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汉语知识的教学历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懂得一些古汉语知识。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由于阅读量的狭小。普遍感到文言词句古奥难懂,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难以把握。故而对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失去信心。
笔者从多年来指导高三学生的复习中发现,用今天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来帮助复习古汉语知识,效果十分显著。
大家都知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由于成语结构固定的特点,又加之大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书面语言,因此,其中自然保留着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多分析研究一些成语,既可以让学生确切了解成语的意义、用法,丰富学生词汇,又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古代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学到诸多的古汉语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贯通迁移。真可谓一举两得。
一 古今异义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就是词汇。尽管古今词义已发展变化,但其继承性也不容忽视,成语中有些词仍保留着古义。如:
1 汤:热水,开水。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赴汤蹈火);今义为“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
2 如:……的样子,……似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突如其来);今义为“像,如同”。
3 行:将,将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将就木);今义为“走”。
4 爽:过失。差错。帘中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屡试不爽);今义为“率直,舒服”。
此类成语还有:不速之客(邀请)、走马观花(跑)、臭味相投(气味)、不刊之论(削除、修改)、扬长而去(离开)、不期而遇(约定、约会)、巧言令色(美好的)、缘木求鱼(树)、心广体胖(安适、舒泰)、抱恨终生(遗憾)、破涕为笑(眼泪)、唇亡齿寒(无、没有)、亡羊补牢(关牲口的圈)、呼天抢地(碰撞)、久假不归(借)、大家闺秀(富贵人家)、楚楚可怜(可爱)、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形容枯槁(身体和面容)、求全责备(要求齐全)、云集响应(像回声那样应和)。
二 通假字
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叫通假字,这种现象就是通假现象。如:
1 反一返拨乱反正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 被一披被坚执锐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3 厌一餍贪得无厌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4 惠一慧秀外惠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此类成语还有:再接再厉、厉兵秣马、信口开河、一倡三叹、一暴十寒、余勇可贾、匪夷所思、受益匪浅、瑕瑜互见、图穷匕见、被发文身、厝火积薪、假公济私、博闻强识
三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因此,平时学习这类词应当有系统观念,即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这一工作做起来比较繁琐,也十分费神。我们如采用“成语对应法”来帮助整理,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1 兵
①兵器、武器兵不血刃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
②军事、兵法纸上谈兵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教战守策》)
③用兵、策略兵不厌诈故上兵伐谋。(《谋攻》)
④军队、部从骄兵必败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⑤战争、战乱兵连祸结兵早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⑥士兵、军人鸣金收兵得选兵八万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因
①依照、根据因材施教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②趁着、就着因势利导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沿袭、继承因循守旧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④因为、由于因小失大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⑤原因、机缘事出有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这是理解实词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在复习时难以把握。我们利用成语来加强理解,问题则迎刃而解。
1 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见名词带宾语、副词修饰名词等现象,这时,该名词已活用为动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如:
(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衣:穿、戴(衣锦还乡)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 树:种植、栽种(十年树木)
(3)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陆文通先生墓表》) 汗:使……出汗(汗牛充栋)
(4)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师(师心自用)
此类成语还有:春风风人(吹)、奠名其妙(说出)、春华秋实(开花)、一鼓作气(击鼓)、沐猴而冠(戴帽子)、洞烛其奸(照亮)、兵不血刃(沾血)、不茶不饭(喝茶,吃饭)、不法常可(当作模式、法则)、不翼而飞(长翅膀)、不胫而走(长小腿)、不经之谈(合常理)、不毛之地(长庄稼、长草)、不情之请(合情理)、汗马功劳(使……出汗)、生死肉骨(使……长肉)、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席地而坐(以……席)、草菅人命(把……当作野草)、鱼肉百姓(把……当作鱼肉)
2 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
(1)其一犬坐于前。(《狼》) 表比喻像……一样(似的) (云集响应)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表动作的频率每年(月、日),一年年(月月、天天)地(日理万机) (3]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从(道听途说)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表动作行为的工具用(口诛笔伐)
(5)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表动作的趋向 向。往,到(南来北往)
此类成语还有:狼吞虎咽、鲸吞蚕食、蜂拥而至、土崩瓦解、龙腾虎跃、风驰电掣、日积月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世风日下、街谈巷议、管窥蠡测、风餐露宿、草行露宿、文过饰非、车载斗量、不可理喻、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旭日东升
3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或形容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
(1)人不敷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
(2)追亡逐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3)弱肉强食弱固不可以敌强。(《齐桓晋文之事》)
(4)取长补短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此类成语还有:路不拾遗、继往开来、吊死问疾、百废待兴、驾轻就熟、被坚执锐、一见如故、推陈出新、忆苦思甜、喜新厌旧、弄假成真、因小失大、舍近求远
4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主要指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常常活用如使动。如:
(1)完璧归赵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一鸣惊人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3)安邦定国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洁身自好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此类成语还有:威武不屈、惊天动地、来之不易、降龙伏虎、望梅止渴、起死回生、丧权辱国、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全身而退、光宗耀祖富国安邦大快人心、坚壁清野、涸泽而渔、息事宁人
5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1)兵贵神速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论贵粟疏》)
(2)不远万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3]羞与为伍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此类成语还有:幸灾乐祸不耻下问先公后私人贵自知亲贤远佞
五 文言句式
1 省略句
古汉语中,句子中的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如宾语“之”、介词“于”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如:
(1)如坐(于)春风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
(2)无与(之)伦比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
(3)掉(之)以轻心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此类成语还有:跃然(于)纸上运筹(于)帷幄、贻笑(于)大方名满(于)天下、风行(于)水上流芳(于)百世、遗臭(于)万年拒人(于)千里、鹤立(于)鸡群饱(之)以老拳、不以(之)为荣、引(之)以(之)为戒
2 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就把它置于动词(或介词)前面。如:
(1)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富者日:“子何恃而往?”(《为学》)
(2)尔无我虞(尔无虞我)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渤)
(3)唯才是举(唯举才) 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弈秋》)
(4)一以贯之(以一贯之)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此类成语还有:何去何从、人莫予毒、时不我待、时不我与、唯利是图、马首是瞻、惟命是从、何罪之有夜以继日、文以载道、一言以蔽之
3 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等作用。而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如:
(1)重于泰山 请奉命求救王孙将军。(《赤壁之战》)
(2)持之以恒 皆不可限以时月。(芙蕖》)
此类成语还有:掉以轻心、饱以老拳、嗤之以鼻、青出于蓝、无动于衷、无济于事、问道于盲、喜形于色、业精于勤、相濡以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趋之若鹜。
李映武,语文教师,现居湖南祁阳。本文编校:高述新
笔者从多年来指导高三学生的复习中发现,用今天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来帮助复习古汉语知识,效果十分显著。
大家都知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由于成语结构固定的特点,又加之大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书面语言,因此,其中自然保留着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多分析研究一些成语,既可以让学生确切了解成语的意义、用法,丰富学生词汇,又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古代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学到诸多的古汉语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贯通迁移。真可谓一举两得。
一 古今异义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就是词汇。尽管古今词义已发展变化,但其继承性也不容忽视,成语中有些词仍保留着古义。如:
1 汤:热水,开水。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赴汤蹈火);今义为“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
2 如:……的样子,……似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突如其来);今义为“像,如同”。
3 行:将,将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将就木);今义为“走”。
4 爽:过失。差错。帘中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屡试不爽);今义为“率直,舒服”。
此类成语还有:不速之客(邀请)、走马观花(跑)、臭味相投(气味)、不刊之论(削除、修改)、扬长而去(离开)、不期而遇(约定、约会)、巧言令色(美好的)、缘木求鱼(树)、心广体胖(安适、舒泰)、抱恨终生(遗憾)、破涕为笑(眼泪)、唇亡齿寒(无、没有)、亡羊补牢(关牲口的圈)、呼天抢地(碰撞)、久假不归(借)、大家闺秀(富贵人家)、楚楚可怜(可爱)、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形容枯槁(身体和面容)、求全责备(要求齐全)、云集响应(像回声那样应和)。
二 通假字
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叫通假字,这种现象就是通假现象。如:
1 反一返拨乱反正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 被一披被坚执锐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3 厌一餍贪得无厌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4 惠一慧秀外惠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此类成语还有:再接再厉、厉兵秣马、信口开河、一倡三叹、一暴十寒、余勇可贾、匪夷所思、受益匪浅、瑕瑜互见、图穷匕见、被发文身、厝火积薪、假公济私、博闻强识
三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因此,平时学习这类词应当有系统观念,即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这一工作做起来比较繁琐,也十分费神。我们如采用“成语对应法”来帮助整理,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1 兵
①兵器、武器兵不血刃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
②军事、兵法纸上谈兵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教战守策》)
③用兵、策略兵不厌诈故上兵伐谋。(《谋攻》)
④军队、部从骄兵必败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⑤战争、战乱兵连祸结兵早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⑥士兵、军人鸣金收兵得选兵八万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因
①依照、根据因材施教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②趁着、就着因势利导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沿袭、继承因循守旧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④因为、由于因小失大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⑤原因、机缘事出有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这是理解实词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在复习时难以把握。我们利用成语来加强理解,问题则迎刃而解。
1 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见名词带宾语、副词修饰名词等现象,这时,该名词已活用为动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如:
(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衣:穿、戴(衣锦还乡)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 树:种植、栽种(十年树木)
(3)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陆文通先生墓表》) 汗:使……出汗(汗牛充栋)
(4)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师(师心自用)
此类成语还有:春风风人(吹)、奠名其妙(说出)、春华秋实(开花)、一鼓作气(击鼓)、沐猴而冠(戴帽子)、洞烛其奸(照亮)、兵不血刃(沾血)、不茶不饭(喝茶,吃饭)、不法常可(当作模式、法则)、不翼而飞(长翅膀)、不胫而走(长小腿)、不经之谈(合常理)、不毛之地(长庄稼、长草)、不情之请(合情理)、汗马功劳(使……出汗)、生死肉骨(使……长肉)、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席地而坐(以……席)、草菅人命(把……当作野草)、鱼肉百姓(把……当作鱼肉)
2 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
(1)其一犬坐于前。(《狼》) 表比喻像……一样(似的) (云集响应)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表动作的频率每年(月、日),一年年(月月、天天)地(日理万机) (3]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从(道听途说)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表动作行为的工具用(口诛笔伐)
(5)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表动作的趋向 向。往,到(南来北往)
此类成语还有:狼吞虎咽、鲸吞蚕食、蜂拥而至、土崩瓦解、龙腾虎跃、风驰电掣、日积月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世风日下、街谈巷议、管窥蠡测、风餐露宿、草行露宿、文过饰非、车载斗量、不可理喻、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旭日东升
3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或形容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
(1)人不敷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
(2)追亡逐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3)弱肉强食弱固不可以敌强。(《齐桓晋文之事》)
(4)取长补短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此类成语还有:路不拾遗、继往开来、吊死问疾、百废待兴、驾轻就熟、被坚执锐、一见如故、推陈出新、忆苦思甜、喜新厌旧、弄假成真、因小失大、舍近求远
4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主要指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常常活用如使动。如:
(1)完璧归赵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一鸣惊人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3)安邦定国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洁身自好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此类成语还有:威武不屈、惊天动地、来之不易、降龙伏虎、望梅止渴、起死回生、丧权辱国、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全身而退、光宗耀祖富国安邦大快人心、坚壁清野、涸泽而渔、息事宁人
5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1)兵贵神速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论贵粟疏》)
(2)不远万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3]羞与为伍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此类成语还有:幸灾乐祸不耻下问先公后私人贵自知亲贤远佞
五 文言句式
1 省略句
古汉语中,句子中的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如宾语“之”、介词“于”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如:
(1)如坐(于)春风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
(2)无与(之)伦比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
(3)掉(之)以轻心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此类成语还有:跃然(于)纸上运筹(于)帷幄、贻笑(于)大方名满(于)天下、风行(于)水上流芳(于)百世、遗臭(于)万年拒人(于)千里、鹤立(于)鸡群饱(之)以老拳、不以(之)为荣、引(之)以(之)为戒
2 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就把它置于动词(或介词)前面。如:
(1)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富者日:“子何恃而往?”(《为学》)
(2)尔无我虞(尔无虞我)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渤)
(3)唯才是举(唯举才) 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弈秋》)
(4)一以贯之(以一贯之)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此类成语还有:何去何从、人莫予毒、时不我待、时不我与、唯利是图、马首是瞻、惟命是从、何罪之有夜以继日、文以载道、一言以蔽之
3 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等作用。而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如:
(1)重于泰山 请奉命求救王孙将军。(《赤壁之战》)
(2)持之以恒 皆不可限以时月。(芙蕖》)
此类成语还有:掉以轻心、饱以老拳、嗤之以鼻、青出于蓝、无动于衷、无济于事、问道于盲、喜形于色、业精于勤、相濡以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趋之若鹜。
李映武,语文教师,现居湖南祁阳。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