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时代价值、困囿与重塑三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振兴逻辑进行分析,反思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困囿,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技能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有机结合的契机点。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平台,应紧抓课程思政的同心圆体系建设和工匠大师工作室、VR思政教育实训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与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课程;困囿与重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8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指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生力军。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定地把高等职业教育做得更坚实更有效,认真思考和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青年人职业价值取向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1.工匠精神成为社会追捧的名词
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的流行预示了一场中国制造业革命的到来,也表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敬业专注的优秀工匠。在工业4.0的新时代需要更多技能人才,而培养拥有技术、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技术人才大军,离不开职业教育。
2.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价值
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得以建立持久性的战略资源,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工匠精神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员工的行为中,从而获得精益求精的企业氛围,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员工在企业中发挥着示范效应。劳模、大国工匠不仅具备极致的专业技能和专注的工作精神,同时引导职工自觉地学习他们的精神,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迸发出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技能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有机结合的契机点。
二、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困囿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体现在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道德水平、体能和企业评价五项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评估的软肋,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技术,还要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堪忧。首先,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失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临考前只重视知识的记忆,而道德践履长期被家长和教师所忽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的培育、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教育等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的体系化。其次,工匠精神在教材中“失踪”。职业院校学生都接受了正规和系统的道德教育,但是在学生测评时发现他们的道德知识储备少、是非观念不清,在语言、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这表明,道德教育要从实效性着手改革。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的掘进点,是技能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有机结合的契机点,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就需要开发适应职业教育的教材,进而带来课程体系的完善。第三,工匠精神在论坛上“失声”。学生明知故犯,甚至运用学习的“法”“理”等知识来抵制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这就涉及对道德教育的正确合理评价。对道德准则的认知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外在的道德行为,也即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一致性的考核在试卷考核方式中是无法体现的。通常德育试卷考试只是停留在学生对认知的考察,所以考试的分数也不能表明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尤其是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的认可度,是心理上制约从业者成才的绊脚石。
三、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搭建平台
1.搭建产教融合视域下协同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使得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了明确性。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院校需要良好的环境,工匠精神的倡导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主体意识形态,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呼唤工匠精神。软技能培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首要任务[2],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制度层面、文化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等提供良性的培育空间、培育机制和培育环境。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可形成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方式,开拓思政等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协同育人的平台,彰显了职业教育提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2.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命运共同体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育人模式,是探索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企业与高职院校都参与育人环节,被称为 “双主体育人”模式。从育人体系上看,企业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岗位和企业老师,学校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育人主体,而要与企业主体协作配合。以淮北矿业集团探索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为例,淮北矿业集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创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拥有很多业内技术的行家里手和工匠大师,其中以杨杰和杨杰工匠大师工作室为代表,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以精雕细琢、专注忘我的精神而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北矿业集团开展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四、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掘进路径
1.理論培育主阵地:同心圆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思政教育元素,探索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一起承担起育人的主体功能。课程思政是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可以从企业中聘请工匠和技术能手担当思政教师,这样专业课程的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因此思政教育不仅局限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的结合点,也是全员育人理念的实施载体,不仅直接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也把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理念、工匠精神等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勤劳努力的品质和完整独立人格的毕业生。课程思政不是面向所有课程,更不会干扰专业课教学,而是注重价值引导。因此,有学者提出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建立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圈层效应,架构起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改变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形成了德才兼备的教育方式。思政教师要树立与各专业教师相配合的意识,解决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道德工作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解决了技能培训与敬业精神培养“两张皮”现象。
2.实践教学培育为抓手:工匠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工匠大师工作室的作用,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开辟新天地。以淮北矿业集团的杨杰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例,发挥好工匠大师和技术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着力培养名师高徒,扩大辐射效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发挥其他载体的作用,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建立的工匠大师工作室、VR思政教育实训室就是其中很好的载体,借此载体可以探索“大国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构建与创新,厚植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传承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刘晓玲,庄西真.软硬兼施:匠心助推高技能人才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8.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收稿日期:2019-11-04
作者简介:傅坤(1976),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为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工匠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jyxm0157,項目主持人:傅坤)和2019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2019A1083,项目主持人:傅坤)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课程;困囿与重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8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指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生力军。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定地把高等职业教育做得更坚实更有效,认真思考和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青年人职业价值取向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1.工匠精神成为社会追捧的名词
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的流行预示了一场中国制造业革命的到来,也表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敬业专注的优秀工匠。在工业4.0的新时代需要更多技能人才,而培养拥有技术、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技术人才大军,离不开职业教育。
2.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价值
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得以建立持久性的战略资源,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工匠精神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员工的行为中,从而获得精益求精的企业氛围,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员工在企业中发挥着示范效应。劳模、大国工匠不仅具备极致的专业技能和专注的工作精神,同时引导职工自觉地学习他们的精神,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迸发出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技能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有机结合的契机点。
二、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困囿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体现在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道德水平、体能和企业评价五项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评估的软肋,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技术,还要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堪忧。首先,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失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临考前只重视知识的记忆,而道德践履长期被家长和教师所忽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的培育、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教育等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的体系化。其次,工匠精神在教材中“失踪”。职业院校学生都接受了正规和系统的道德教育,但是在学生测评时发现他们的道德知识储备少、是非观念不清,在语言、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这表明,道德教育要从实效性着手改革。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的掘进点,是技能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有机结合的契机点,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就需要开发适应职业教育的教材,进而带来课程体系的完善。第三,工匠精神在论坛上“失声”。学生明知故犯,甚至运用学习的“法”“理”等知识来抵制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这就涉及对道德教育的正确合理评价。对道德准则的认知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外在的道德行为,也即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一致性的考核在试卷考核方式中是无法体现的。通常德育试卷考试只是停留在学生对认知的考察,所以考试的分数也不能表明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尤其是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的认可度,是心理上制约从业者成才的绊脚石。
三、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搭建平台
1.搭建产教融合视域下协同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使得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了明确性。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院校需要良好的环境,工匠精神的倡导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主体意识形态,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呼唤工匠精神。软技能培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首要任务[2],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制度层面、文化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等提供良性的培育空间、培育机制和培育环境。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可形成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方式,开拓思政等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协同育人的平台,彰显了职业教育提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2.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命运共同体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育人模式,是探索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企业与高职院校都参与育人环节,被称为 “双主体育人”模式。从育人体系上看,企业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岗位和企业老师,学校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育人主体,而要与企业主体协作配合。以淮北矿业集团探索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为例,淮北矿业集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创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拥有很多业内技术的行家里手和工匠大师,其中以杨杰和杨杰工匠大师工作室为代表,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以精雕细琢、专注忘我的精神而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北矿业集团开展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四、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掘进路径
1.理論培育主阵地:同心圆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思政教育元素,探索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一起承担起育人的主体功能。课程思政是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可以从企业中聘请工匠和技术能手担当思政教师,这样专业课程的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因此思政教育不仅局限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的结合点,也是全员育人理念的实施载体,不仅直接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也把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理念、工匠精神等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勤劳努力的品质和完整独立人格的毕业生。课程思政不是面向所有课程,更不会干扰专业课教学,而是注重价值引导。因此,有学者提出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建立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圈层效应,架构起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改变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形成了德才兼备的教育方式。思政教师要树立与各专业教师相配合的意识,解决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道德工作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解决了技能培训与敬业精神培养“两张皮”现象。
2.实践教学培育为抓手:工匠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工匠大师工作室的作用,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开辟新天地。以淮北矿业集团的杨杰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例,发挥好工匠大师和技术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着力培养名师高徒,扩大辐射效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发挥其他载体的作用,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建立的工匠大师工作室、VR思政教育实训室就是其中很好的载体,借此载体可以探索“大国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构建与创新,厚植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传承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刘晓玲,庄西真.软硬兼施:匠心助推高技能人才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8.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收稿日期:2019-11-04
作者简介:傅坤(1976),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为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工匠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jyxm0157,項目主持人:傅坤)和2019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2019A1083,项目主持人:傅坤)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