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设计,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探究,探讨了如何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探究性思维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创景设疑 实验探究 反复激疑 继续探究
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掌握知识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才能将新的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以实验探究、讨论探究、自主探究等各种科学探究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可以使探究更深入、更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可以通过图表、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下面以《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创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1 教材分析
1.1内容: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中和反应的含义、规律及其热效应,揭示酸碱中和的微观实质。
1.2特点:本节通过学生探究,层层深入,感悟中和反应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感悟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3地位和作用: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实际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2.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3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供动脑思考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4 教学过程
4.1创景设疑,揭示课题。
[投影漫画]胃痛病人痛苦的表情
[投影]“胃舒平”的说明书
[激疑]“胃舒平”为什么能治疗这种胃病呢?
[揭示课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酸和碱的反应。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通过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4.2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探究]酸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学生实验]提供药品:NaOH溶液、Ba(OH)■溶液、Cu(OH)■、石灰水;盐酸、稀硫酸、稀硝酸。
要求各小组从提供的药品中选取适当的物质,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探究实验,并填写现象。
[交流与发现]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
①有明显现象。例如Ba(OH)■溶液与稀硫酸,Cu(OH)■与稀盐酸。
②无明显现象。例如NaOH溶液与盐酸,石灰水与稀硝酸。
[总结归纳]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演示有明显现象的组别,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发现问题]上述实验有的有现象,有的无现象,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设计意图]通过现象学生可以判断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但是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意味着酸和碱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学生对于酸和碱反应过程的进一步探究。
4.3实验探究,反复激疑。
[活动探究]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演示实验]“红酒”变“白酒”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再次激疑]“红酒变白酒”,是盐酸吃掉氢氧化钠还是盐酸吃掉酚酞?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判断。
[活动探究]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是把酚酚反应掉了,还是把氢氧化钠反应掉了?
[设计方案](1)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2)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反应后的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又变红了,说明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并未把酚酞“吃”掉,而是把氢氧化钠“吃”掉了。
[深入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了呢?
[活动探究]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发。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它是氯化钠。
学生尝试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酒变白酒”这个趣味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知道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究竟是否发生了反应,知道酸与碱之间反应会伴随哪些现象。
4.4再次发现,深入探究。
[实验探究]将盐酸调换成硝酸,将氢氧化钠溶液调换成石灰水,再次重复上述“红酒”变“白酒”的实验操作。
[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与“氢氧化钠和盐酸作用”相同的现象呢。
[点拨启发]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对比盐酸与硝酸、氢氧化钠与石灰水的组成,看看有无发现?
[投影动画]酸碱中和的实质:
[归纳总结]酸与碱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练习巩固]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与稀硫酸(2)石灰水与稀硝酸
(3)氢氧化铜与稀盐酸(4)氢氧化镁与稀盐酸
[对比分析]比较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何规律?
得出:酸+碱→盐+水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酸和碱混合会出现相似的现象,从而揭示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规律,再通过动画模拟酸与碱反应的微观历程,使学生理解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4.5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思考:(1)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会消除肿痛?
(2)酸性土壤通常撒什么来改良?为什么?
(3)工厂排放的碱性污水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意识到学习化学的作用和意义。
5 评价反思
本节课主要特点是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环节:1.注重情景创设,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与合作者。3.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层层递进的问题牵引,探究的欲望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通过探究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下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究活动,从而将知识和思维推向纵深、推向高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酸和碱的反应规律、酸和碱反应的微观过程掌握得非常透彻。本节内容的学习还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无处不在,酸和碱的反应在生活中非常有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创景设疑 实验探究 反复激疑 继续探究
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掌握知识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才能将新的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以实验探究、讨论探究、自主探究等各种科学探究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可以使探究更深入、更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可以通过图表、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下面以《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创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1 教材分析
1.1内容: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中和反应的含义、规律及其热效应,揭示酸碱中和的微观实质。
1.2特点:本节通过学生探究,层层深入,感悟中和反应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感悟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3地位和作用: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实际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2.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3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供动脑思考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4 教学过程
4.1创景设疑,揭示课题。
[投影漫画]胃痛病人痛苦的表情
[投影]“胃舒平”的说明书
[激疑]“胃舒平”为什么能治疗这种胃病呢?
[揭示课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酸和碱的反应。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通过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4.2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探究]酸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学生实验]提供药品:NaOH溶液、Ba(OH)■溶液、Cu(OH)■、石灰水;盐酸、稀硫酸、稀硝酸。
要求各小组从提供的药品中选取适当的物质,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探究实验,并填写现象。
[交流与发现]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
①有明显现象。例如Ba(OH)■溶液与稀硫酸,Cu(OH)■与稀盐酸。
②无明显现象。例如NaOH溶液与盐酸,石灰水与稀硝酸。
[总结归纳]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演示有明显现象的组别,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发现问题]上述实验有的有现象,有的无现象,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设计意图]通过现象学生可以判断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但是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意味着酸和碱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学生对于酸和碱反应过程的进一步探究。
4.3实验探究,反复激疑。
[活动探究]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演示实验]“红酒”变“白酒”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再次激疑]“红酒变白酒”,是盐酸吃掉氢氧化钠还是盐酸吃掉酚酞?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判断。
[活动探究]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是把酚酚反应掉了,还是把氢氧化钠反应掉了?
[设计方案](1)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2)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反应后的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又变红了,说明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并未把酚酞“吃”掉,而是把氢氧化钠“吃”掉了。
[深入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了呢?
[活动探究]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发。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它是氯化钠。
学生尝试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酒变白酒”这个趣味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知道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究竟是否发生了反应,知道酸与碱之间反应会伴随哪些现象。
4.4再次发现,深入探究。
[实验探究]将盐酸调换成硝酸,将氢氧化钠溶液调换成石灰水,再次重复上述“红酒”变“白酒”的实验操作。
[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与“氢氧化钠和盐酸作用”相同的现象呢。
[点拨启发]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对比盐酸与硝酸、氢氧化钠与石灰水的组成,看看有无发现?
[投影动画]酸碱中和的实质:
[归纳总结]酸与碱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练习巩固]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与稀硫酸(2)石灰水与稀硝酸
(3)氢氧化铜与稀盐酸(4)氢氧化镁与稀盐酸
[对比分析]比较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何规律?
得出:酸+碱→盐+水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酸和碱混合会出现相似的现象,从而揭示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规律,再通过动画模拟酸与碱反应的微观历程,使学生理解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4.5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思考:(1)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会消除肿痛?
(2)酸性土壤通常撒什么来改良?为什么?
(3)工厂排放的碱性污水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意识到学习化学的作用和意义。
5 评价反思
本节课主要特点是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环节:1.注重情景创设,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与合作者。3.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层层递进的问题牵引,探究的欲望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通过探究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下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究活动,从而将知识和思维推向纵深、推向高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酸和碱的反应规律、酸和碱反应的微观过程掌握得非常透彻。本节内容的学习还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无处不在,酸和碱的反应在生活中非常有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