的固体推进剂与“爱国者”-2差不多,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而“萨德”使用的则是技术水平极高的丁羟推进剂。至于印度的PAD拦截弹,其长度达10米,弹径900毫米,重量是“萨德”拦截弹的9倍,但作战高度却只有80千米,相当于“萨德”的一半略多,两者相比,高下立见。
最早反导拦截弹的战斗部都是由防空导弹的破片杀伤战斗部发展而来,由于当时的拦截精度低,加之破坏来袭核弹头需要大威力战斗部,因此,第一代反导拦截弹大都采用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核战斗部作为拦截手段。冷战结束后,这种核战斗部失去了使用大环境,但常规破片战斗部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印度自行研制的PAD反导拦截弹用的就是破片战斗部;以色列的“箭”-2稍微高端些,使用定向破片战斗部;俄罗斯正在研制的S-500防空导弹,据称也要使用类似的战斗部。比起普通破片杀伤战斗部,定向破片战斗部虽然稍微降低了战斗部重量,间接提升了导弹的拦截包线,但仍无法与动能拦截器相提并论,只能作为尚未掌握这一技术国家的过渡手段。
折射各国综合国力
对以洲际导弹为拦截目标的远程大气层外导弹拦截系统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敌方导弹刚一发射就能被侦测和定位,这显然不能靠地面设备完成,因此,弹道导弹预警卫星成了最好的选择。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先后发展了数代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主要使用雷达和红外探测器进行目标识别,苏联也发展了数代类似的卫星系统,每套系统都有多颗卫星,每颗卫星造价都达上亿美元,可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1分钟内探测到相关特征,并在几分钟内将消息回传,提供30分钟左右的预警时间。值得一提的是,美军DSP系列卫星在海湾战争中就为拦截伊拉克“飞毛腿”弹道导弹提供了早期预警。
除卫星外,探测距离巨大的远程搜索雷达也是反导系统必备的设备。从理论上说,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探测精度也就越好。不过,预警雷达优先追求的是搜索距离,因此诸如美国“铺路爪”预警雷达和俄罗斯“沃-DM”预警雷达都具有6 000千米左右的超远探测距离。当然,这样的探测距离,光靠波长的调整是换不来的,还必须保证拥有巨大的雷达孔径才行。因此,这类预警雷达往往都拥有小山一样的巨大“体形”。体形如此之大的雷达,自然耗资不菲,一套俄罗斯“沃-DM”雷达造价近1.5亿美元,美制“铺路爪”雷达更贵,因此在布置上都是精心选址,避免浪费。至于在反导领域进步神速的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造过镶嵌在山坡上的巨型相控阵雷达。
反导系统不同技术层次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各国综合国力的高低。作为一种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武器系统,反导系统的研制和部署,需要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并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和大量资金支持。
配置分高下
当代反导系统,最主流也是唯一具备实战能力的便是反导拦截弹。尽管同为“反导”,但对不同国家而言,其针对的作战目标却有很大差别。美国、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反导系统首先要满足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需要;对印度、日本这样的国家而言,防备邻国射来的中程弹道导弹是反导系统的主要任务;至于以色列这样的国家,反导系统原本是要拦截周边国家的“飞毛腿”和“加长飞毛腿”导弹,现在却更强调拦截“卡桑”这类“土火箭”。
与传统防空导弹先快速爬升,积累高度和速度,随后依靠积蓄的能量打击目标不同,由于弹道导弹的来袭高度远高于飞机,反导拦截弹在作战时对射高要求极高,因此需要更持久和充沛的动力作为支持。推进剂水平越高,导弹体积相对就越小。以色列的“箭”-2长度为7米,弹径800毫米,最大作战高度50千米,而美国“萨德”系统的拦截弹长度仅为6.17米,弹径370毫米,最大作战高度则高达150千米,是前者的3倍。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就是双方固体火箭推进剂技术水平不同所致,以色列的“箭”-2使用的固体推进剂与“爱国者”-2差不多,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而“萨德”使用的则是技术水平极高的丁羟推进剂。至于印度的PAD拦截弹,其长度达10米,弹径900毫米,重量是“萨德”拦截弹的9倍,但作战高度却只有80千米,相当于“萨德”的一半略多,两者相比,高下立见。
最早反导拦截弹的战斗部都是由防空导弹的破片杀伤战斗部发展而来,由于当时的拦截精度低,加之破坏来袭核弹头需要大威力战斗部,因此,第一代反导拦截弹大都采用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核战斗部作为拦截手段。冷战结束后,这种核战斗部失去了使用大环境,但常规破片战斗部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印度自行研制的PAD反导拦截弹用的就是破片战斗部;以色列的“箭”-2稍微高端些,使用定向破片战斗部;俄罗斯正在研制的S-500防空导弹,据称也要使用类似的战斗部。比起普通破片杀伤战斗部,定向破片战斗部虽然稍微降低了战斗部重量,间接提升了导弹的拦截包线,但仍无法与动能拦截器相提并论,只能作为尚未掌握这一技术国家的过渡手段。
折射各国综合国力
对以洲际导弹为拦截目标的远程大气层外导弹拦截系统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敌方导弹刚一发射就能被侦测和定位,这显然不能靠地面设备完成,因此,弹道导弹预警卫星成了最好的选择。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先后发展了数代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主要使用雷达和红外探测器进行目标识别,苏联也发展了数代类似的卫星系统,每套系统都有多颗卫星,每颗卫星造价都达上亿美元,可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1分钟内探测到相关特征,并在几分钟内将消息回传,提供30分钟左右的预警时间。值得一提的是,美军DSP系列卫星在海湾战争中就为拦截伊拉克“飞毛腿”弹道导弹提供了早期预警。
除卫星外,探测距离巨大的远程搜索雷达也是反导系统必备的设备。从理论上说,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探测精度也就越好。不过,预警雷达优先追求的是搜索距离,因此诸如美国“铺路爪”预警雷达和俄罗斯“沃-DM”预警雷达都具有6 000千米左右的超远探测距离。当然,这样的探测距离,光靠波长的调整是换不来的,还必须保证拥有巨大的雷达孔径才行。因此,这类预警雷达往往都拥有小山一样的巨大“体形”。体形如此之大的雷达,自然耗资不菲,一套俄罗斯“沃-DM”雷达造价近1.5亿美元,美制“铺路爪”雷达更贵,因此在布置上都是精心选址,避免浪费。至于在反导领域进步神速的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造过镶嵌在山坡上的巨型相控阵雷达。
反导系统不同技术层次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各国综合国力的高低。作为一种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武器系统,反导系统的研制和部署,需要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并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和大量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