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着,教师的有效提问对课堂有效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教师的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要从避免课堂提问的无效问题和降低难度开始。
(1)无效问题多。
课堂提问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基本上是一些无效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贯。
(2)问题的难度过大。
有些老师也喜欢向学生提难度过大或者知识面过宽的问题,而且这类问题不易把握,并且远远超出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而,不管老师如何提示,学生也无法回答。
(3)问题的指向不明。
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语言笼统模糊,不够清晰;或措辞不准,容易产生歧义叫人听后无所适从,难以回答。因此,学生在回大这类问题时就会偏离老师提问的意图,甚至于产生许多笑话。
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精选问点,遵循目的性原则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设计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有效的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在备课时就要确定好提问的明确目标,是为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还是考察知识前后联系,或者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提问要避免“一问齐答”式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避免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是不是”式盲目随意性的习惯性提问。
2.适时引导,遵循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热情去积极思考,达到促进知识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以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教学中可适当选取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以启迪、发展思维。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要及时搭桥引导,以点拨来激活思维,充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沉浸在幸福和自信之中,他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后续学习活动中来。3.把握难易,遵循适度性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课堂问题要难易适中,过浅则缺乏吸引力,过难则会出现冷场,过大则让学生无从下手,过偏则抓不住重点。所提问题要与提问对象相匹配,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还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区别,宜由易到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只有当提问有恰当的坡度时,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同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提问分寸,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和自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4.形式多样,遵循灵活性原则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要避免施教者预设性的、居高临下的提问方式支配和左右课堂教学。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特定情境,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既要因人施问注意层次,又可采用直问法、设问法、反问法、追问法、激问法等多种提问方式,达到检查、研究、探讨、比较的提问目的。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情,诊断学习障碍,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提升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要从避免课堂提问的无效问题和降低难度开始。
(1)无效问题多。
课堂提问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基本上是一些无效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贯。
(2)问题的难度过大。
有些老师也喜欢向学生提难度过大或者知识面过宽的问题,而且这类问题不易把握,并且远远超出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而,不管老师如何提示,学生也无法回答。
(3)问题的指向不明。
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语言笼统模糊,不够清晰;或措辞不准,容易产生歧义叫人听后无所适从,难以回答。因此,学生在回大这类问题时就会偏离老师提问的意图,甚至于产生许多笑话。
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精选问点,遵循目的性原则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设计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有效的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在备课时就要确定好提问的明确目标,是为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还是考察知识前后联系,或者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提问要避免“一问齐答”式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避免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是不是”式盲目随意性的习惯性提问。
2.适时引导,遵循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热情去积极思考,达到促进知识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以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教学中可适当选取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以启迪、发展思维。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要及时搭桥引导,以点拨来激活思维,充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沉浸在幸福和自信之中,他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后续学习活动中来。3.把握难易,遵循适度性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课堂问题要难易适中,过浅则缺乏吸引力,过难则会出现冷场,过大则让学生无从下手,过偏则抓不住重点。所提问题要与提问对象相匹配,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还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区别,宜由易到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只有当提问有恰当的坡度时,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同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提问分寸,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和自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4.形式多样,遵循灵活性原则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要避免施教者预设性的、居高临下的提问方式支配和左右课堂教学。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特定情境,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既要因人施问注意层次,又可采用直问法、设问法、反问法、追问法、激问法等多种提问方式,达到检查、研究、探讨、比较的提问目的。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情,诊断学习障碍,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提升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