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邓炎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的前言中指出:“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这说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提高英语教学档次,真正显示出较强的英语教学生命力。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地使用语言,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开阔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制约和影响。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所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
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就是以英语作为手段,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情况和那些说英语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清楚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语言受文化影响,但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思想交际的手段和工具。俗话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随俗,入门而问讳。因此,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运用英语表达思想,才不至于写出的英语辞不达意。如:问候语,对初次见面或不认识的人说“How do you do?” “你好”,回答你的也应该是“How do you do?”。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问候方式,不适合用于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由于中英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各异,这种差异常常体现在语言教材之中,影响主体的认知途径及认知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应让学生懂得一些日常交际所必需的项目。但寒暄、问候、致谢、道歉、礼让、委婉、禁忌等都带有一定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固定模式。文化教育是实现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三、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可行性
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语言教学最终以语用为目的。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lo./Hi./Sorry./Pardon?/Thank 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应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文化教学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四、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制约和影响。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所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
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就是以英语作为手段,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情况和那些说英语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清楚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语言受文化影响,但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思想交际的手段和工具。俗话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随俗,入门而问讳。因此,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运用英语表达思想,才不至于写出的英语辞不达意。如:问候语,对初次见面或不认识的人说“How do you do?” “你好”,回答你的也应该是“How do you do?”。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问候方式,不适合用于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由于中英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各异,这种差异常常体现在语言教材之中,影响主体的认知途径及认知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应让学生懂得一些日常交际所必需的项目。但寒暄、问候、致谢、道歉、礼让、委婉、禁忌等都带有一定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固定模式。文化教育是实现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三、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可行性
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语言教学最终以语用为目的。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lo./Hi./Sorry./Pardon?/Thank 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应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文化教学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四、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