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十个指头不一样齐。一个班级里有几十名学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好,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学习成绩和品德表现相对来讲比较弱的后进生,如何帮助、转化这些后进生,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所面临的课题。不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就无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发扬大爱的教育情怀,面向每一个学生,精心培育。为此,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的树立离不开老师的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沒有完全的好学生,也没有完全的坏学生,这是一个基本哲理。后进生也有优点,只是因为他们相对而言缺点多一些,或者因为优点是“潜伏”的,往往被老師所忽视。教师要努力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比如,我们班的张××同学,他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每天到校早,打扫清洁区特别卖力。还有李××同学,学习虽然落后,但个头高、力气大,班上什么重活都抢着干。我就在班会课上针对他们的优点大加赞扬,对他们说:“其实你们才是最能干的,如果能把这种肯吃苦的精神用到学习上,老师相信你们各方面都是出色的!”老师中肯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认识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价值。从此,他俩敢跟老师和同学互换眼神,慢慢地变得开心快乐,学习随之也进步了。
长期以来,老师奖励的对象往往是各方面比较好的学生,后进生很少有获得奖励的机会,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在班上设立了面向后进生的“进步奖”,后进生在纵比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人人都有得到表扬和荣誉的机会。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对后进生转化甚至班级各方面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施之以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拾集体温暖
后进生常常不受老师待见,也不受同伴欢迎,长期下去,他们会产生很严重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便破罐子破摔。这是十分危险的,所以,老师必须施之以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我们班的小蝶,胆子非常小,性格内向,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学习成绩非常差。老师每次看她作业,她都会吓得直打哆嗦。了解后得知,小蝶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跟她拉近距离。每天我有意识地找她拉家常,诸如“爸爸今天都给你做了什么饭菜?”等话题,课前课后有意识地叫她给老师拿东西,给同学们发放本子,放学后跟她一起回家,慢慢地她就不惧怕我了。随后,我每天布置作业时,给她布置得少一点、简单一点。只要做了一点我都会表扬她、鼓励她。她慢慢地消除了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她已是我们班的中等生了。
后进生常常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小亚经常跟同学吵架,作业不认真完成,值日也不参与,上课做小动作……经常会遭受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于是,她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渐渐失去了自信。作为一个9岁的儿童,不能被她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是非常难过的。所以,作为班主任的我,千方百计引导集体关注她、接纳她。我利用恰当的时机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告诉班里的学生,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小亚,要正确对待她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她一起玩耍,如果她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她,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三、要积极发挥家校互动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班建立了一个家长微信群,表现好的我就在群里发“某某小朋友某方面表现好、进步大,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其他小朋友一看见班上有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争着好好表现,甚至比他做得更好。学生在家中好的表现我叫家长发信息通知我,我用每周的班会课对这些同学提出表扬,发榜样卡。如我班的陈××同学,开家长会那天,放学后自己回家把作业做完,然后洗澡,还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妈妈下班回家看见孩子的这一表现马上发信息告诉我,然后我利用班会课对他进行表扬,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如我们班的吴××同学,他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家很任性,总觉得家长说什么都不对,而且很不耐烦。第二天到校后,我找她谈心,对她进行情感教育。就这样与家长互动,对孩子身上的缺点及时纠正,共同管好孩子、激励孩子。
四、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搞好帮教
由于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和学生在一起。因此在课后我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在开学初,我充分利用小组的力量,认真搞好小组建设,将我班学生编成六个小组,将班上的后进生分别编在这些组内,然后选出一个行政组长,再由行政组长给他们安排一个对子,帮助他们学习,即找一个学习好的,帮助一个学习差的,这样对子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乐于接受。这样,不仅帮助后进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促进了优秀生的学习。
总之,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非一日之功,是长期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有信心、耐心,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对后进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他们一定会插上飞翔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参考文献:
[1]郑昌伦.农村学校转化“后进生”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中),2013(5).
[2]王颖慧.小学班主任转化后进生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2(7).
编辑 高 琼
一、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的树立离不开老师的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沒有完全的好学生,也没有完全的坏学生,这是一个基本哲理。后进生也有优点,只是因为他们相对而言缺点多一些,或者因为优点是“潜伏”的,往往被老師所忽视。教师要努力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比如,我们班的张××同学,他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每天到校早,打扫清洁区特别卖力。还有李××同学,学习虽然落后,但个头高、力气大,班上什么重活都抢着干。我就在班会课上针对他们的优点大加赞扬,对他们说:“其实你们才是最能干的,如果能把这种肯吃苦的精神用到学习上,老师相信你们各方面都是出色的!”老师中肯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认识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价值。从此,他俩敢跟老师和同学互换眼神,慢慢地变得开心快乐,学习随之也进步了。
长期以来,老师奖励的对象往往是各方面比较好的学生,后进生很少有获得奖励的机会,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在班上设立了面向后进生的“进步奖”,后进生在纵比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人人都有得到表扬和荣誉的机会。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对后进生转化甚至班级各方面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施之以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拾集体温暖
后进生常常不受老师待见,也不受同伴欢迎,长期下去,他们会产生很严重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便破罐子破摔。这是十分危险的,所以,老师必须施之以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我们班的小蝶,胆子非常小,性格内向,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学习成绩非常差。老师每次看她作业,她都会吓得直打哆嗦。了解后得知,小蝶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跟她拉近距离。每天我有意识地找她拉家常,诸如“爸爸今天都给你做了什么饭菜?”等话题,课前课后有意识地叫她给老师拿东西,给同学们发放本子,放学后跟她一起回家,慢慢地她就不惧怕我了。随后,我每天布置作业时,给她布置得少一点、简单一点。只要做了一点我都会表扬她、鼓励她。她慢慢地消除了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她已是我们班的中等生了。
后进生常常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小亚经常跟同学吵架,作业不认真完成,值日也不参与,上课做小动作……经常会遭受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于是,她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渐渐失去了自信。作为一个9岁的儿童,不能被她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是非常难过的。所以,作为班主任的我,千方百计引导集体关注她、接纳她。我利用恰当的时机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告诉班里的学生,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小亚,要正确对待她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她一起玩耍,如果她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她,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三、要积极发挥家校互动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班建立了一个家长微信群,表现好的我就在群里发“某某小朋友某方面表现好、进步大,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其他小朋友一看见班上有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争着好好表现,甚至比他做得更好。学生在家中好的表现我叫家长发信息通知我,我用每周的班会课对这些同学提出表扬,发榜样卡。如我班的陈××同学,开家长会那天,放学后自己回家把作业做完,然后洗澡,还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妈妈下班回家看见孩子的这一表现马上发信息告诉我,然后我利用班会课对他进行表扬,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如我们班的吴××同学,他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家很任性,总觉得家长说什么都不对,而且很不耐烦。第二天到校后,我找她谈心,对她进行情感教育。就这样与家长互动,对孩子身上的缺点及时纠正,共同管好孩子、激励孩子。
四、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搞好帮教
由于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和学生在一起。因此在课后我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在开学初,我充分利用小组的力量,认真搞好小组建设,将我班学生编成六个小组,将班上的后进生分别编在这些组内,然后选出一个行政组长,再由行政组长给他们安排一个对子,帮助他们学习,即找一个学习好的,帮助一个学习差的,这样对子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乐于接受。这样,不仅帮助后进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促进了优秀生的学习。
总之,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非一日之功,是长期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有信心、耐心,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对后进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他们一定会插上飞翔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参考文献:
[1]郑昌伦.农村学校转化“后进生”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中),2013(5).
[2]王颖慧.小学班主任转化后进生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2(7).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