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可或缺的素材。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整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作好二者融合教学转化工作。
关键词: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这是必要的。但单纯的灌输、空洞的说教削弱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也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果利用当地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就能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三个选择”的正确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武汉高校就有得天独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
一、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武汉作为有着中国近代两个大城市(大武汉、大上海)称谓的城市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文明的底蕴,孕育出码头文化、租界文化、红色文化、开埠文化等诸多特色文化。与此相关的文物旧址、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般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无疑于一部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立体教科书。
1.汉口列强租界旧址与“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斗争”事件
1861年,汉口开埠,英、法、俄、德、日列强纷纷涌入建立租界。汉口租界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有英、俄、法、德、日和比利时汉口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租界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1927年1月1日至3日,武汉各界群众为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英国租界当局制造了汉口“一三”惨案。惨案发生后,在汉口主持湖北省总工会的李立三、刘少奇立即领导全体代表声讨英帝国主义的暴行。1月5日下午,在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和组织下召开了30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及游行。租界内的英国官员和巡捕、水兵逃往江边的英国军舰。汉口英租界被爱国群众控制。
2.东湖“九女墩”和太平军
“九女墩”为东湖名胜之一,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部。据记载,“九女墩”石碑体现了当时东湖一带乡民对九位烈女的崇敬和爱戴。188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东南一带展开激战。清军攻陷武昌后,太平军有九位女战士被清军围逼,她们进退无路,眼看清军一步步逼近,女战士仍英勇不屈,壮烈投入东湖慷慨就义。乡人慕其英烈,将九女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不称此处为墓,而称之为“墩”,九女墩之名便源于此。
3.张之洞和“汉阳铁厂”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健将。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督鄂期间,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修筑堤防和大办教育,为武汉走上近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又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所以,毛泽东就谈到,举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4.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广东香山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5.武昌区毛泽东旧居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为培育农民革命火种,毛泽东于1926年11月提出了在武昌开办湘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得到三省国民党省党部中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0多人。1927年6月18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毕业典礼。学员毕业后,大多数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领导开展农民运动。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6.中共五大会址和八七会议旧址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所学校还是中共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 八七会议旧址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言,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讨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等问题。邓小平作为党中央秘书,筹备并参加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在革命遭到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八七会议拨正了革命航向,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二、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作用及教学转化途径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了相关政策。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因此高校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应了解包括本土历史文化在内的省情、市情和县情,充分利用当地所独有的优势和条件,把历史事件、英烈事迹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当中,体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中的育人价值。
1.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纲要”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大一学生或多或少在初中或高中已接触过历史学科,有学生误认为这是让他们再学习一次初高中阶段已熟知的历史课程,怀疑老师又是在“炒现饭”,且因其所论述的历史事件大部分为过去的人与事,在时空方面难免与学生的心理产生距离。又由于学生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也非常有限。加上大学“纲要”课程偏重于历史理论的阐述,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学习这门课没有用”、“学习这门课与他们今后的生活没有关系”。因此要对症下药,把找到“纲要”课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点作为切入口。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等。而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还原昔日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实地探访有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感。如讲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组织摄影专业的学生前往汉口寻访租界旧址、遗迹,以“汉口租界今夕”为主题举办摄影大赛。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巩固加深了对“纲要”课程知识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学生只有走出课堂,遍访武汉三镇历史文化遗迹、深入百姓生活、关注城市发展,才能对“纲要”学习感兴趣。
2.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武汉市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蛇山脚下的“抱冰堂”诉说着抱冰老人——张之洞一生为民请命、死而后已的士大夫情怀,汉阳龟山对面的“汉阳铁厂”更是彰显其实业救国的宏大抱负;阅马场的红楼见证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昂扬斗志和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以“扶大厦之将倾”的夙愿;黄鹤楼下的农讲所回荡着青年毛泽东“唤起农工千百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怒吼。这些材料在讲授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及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相关内容时可以穿插阐述。阅马场的“彭刘杨路”、龟山山麓的向警予墓、洪山公园的施洋烈士陵园及汉口“八七会议旧址”“二七大罢工纪念碑”“中山舰纪念馆”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
3.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精神引领。“纲要”教学中可以联合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一起指导学生,结合地方党史重要人物诞辰周年、重大历史事件、重点革命活动纪念日,去搜集相关资料,举行主题班会、文艺会演、开展党团活动,或在学校网页上开设与武汉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栏目,建设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网络阵地。如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67周年、九一八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等,学校或教师可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红歌会、红色革命精神与大学生成才专题演讲比赛――遗址上的武汉地方抗战记忆、红色地方历史知识竞赛、红色省情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可让学生来举办专题讲座:我心中的红船精神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地方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有效传播,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鼓与呼。这些教学方式便于组织,易吸引学生参与,也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结合“纲要”教材相关内容,积极搜集整理武汉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并在教学中穿插讲述加以运用,这样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达到“纲要”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6-198.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关键词: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这是必要的。但单纯的灌输、空洞的说教削弱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也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果利用当地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就能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三个选择”的正确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武汉高校就有得天独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
一、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武汉作为有着中国近代两个大城市(大武汉、大上海)称谓的城市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文明的底蕴,孕育出码头文化、租界文化、红色文化、开埠文化等诸多特色文化。与此相关的文物旧址、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般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无疑于一部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立体教科书。
1.汉口列强租界旧址与“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斗争”事件
1861年,汉口开埠,英、法、俄、德、日列强纷纷涌入建立租界。汉口租界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有英、俄、法、德、日和比利时汉口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租界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1927年1月1日至3日,武汉各界群众为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英国租界当局制造了汉口“一三”惨案。惨案发生后,在汉口主持湖北省总工会的李立三、刘少奇立即领导全体代表声讨英帝国主义的暴行。1月5日下午,在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和组织下召开了30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及游行。租界内的英国官员和巡捕、水兵逃往江边的英国军舰。汉口英租界被爱国群众控制。
2.东湖“九女墩”和太平军
“九女墩”为东湖名胜之一,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部。据记载,“九女墩”石碑体现了当时东湖一带乡民对九位烈女的崇敬和爱戴。188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东南一带展开激战。清军攻陷武昌后,太平军有九位女战士被清军围逼,她们进退无路,眼看清军一步步逼近,女战士仍英勇不屈,壮烈投入东湖慷慨就义。乡人慕其英烈,将九女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不称此处为墓,而称之为“墩”,九女墩之名便源于此。
3.张之洞和“汉阳铁厂”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健将。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督鄂期间,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修筑堤防和大办教育,为武汉走上近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又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所以,毛泽东就谈到,举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4.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广东香山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5.武昌区毛泽东旧居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为培育农民革命火种,毛泽东于1926年11月提出了在武昌开办湘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得到三省国民党省党部中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0多人。1927年6月18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毕业典礼。学员毕业后,大多数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领导开展农民运动。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6.中共五大会址和八七会议旧址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所学校还是中共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 八七会议旧址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言,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讨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等问题。邓小平作为党中央秘书,筹备并参加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在革命遭到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八七会议拨正了革命航向,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二、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作用及教学转化途径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了相关政策。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因此高校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应了解包括本土历史文化在内的省情、市情和县情,充分利用当地所独有的优势和条件,把历史事件、英烈事迹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当中,体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中的育人价值。
1.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纲要”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大一学生或多或少在初中或高中已接触过历史学科,有学生误认为这是让他们再学习一次初高中阶段已熟知的历史课程,怀疑老师又是在“炒现饭”,且因其所论述的历史事件大部分为过去的人与事,在时空方面难免与学生的心理产生距离。又由于学生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也非常有限。加上大学“纲要”课程偏重于历史理论的阐述,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学习这门课没有用”、“学习这门课与他们今后的生活没有关系”。因此要对症下药,把找到“纲要”课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点作为切入口。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等。而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还原昔日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实地探访有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感。如讲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组织摄影专业的学生前往汉口寻访租界旧址、遗迹,以“汉口租界今夕”为主题举办摄影大赛。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巩固加深了对“纲要”课程知识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学生只有走出课堂,遍访武汉三镇历史文化遗迹、深入百姓生活、关注城市发展,才能对“纲要”学习感兴趣。
2.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武汉市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蛇山脚下的“抱冰堂”诉说着抱冰老人——张之洞一生为民请命、死而后已的士大夫情怀,汉阳龟山对面的“汉阳铁厂”更是彰显其实业救国的宏大抱负;阅马场的红楼见证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昂扬斗志和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以“扶大厦之将倾”的夙愿;黄鹤楼下的农讲所回荡着青年毛泽东“唤起农工千百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怒吼。这些材料在讲授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及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相关内容时可以穿插阐述。阅马场的“彭刘杨路”、龟山山麓的向警予墓、洪山公园的施洋烈士陵园及汉口“八七会议旧址”“二七大罢工纪念碑”“中山舰纪念馆”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
3.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精神引领。“纲要”教学中可以联合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一起指导学生,结合地方党史重要人物诞辰周年、重大历史事件、重点革命活动纪念日,去搜集相关资料,举行主题班会、文艺会演、开展党团活动,或在学校网页上开设与武汉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栏目,建设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网络阵地。如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67周年、九一八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等,学校或教师可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红歌会、红色革命精神与大学生成才专题演讲比赛――遗址上的武汉地方抗战记忆、红色地方历史知识竞赛、红色省情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可让学生来举办专题讲座:我心中的红船精神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地方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有效传播,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鼓与呼。这些教学方式便于组织,易吸引学生参与,也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结合“纲要”教材相关内容,积极搜集整理武汉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并在教学中穿插讲述加以运用,这样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达到“纲要”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6-198.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