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应用文写作的分量在增加,其作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通道已经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应用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写作交往性语境虚化、写作策略性知识模糊、写作形成性评价缺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将应用文写作与小学生当下的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没有将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和精神成长统一起来。应用文写作的重心应落在“应用”上,应用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和目的应牢牢定位于“应用”上。
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小学应用文教学,正是针对这些困境而提出的。“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建构一个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彼此互动、回应的对话型环境,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过程、人际交往等多重体验。笔者结合与五年级学生一同策划的“我是小小讲书人”展示活动,谈谈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小学应用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真实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情境
应用文写作是应需求而生的,它隐藏着一个潜在的言语交往语境,主要有:应用角色——用什么身份写,应用对象——写给什么人来读,应用途径——要达成怎样的功能。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关注教学要求而忽略学生内在的需求,势必削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如果只引导学生关注应用文内容,而忽略其言说对象和应用途径,势必会淡化学习应用文的目的。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学习环境设计”,发挥应用文写作的功能性价值,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使用应用文,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让应用文写作教学更具召唤力。
1. 活动策划。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文写作的实战演练机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五年级师生和家长共同策划了“我是小小讲书人”展示活动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批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及活动后的总结报告撰写,并制作家长邀请函,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的学习、使用全过程。
2. 动态生成。在“学习环境设计”中,每一次应用文写作实践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预设,也有生成。在“我是小小讲书人”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去报告厅参加排练,到展厅参观,期间有丢失物品的,有捡到物品的,还有需要借用物品的,所以又产生了“寻物启事”“失物招领”“借条”等应用文体的交往语境。一次活动之后,一个应用文写作课程群应运而生。尽管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每一次的应用文交往语境中都有应用角色、应用对象、应用途径,写作的发生充盈着动力,学生的言语表达、思维活动也因获得了多重的真实体验而灵动起来。
二、开发精当适切的应用文写作知识
真实的活动有效解放了学生的肢体与感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但如果没有适切的应用文写作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作支撑,多数学生只会运用他们以往零散的言语经验,把活动素材转化为言语表达,言语品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如何开发出聚焦指导重点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使写作指导具有可学可教的操作价值,使教学中呈现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成为学生“带得走”“搬得动”的写作技能,也是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判断学生的学习基点。本次“我是小小讲书人”展示活动所涉及的应用文类型有七八种之多。这些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中,有些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通知”是三年级就学过的;有些是在学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的,如,“家长邀请函”是在“通知”的基础上提升;有经常应用的阅读批注、读书心得体会的撰写,也有不常用到的会议记录;而“活动报道”和“我是小小讲书人”演讲稿的撰写,则是第一次作为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要作为重点进行指导的。了解学生潜在的言语困难,结合小学写作课程的整体,聚焦五年级学段要求,判断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基点和起点,是确定基于“学习环境设计”应用文教学内容的首要条件。
2. 瞄准应用文的独特体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之后,要瞄准不同类型应用文的独特体式,把“这一类”应用文的“写作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便于掌握使用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整体开发出适合每一次写作指导课的独特的“教学内容”。学生首次接触的“活动报道”这种文体,教师应教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报道的要素;二是报道的结构及其言语特点。适合本次写作教学的内容可以围绕活动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四个方面展开。比如,标题可以有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的拟定必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副标题必须揭示报道的内容。这些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食之无味,难以消化,而是需要用智慧去设计,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提炼等一系列过程,生成关于活动报道的精准的策略性知识。
3. 强调交往语境的深度对话。“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教学始终关照学生的情绪、心理、状态,“学习环境设计”的过程,是师生深入对话的过程,是习作知识逐渐产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独特文体样式逐步解密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文场域中(活动结束之后,学校的网站和公众号需要活动报道),通过与具体文本的对话(查阅往期的报道资料),与教师的对话(提炼归纳报道的要素、结构、言语特点),与学习伙伴对话(讨论评价写作内容),了解应用文的言语特点,获得应用文写作的精准知识。这些直接关乎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精准的应用文写作程序性知识”的形成,是在了解、对比、分析的对话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凝练出来的。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不会到习得的完美过程。这个过程,撰写活动报道的核心知识不断被强化,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得到扎根。
三、形成能力指向的应用文评价体系
目前对应用文的学习评价处于不评价或单一评价的境地,影响了应用文教学评价的正确诊断,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 终结性评价。把应用文写作列入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中,并且要以“精准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为依托,设计不同体式应用文的具体评价要素,让应用文写作评价有据可依。既要关注应用文写作约定俗成的体式,也要关注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和功用,让应用文写作评价往能力检测的方向改进。比如对“失物招领”应用文的评价,既要写对格式,又要写清楚失物的明显特征,方便失主认领,这是虚拟场景中的显性评价要素。其实,在“学习环境设计”的活动中,“失物招领”还隐藏着失物的放置、启事的公开范围、想不想得到感谢等诸多隐性因素。
2. 即时性评价。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写作过程,其實也是即时评价的过程。一方面,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经验和提高语用交往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分享互评中把握了写作知识,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人生体验。当学生的读后感被粘贴在墙壁上时;当学生的“个性邀请函”被发布在班级群里时;当学生写好的读书心得和推介词在班级里,甚至在学校的报告厅里,被绘声绘色地朗读时;当学生把写好的活动报道稿,贴在班级文化墙,发布在校园网站和公众号上时;当学生通过“寻物启事”“失物招领”找到了失物和失主,收获了友谊时;当学生通过“借条”借到了物品,获得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人生体悟时……当应用文习作评价回到了“应用”的本位时,应用文写作真正指向了生命世界的真实需要,指向了更好的生活。
总之,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写作,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学习情境中,伴着明确的目的,以适合的角色进入,面向真实的读者,运用习得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写成具体的样式,解决了不同情境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从而达到真正形成写作核心素养的终极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小学应用文教学,正是针对这些困境而提出的。“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建构一个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彼此互动、回应的对话型环境,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过程、人际交往等多重体验。笔者结合与五年级学生一同策划的“我是小小讲书人”展示活动,谈谈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小学应用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真实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情境
应用文写作是应需求而生的,它隐藏着一个潜在的言语交往语境,主要有:应用角色——用什么身份写,应用对象——写给什么人来读,应用途径——要达成怎样的功能。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关注教学要求而忽略学生内在的需求,势必削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如果只引导学生关注应用文内容,而忽略其言说对象和应用途径,势必会淡化学习应用文的目的。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学习环境设计”,发挥应用文写作的功能性价值,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使用应用文,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让应用文写作教学更具召唤力。
1. 活动策划。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文写作的实战演练机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五年级师生和家长共同策划了“我是小小讲书人”展示活动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批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及活动后的总结报告撰写,并制作家长邀请函,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的学习、使用全过程。
2. 动态生成。在“学习环境设计”中,每一次应用文写作实践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预设,也有生成。在“我是小小讲书人”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去报告厅参加排练,到展厅参观,期间有丢失物品的,有捡到物品的,还有需要借用物品的,所以又产生了“寻物启事”“失物招领”“借条”等应用文体的交往语境。一次活动之后,一个应用文写作课程群应运而生。尽管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每一次的应用文交往语境中都有应用角色、应用对象、应用途径,写作的发生充盈着动力,学生的言语表达、思维活动也因获得了多重的真实体验而灵动起来。
二、开发精当适切的应用文写作知识
真实的活动有效解放了学生的肢体与感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但如果没有适切的应用文写作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作支撑,多数学生只会运用他们以往零散的言语经验,把活动素材转化为言语表达,言语品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如何开发出聚焦指导重点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使写作指导具有可学可教的操作价值,使教学中呈现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成为学生“带得走”“搬得动”的写作技能,也是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判断学生的学习基点。本次“我是小小讲书人”展示活动所涉及的应用文类型有七八种之多。这些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中,有些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通知”是三年级就学过的;有些是在学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的,如,“家长邀请函”是在“通知”的基础上提升;有经常应用的阅读批注、读书心得体会的撰写,也有不常用到的会议记录;而“活动报道”和“我是小小讲书人”演讲稿的撰写,则是第一次作为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要作为重点进行指导的。了解学生潜在的言语困难,结合小学写作课程的整体,聚焦五年级学段要求,判断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基点和起点,是确定基于“学习环境设计”应用文教学内容的首要条件。
2. 瞄准应用文的独特体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之后,要瞄准不同类型应用文的独特体式,把“这一类”应用文的“写作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便于掌握使用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整体开发出适合每一次写作指导课的独特的“教学内容”。学生首次接触的“活动报道”这种文体,教师应教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报道的要素;二是报道的结构及其言语特点。适合本次写作教学的内容可以围绕活动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四个方面展开。比如,标题可以有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的拟定必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副标题必须揭示报道的内容。这些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食之无味,难以消化,而是需要用智慧去设计,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提炼等一系列过程,生成关于活动报道的精准的策略性知识。
3. 强调交往语境的深度对话。“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教学始终关照学生的情绪、心理、状态,“学习环境设计”的过程,是师生深入对话的过程,是习作知识逐渐产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独特文体样式逐步解密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文场域中(活动结束之后,学校的网站和公众号需要活动报道),通过与具体文本的对话(查阅往期的报道资料),与教师的对话(提炼归纳报道的要素、结构、言语特点),与学习伙伴对话(讨论评价写作内容),了解应用文的言语特点,获得应用文写作的精准知识。这些直接关乎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精准的应用文写作程序性知识”的形成,是在了解、对比、分析的对话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凝练出来的。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不会到习得的完美过程。这个过程,撰写活动报道的核心知识不断被强化,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得到扎根。
三、形成能力指向的应用文评价体系
目前对应用文的学习评价处于不评价或单一评价的境地,影响了应用文教学评价的正确诊断,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 终结性评价。把应用文写作列入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中,并且要以“精准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为依托,设计不同体式应用文的具体评价要素,让应用文写作评价有据可依。既要关注应用文写作约定俗成的体式,也要关注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和功用,让应用文写作评价往能力检测的方向改进。比如对“失物招领”应用文的评价,既要写对格式,又要写清楚失物的明显特征,方便失主认领,这是虚拟场景中的显性评价要素。其实,在“学习环境设计”的活动中,“失物招领”还隐藏着失物的放置、启事的公开范围、想不想得到感谢等诸多隐性因素。
2. 即时性评价。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写作过程,其實也是即时评价的过程。一方面,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经验和提高语用交往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分享互评中把握了写作知识,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人生体验。当学生的读后感被粘贴在墙壁上时;当学生的“个性邀请函”被发布在班级群里时;当学生写好的读书心得和推介词在班级里,甚至在学校的报告厅里,被绘声绘色地朗读时;当学生把写好的活动报道稿,贴在班级文化墙,发布在校园网站和公众号上时;当学生通过“寻物启事”“失物招领”找到了失物和失主,收获了友谊时;当学生通过“借条”借到了物品,获得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人生体悟时……当应用文习作评价回到了“应用”的本位时,应用文写作真正指向了生命世界的真实需要,指向了更好的生活。
总之,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应用文写作,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学习情境中,伴着明确的目的,以适合的角色进入,面向真实的读者,运用习得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写成具体的样式,解决了不同情境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从而达到真正形成写作核心素养的终极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