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音乐课教学改革起步较早。学校第一支管弦乐团的蓬勃兴起有效带动了全校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这种兴趣又很快傳导至音乐课教学,于是有了学校领导从广西艺术学院引进名师指点音乐教学的尝试,自此我校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音乐素养,形成了“师启趣点,生探乐音”的学科教学策略。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森林狂想曲》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作品内容及特点简介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台湾乐曲,制作人吴金黛及其团队深入台湾山林实地录音,耗时五年,收集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猕猴、飞鼠、溪流等近百种自然声音,与音乐巧妙结合,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互吻合,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乐曲由A、B、C三段主题旋律组成,在乐曲的开始、中间、结尾处插入了真实的“音效”。A主题的旋律清新、跳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B主题前半句节奏与A主题基本相同,旋律中的音阶上行使得情绪更为高涨;C主题的节奏较为舒展,音高的大跳伴随丰富的音效,把情绪推向了高潮。自然音效特别是森林动物的音效,是本作品的主要特色,也是乐曲主题旋律发展的动机。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从作品的特点出发,笔者决定将三个主题的聆听与鉴赏作为本节赏析课的重点,将节奏和音色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本课教学主要包括激趣导入和合作探究两大环节。激趣导入重在开课激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和表现能力;合作探究则以本课音乐作品为基本载体,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和实施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的节奏、音色以及音高变化,培养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直至达成对音乐作品“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解。
(一)激趣导入,“乐”在其中
音乐课的“激趣导入”通常要兼顾“乐(yuè)乐(lè)”,为接下来的音乐实践探究起导引作用。
鉴于节奏在本课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运用多媒体游戏视频软件“节奏大师”导入新课,把节奏感知和音乐实践活动渗透其中。课堂上,笔者点击播放“节奏大师”的音乐视频,深受感染的学生根据音乐节奏以及视频中给出的节奏提示击打节奏,兴趣昂然。音乐停下,笔者与学生简单互动,共同分享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最后,笔者小结点题,导入新课:音乐不仅可以通过音色、节奏等要素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还可以让我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联想到各种意境和画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大自然的声响和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森林狂想曲》。
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享受击打节奏之乐,受教师启发聚焦“音乐”感受,音乐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
(二)合作探究:从动物音效到音乐旋律,逐层深入地探究和感知乐曲中的节奏、音色、主题、情绪,感受音效之美,并在音乐编创实践中加深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组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活动,才能将学生带入音乐所营造的情境氛围,进而使之获得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直接经验,为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1.抓住乐曲主题中的动物音效这一亮点,引导学生在捕捉与模仿动物音效的过程中探究其中蕴含的节奏和音色等音乐要素,培养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
审美感知是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有待发展,聆听同一首音乐作品往往各有不同感受,教师的引导须由浅入深,可适当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以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带动音乐感知。本课所学音乐作品,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动物音效是其一大亮点,也是小学生听曲时最容易捕捉的意象和乐趣所在。笔者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接着播放该曲目,然后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问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首歌给我一种快乐的感觉。
生2:我感受到了欢快和舒畅。
生3:我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
师:老师想知道,是音乐中的哪些元素或者说是哪些特点,让你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
生4:我觉得这首歌的节奏稍快,里面有很多小动物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师:你说出了一个重要的音乐要素——节奏,还说出了“很多小动物的声音”。请问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小动物的声音呀?
生5:我听到了蝉叫和青蛙叫。
生6:还有蟋蟀的叫声。
……
师:你们都有一对善于捕捉声音的耳朵。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音效”,是探险家们耗费了五年的时间实地录制的。到底哪些小动物可以幸运地成为这首乐曲的主奏嘉宾呢?看,就是它们!(张贴板书“青蛙”“白腹秧鸡”“褐鹰枭”)这些小动物,都是大自然的节奏大师。让我们先来聆听蛙的歌声吧!(点击多媒体,播放音乐主题中蛙的叫声,并用手势引导学生跟着叫出蛙声的节奏)现在谁可以模仿蛙的叫声?
模仿是学生所擅长的,小动物的叫声更是他们喜欢模仿的。学生们开心地模仿,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模仿的结果:生1站起模仿,抓住了蛙叫的节奏;生2在笔者的提示下,注意了蛙叫的音色;最后,笔者出示了蛙声的音乐节奏| xxxx x |,引导学生抓住蛙声的特点,启发学生从音色、节奏、速度等要素入手,将小动物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
掌握了以上音效表现的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聆听和配合音乐旋律模仿动物叫声的活动中更加神气活现、兴致昂然。教师先示范如何在音乐主题中加入蛙叫的节奏(多媒体播放B主题音乐片段,人声模仿蛙叫的节奏),然后打手势提示学生跟随音乐旋律模仿蛙叫,教室里于是出现了一群可爱的“蛙”。接下来是捕捉和模仿白腹秧鸡及褐鹰枭(过程略)。通过对音乐作品逐层深入的体验、挖掘,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音效与音乐融合之美,三个主题旋律的音乐形象感知初步完成。
2.聚焦乐曲主题中的音乐旋律,从听觉中“寻找”乐器元素,体会不同乐器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独特之处,完成三个主题旋律的听辨
师依次点击播放三个主题的旋律,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乐器;学生听出了吉他、竹笛和鼓等各种声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各个主题中主奏乐器透亮的音色并谈谈感受,多数学生听出了让自己感到愉悦、欢快、放松的主题情绪,还有学生听出了“明亮的感觉”。最后教师播放三个主题旋律,让学生跟着模唱,从中发现“两个乐句最后一个音不一样”的音乐规律。通过模唱以及对乐句之间音高的分析,学生对每个主题的情绪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和更充分的体验,学生从感受音乐之美自然过渡到鉴赏音乐之美,音乐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在以上音乐实践中,逐渐熟悉了乐曲的三个主题,加深了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可谓“乐(yuè)乐(lè)”兼得。
3.组织学生开展音乐编创实践活动,体现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师背起手风琴,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声音,跟着教师的琴声轻声模仿所喜欢的动物节奏,师生合作演绎一场属于自己的“森林音乐会”。最后,教师小结本课作品的突出特点,提醒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可以成为音乐”,引导学生在课后的音乐实践中自由组合进行音乐编创实践。
以上分层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本课作品主题有了深刻感知,知道了乐曲创作可以以自然万物作为创作灵感,用音效和旋律的结合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堂教学得到了有益的拓展和升华。
(责编 白聪敏)
一、作品内容及特点简介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台湾乐曲,制作人吴金黛及其团队深入台湾山林实地录音,耗时五年,收集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猕猴、飞鼠、溪流等近百种自然声音,与音乐巧妙结合,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互吻合,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乐曲由A、B、C三段主题旋律组成,在乐曲的开始、中间、结尾处插入了真实的“音效”。A主题的旋律清新、跳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B主题前半句节奏与A主题基本相同,旋律中的音阶上行使得情绪更为高涨;C主题的节奏较为舒展,音高的大跳伴随丰富的音效,把情绪推向了高潮。自然音效特别是森林动物的音效,是本作品的主要特色,也是乐曲主题旋律发展的动机。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从作品的特点出发,笔者决定将三个主题的聆听与鉴赏作为本节赏析课的重点,将节奏和音色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本课教学主要包括激趣导入和合作探究两大环节。激趣导入重在开课激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和表现能力;合作探究则以本课音乐作品为基本载体,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和实施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的节奏、音色以及音高变化,培养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直至达成对音乐作品“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解。
(一)激趣导入,“乐”在其中
音乐课的“激趣导入”通常要兼顾“乐(yuè)乐(lè)”,为接下来的音乐实践探究起导引作用。
鉴于节奏在本课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运用多媒体游戏视频软件“节奏大师”导入新课,把节奏感知和音乐实践活动渗透其中。课堂上,笔者点击播放“节奏大师”的音乐视频,深受感染的学生根据音乐节奏以及视频中给出的节奏提示击打节奏,兴趣昂然。音乐停下,笔者与学生简单互动,共同分享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最后,笔者小结点题,导入新课:音乐不仅可以通过音色、节奏等要素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还可以让我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联想到各种意境和画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大自然的声响和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森林狂想曲》。
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享受击打节奏之乐,受教师启发聚焦“音乐”感受,音乐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
(二)合作探究:从动物音效到音乐旋律,逐层深入地探究和感知乐曲中的节奏、音色、主题、情绪,感受音效之美,并在音乐编创实践中加深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组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活动,才能将学生带入音乐所营造的情境氛围,进而使之获得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直接经验,为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1.抓住乐曲主题中的动物音效这一亮点,引导学生在捕捉与模仿动物音效的过程中探究其中蕴含的节奏和音色等音乐要素,培养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
审美感知是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有待发展,聆听同一首音乐作品往往各有不同感受,教师的引导须由浅入深,可适当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以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带动音乐感知。本课所学音乐作品,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动物音效是其一大亮点,也是小学生听曲时最容易捕捉的意象和乐趣所在。笔者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接着播放该曲目,然后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问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首歌给我一种快乐的感觉。
生2:我感受到了欢快和舒畅。
生3:我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
师:老师想知道,是音乐中的哪些元素或者说是哪些特点,让你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
生4:我觉得这首歌的节奏稍快,里面有很多小动物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师:你说出了一个重要的音乐要素——节奏,还说出了“很多小动物的声音”。请问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小动物的声音呀?
生5:我听到了蝉叫和青蛙叫。
生6:还有蟋蟀的叫声。
……
师:你们都有一对善于捕捉声音的耳朵。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音效”,是探险家们耗费了五年的时间实地录制的。到底哪些小动物可以幸运地成为这首乐曲的主奏嘉宾呢?看,就是它们!(张贴板书“青蛙”“白腹秧鸡”“褐鹰枭”)这些小动物,都是大自然的节奏大师。让我们先来聆听蛙的歌声吧!(点击多媒体,播放音乐主题中蛙的叫声,并用手势引导学生跟着叫出蛙声的节奏)现在谁可以模仿蛙的叫声?
模仿是学生所擅长的,小动物的叫声更是他们喜欢模仿的。学生们开心地模仿,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模仿的结果:生1站起模仿,抓住了蛙叫的节奏;生2在笔者的提示下,注意了蛙叫的音色;最后,笔者出示了蛙声的音乐节奏| xxxx x |,引导学生抓住蛙声的特点,启发学生从音色、节奏、速度等要素入手,将小动物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
掌握了以上音效表现的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聆听和配合音乐旋律模仿动物叫声的活动中更加神气活现、兴致昂然。教师先示范如何在音乐主题中加入蛙叫的节奏(多媒体播放B主题音乐片段,人声模仿蛙叫的节奏),然后打手势提示学生跟随音乐旋律模仿蛙叫,教室里于是出现了一群可爱的“蛙”。接下来是捕捉和模仿白腹秧鸡及褐鹰枭(过程略)。通过对音乐作品逐层深入的体验、挖掘,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音效与音乐融合之美,三个主题旋律的音乐形象感知初步完成。
2.聚焦乐曲主题中的音乐旋律,从听觉中“寻找”乐器元素,体会不同乐器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独特之处,完成三个主题旋律的听辨
师依次点击播放三个主题的旋律,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乐器;学生听出了吉他、竹笛和鼓等各种声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各个主题中主奏乐器透亮的音色并谈谈感受,多数学生听出了让自己感到愉悦、欢快、放松的主题情绪,还有学生听出了“明亮的感觉”。最后教师播放三个主题旋律,让学生跟着模唱,从中发现“两个乐句最后一个音不一样”的音乐规律。通过模唱以及对乐句之间音高的分析,学生对每个主题的情绪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和更充分的体验,学生从感受音乐之美自然过渡到鉴赏音乐之美,音乐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在以上音乐实践中,逐渐熟悉了乐曲的三个主题,加深了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可谓“乐(yuè)乐(lè)”兼得。
3.组织学生开展音乐编创实践活动,体现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师背起手风琴,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声音,跟着教师的琴声轻声模仿所喜欢的动物节奏,师生合作演绎一场属于自己的“森林音乐会”。最后,教师小结本课作品的突出特点,提醒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可以成为音乐”,引导学生在课后的音乐实践中自由组合进行音乐编创实践。
以上分层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本课作品主题有了深刻感知,知道了乐曲创作可以以自然万物作为创作灵感,用音效和旋律的结合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堂教学得到了有益的拓展和升华。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