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体验、自然生成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夏峥嵘 点评:刘丰云 周仲爱
  
  一、 问题导入,感性认识——感觉
  
  由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婚姻导入,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忠诚、最持久的婚姻的是谁和谁的婚姻?
  生齐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姻。
  师:对。关于周恩来和邓颖超你们了解哪些呢?
  生1:周恩来是建国后的第一任总理。
  生2: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1925年与邓颖超结婚。
  生3:我听爷爷说过十里长街送总理,具体的我不知道。
  生4:他们一生中都没有小孩。
  生5:邓颖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
  生6: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很好。同学们从注解和课外资料里了解了很多东西,周恩来总理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伟大人格魅力的人,他胸怀大志,在十二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周总理的一生为建国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进入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力保国,使我国经济、政治上历经艰险而终于转危为安。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三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长安街,驶往八宝山的时候,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街旁,目送总理,这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共同的报国的理想和志向使周恩来和邓颖超走到了一起,他们于1925年结婚,周总理于1976年逝世,他们伉俪情深,相敬如宾。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全国人民的孩子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收养了一些孤儿,后来成为总理的李鹏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婚姻走过了50年的历史,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样的博大深广的感情基础,他们的爱情有如越久越醇的美酒,一直被人称颂。
  1988年的春天,邓颖超84岁时,在西花厅看到海棠花又开了,她睹物思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口述了本文,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看看他们是如何相知、相爱、相伴一生的。
  
  二、 听读文本,交流感受——感悟
  
  学生听录音,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感动。教师点拨,并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听课文,想想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爱情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动,感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听读完成后,学生开始举手。
  生7: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自然段的“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会使你有些回味,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师:为什么感动?
  生7: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细心与体贴,邓颖超能设身处地的为丈夫周恩来着想,他不仅是周恩来的好伴侣,而且还是知己、知音。
  师:不错,分析得有情有理,“设身处地”一词用得很好,但是“细心与体贴”这个短语中的两个词能并列吗?再想想。
  生7(有点腼腆):老师,是口误。是“细心的体贴”。
  学生笑了起来。
  师:哦,那老师放心了,呵呵。还有谁想说?
  生8:“我们那时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就很简单的住在一起。”这个句子在17页第9段的第三行。
  师:位置介绍得很清楚,如果能在说这句话前面介绍这个句子的位置就更好了。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生8:因为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出生名门,结婚是人生大事,他们却办得这么简单,体现出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质朴勤俭的品质。
  师:是啊,出生名门能勤俭如此,实属不易,如此简朴的婚礼却蕴涵了如此丰富的爱情,预示了如此幸福的婚姻,值得现代人深思,看来婚姻最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生9:让我感动的是17页第8段的第五行开始的句子:“我们的思想受了国际、国内新思潮的影响,我们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这使我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这是我们能够相爱的共同基础;而且,我们一直坚持把革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事情、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我为他们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利益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所感动,我喜欢这个句子。
  师:的确,人间有很多的情感感动我们,爱自己的民族,民族英雄和爱国英雄是永远都会被人称道的。爱情、亲情、友情在伟大的爱国情感面前都会显得相对狭隘,但是如果把这些个人情感和爱国情感结合起来,爱情、亲情、友情也就得到了超越。
  生10:我喜欢的句子是14页第7段的倒数第7行开始的:“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这段话使我感动,因为他们恋爱了还不忘革命,把爱和革命紧紧连在一起,把爱和革命进行下去,爱情和事业双丰收。
  师生笑了。
  师:呵呵,事业是生命的支柱。鲁迅曾说过“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如何生活,高尚的生活目标和生活内容就成为爱情依附的对象,爱情必须依附于事业,有共同的事业基础的爱情会更加持久。老师是七十年代的人,我的青春时代流行琼瑶的爱情小说,我看过她的一些作品比如《窗外》、《一帘幽梦》,后来看过同学们都看过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现在记得的只有她的成名作《窗外》,说的是一段不被世俗认可的师生恋,以悲剧结局。现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窗外》的悲剧就是因为爱情没有依附,没有现实基础。而《情深深,雨蒙蒙》中的爱情避免了悲剧结局就是因为书桓等把爱情与民族的前途联系一起,这样的爱情是能够生根发芽的。当今同学们看得最多的应该是韩剧,中国大地是“韩流滚滚”,我接触的韩剧不是很多,看过《天国的阶梯》,唯美的倾向很明显,他们的爱情活在真空中,没有更多的现实基础,要说收获就是当时的感动,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长大后同学们会接触爱情,会经历爱情,老师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够理性地对待爱情,唯有志同道合的爱情才能历久弥新。
  生11:我觉得“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最让我感动,特别是“你到哪里去了啊?”的问句,周总理逝世了,邓颖超也知道,可是她想念总理,就问总理你到哪里去了。我爷爷去世后,我真的很想看到他,我很多次在心理问:“爷爷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出了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挚的爱和深情怀念,所以我感动。
  师:这个“你到哪里去了啊?”“你”我们怎么理解呢?“你”是指周恩来的躯体还是指他的灵魂呢?
  生12:我觉得是指躯体,周总理逝世后骨灰洒在祖国大地上。
  师:嗯,是洒在北京上空、密云水库,还有海河入海处。
  生13:也不一定,这里说的飘进黄河、长江,显然是虚指,应该说的是灵魂。
  生14:还有躯体能够随着温暖的风吗?这当然是灵魂。
  生15:邓颖超会相信灵魂吗?她可是共产党员。
  师生齐笑。
  生16:老师我感觉这个你既是说周总理的躯体,也包括灵魂。就是指周恩来这个人。
  师:可是周总理已经去世了啊?为什么还问你到哪里去了呢?
  生17:这个你是活在邓颖超心里的周总理,这是留在邓颖超心中的周恩来的形象。
  生18:这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人,虽然周总理已经去世了,可是他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因为邓颖超特别地想念周总理,所以明知他已经去世了,还问你到哪里去了,是因为思念过度,情不自禁的发问。
  师带头鼓掌,学生鼓掌。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既有情感共鸣,又有理性分析,还说到了精神意义上的人,简直太透彻了。
  
  三、研读深究 习得素养——感知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理解间接抒情的方式;2.概括文章中写几件具体事件;3.思考文章以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的理由。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讲述了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些句子没有说想念、热爱却让我们深深动情?
  数分钟后,学生朗读的声音小了下来。
  师:哪位同学能够解答老师刚才的提问?
  生19:我觉得感动我们的还是他们之间的深情,夫妻之情。
  生20:我认为虽然没有说“我想你”,但是作者也是在抒情,这是间接抒情。
  师板书抒情方式,小结:说得正确,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接抒发感情,多用感叹句和疑问句,间接抒情是抒情和别的表达方式相融合。刚才这些同学所说的句子当中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呢?如果是间接抒情的话,又是和哪些表达方式融合呢?同学们想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
  生21:我觉得“我们那时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那个段落是间接抒情,是和叙事结合。
  师板书:很好。我们叫它融情于事,融情于事还有吗?
  生22:“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这里的送花传书是融情于事。
  师:不错,这个细节“送花传书”我们能换四个更精确的字概括一下吗?
  生23:送花传情。
  生24;借花传情。
  生25:传书寄情。
  师:都不错,呵呵,寄出去的是花,传情的是花。
  生26:寄花传情。
  师板书:很好。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27:“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是间接抒情,但是也不是叙事。
  师:大家说,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有学生小声说是议论,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声发表自己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学生大声说是议论,是夹叙夹议。
  师板书并小结:其实议论也是可以抒情的,这就叫做融情于议。“我们的思想受了国际、国内新思潮的影响,我们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也是融情于议。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段落里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吗?
  生28:“你在哪里啊?”这个段落是典型的直接抒情。
  师:很好。文章回忆了和周恩来总理相识、相知、相爱的经过,除了第四段的寄花传情外,还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情呢?我们能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吗?
  生29:五四相知。第8段
  师板书:很好。说的是时间,其实还可以说相知的地点,“相知觉悟”也可以。
  生30:25年结婚。第9段
  师提醒是四个字。
  生31:25结婚。
  同学们认为不妥。
  生32:结婚广州。
  师肯定并板书。
  生33:传书相知。第7段。
  师板书并补充:也可以说是鸿雁传情。
  生34:第三段是睹物思人。
  师:只是第三段吗?什么物呢?
  生35:睹花思人,或者赏花思人。
  生36:是1~3段。
  师板书并提问:很好,其余的段落呢?5、6、10、11段是写什么呢?
  生齐答:都是直接抒情的段落。
  师:不错!文章回忆了和周恩来总理的相识、相知、相爱的经过,回忆了和周总理一起经历的生活,为什么要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多数学生齐答:因为周总理很喜欢海棠花。
  师: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3段。
  生37:邓颖超也喜欢海棠花。
  生38:海棠花是他们一生爱情生活的见证。
  师:嗯,海棠花是他们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活的见证,是他们真挚爱情的见证。说到周总理自然会想到海棠花,看到海棠花自然会想到周总理。
  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了解了邓颖超和周总理相识、相知、相爱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和深挚的爱,从这里我们了解了真正的爱情是怎样的,也学会了间接抒情的方式,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第二段和第一段的人称悄悄起了变化。
  生39:由“看花的主人”变成“你”。
  生40:由第三人称“他”变成第二人称“你”。
  师: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希望同学们课后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上课时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
  点评:这堂课流淌着一种灵动的自由和自然的生成,有着一种铅华洗净、不饰雕琢的朴素的美。课堂以激发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调动学生情感积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因文拓展,因势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一、 个性体验 自然展现
  课堂的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能尽兴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积累与情感体验,感觉部分重视了个性化积累,感悟部分最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女生感情细腻,男生偏重理性,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特别是调动了学生的独特的情感积累,个别学生还回忆起爷爷去世时的感受,感受真切自然,教师的点拨与评价恰到好处。
  
  二、 情感价值 自然潜移
  注重生成的第二个方面是教者对学生不露痕迹地进行了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比如关于爱情的启蒙教育,婚姻重要的是内容不是形式的启发;比如对琼瑶电视剧和韩剧的评论。教者从文本出发,从自身感受说起,情理相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陶冶。
  
  三、 语文素养 自然习得
  教者把这节课语文能力培养定位在学习文章的抒情方式上,是正确且有创意的,这也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初中学生对于直接抒情的方式有一定感受,但对于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不一定有深刻的体会,这与他们的阅历以及接触的文学作品有限有关。但是执教者能够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拓深学生思维。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的原因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执教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四、 因势拓展 自然交流
  本节课,教者看上去只是顺势引导学生,但我们从教者不露痕迹的课外知识随意传播看,教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或者做了积极的准备。比如对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介绍也是因为学生提到这个方面加以补充;对于李鹏的介绍也是由学生说到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小孩的情况顺势介绍;鲁迅关于爱情的理解也是由学生说到事业爱情双丰收,教者自然联想;包括对周总理骨灰洒在哪些地方的介绍、对于韩剧的评析等拓展都是“因势制宜”。另外教者对于讨论的组织也避免了很多公开课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整个课堂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美,灵动的生成的美丽,毫无雕琢之感。
  我个人认为课堂的瑕疵是对于间接抒情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不一定局限于学生交流的文段,还可以让学生从文章当中寻找更多的句子分析,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写作融情于事的片段作文,这是白璧微瑕。或许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到课堂的完整性,其实课堂没有必要去追求完整性和完美度,这也反映执教者对教学艺术的自由的追求还是不够彻底。
  (责任编辑:谢先国)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高校学生劳务费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首先结合S高校分析了高校学生劳务费的特征,然后举例说明目前学生劳务费的征收管理方式,并分析目前征管方式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并建议将高校学生劳务费预扣预缴优化为按工资薪金计税并申报,从税收成本、税收流失、监管机制、和谐征管环境、学生身份、高校经费特点等方面论述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学生劳务费;个人所得税;征管  2019年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开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高[2001]6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2]9号文件精神,2007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设立教学基地,并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首期招生录取率达到80%以上。2008年春季招生现正式开始报名。  开设方向:电子政务硕士班、电子商务硕士班、软件工程硕士班、通讯工程硕士班、职教师资硕士班、金融硕士班、建筑硕士班、人力资源硕士班、项目管理硕士班、电力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显著成果,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规范的变迁过程,值此时,从外生和内生角度对注册会计师变迁动力进行分析总结,对新时期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高质量发展阶段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变迁;动因  制度经济学家韦森指出:“从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分析思路上来看,要弄清从一种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社会秩序的过渡或转型,关键在于理解制度变迁机制的动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和做法已失去它原有的魅力和色彩,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逐渐形成。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再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早在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专家埃德加富尔曾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
税总发〔2020〕14号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产扩能  (一)不折不扣落实支持疫情防控的税收优惠政策。坚决扛牢落
摘要: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与企业有关的经济业务事项,不得虚列、少列或者不列资产、负责和所有者权益。当证券管理实施细则中的部分条例与会计的该项职能互相影响,间接导致法人主体虚列、少列资产时,如何有效解决潜在风险,并从源头进行防范,是每个财会从业者都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证券管理实施细则;企业会计37号准则;差异与对策  一、证券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学出现在大众眼前。“互联网 教育”的混合式學习理念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传统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形式、评价方式单一,学习资源匮乏,教学任务难以达成,影响教学进度的推进。为了进一步深化会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将互联网平台与现实课堂结合起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本文通过探讨SPOC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适应性,设计以存货按计划成本法
摘要:为响应各级政府发展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升级的号召,部分科研院所在异地建立了专业的孵化平台。本文以浙江某专业孵化平台为例,分析了在项目孵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为降低该风险应采用的内部控制手段。  关键词:风险导向;孵化平台;控制手段  引言  专业孵化平台面临的经营风险贯穿于项目筛选、项目培育、产业化等整个过程,这些风险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极大地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要降低这些风险,
诗意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在本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 诗意感受    语文课堂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诗意,而教师的诗意很大部分源自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上课前一连几个安静的夜晚,我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马克汉林进行着时空对话,我说:大作家,怎么搞的?你
摘要: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标准成本制度后,得到一些大中型制造型企业的使用,然而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会计准则的影响等原因,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使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本文通过介绍一家采用标准成本体系的外资制造型企业利用“三因素分析法”提高生产效率、平衡产能利用率、降低成本的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机械制造;标准成本;三因素分析法;生产效率  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管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