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微山方言为例,分析中原官话的处置句。中原官话的处置句分为有标记格式和无标记格式两种。有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的变形,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移位形成的。无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的省略,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缺位形成的。它们都是普通话在中原官话中的地域变体,其语用价值和交际功能与普通话的处置意义是等值的。
关键词:中原官话 微山方言 处置句 普通话 比较
现代汉语“处置”的含义,即句子的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把”字的宾语施加一定的影响,使该宾语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遭受某种境遇。“处置”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把”字句的语用价值。从汉语的实际来看,大量的“把”字句都具有处置意义,所以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把”字句的处置意义,把“把”字句称为处置句。从施受关系来说,所谓处置,就是施事主语对受事施加某种影响并造成某种后果,这个处置后果是交际双方关心的焦点内容。
中原官话和普通话一样有大量的处置句,绝大多数处置句和普通话一样,用“把”字将处置对象置于动词前,处置的结果置于动词后,其结构是“主语+把+名称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此基础上,中原官话有各种变体。笔者籍贯山东济宁,长期生活在济宁的微山县韩庄镇付园村,本地是典型的中原官话区。家母年龄七十有八,没有文化,终生生活在这个小村庄,本地话纯正,不会说普通话和别种方言。本文以微山方言为例,以母亲说的话为言语材料,分析中原官话的处置句。具体说,中原官话的处置句有以下几种格式:
一、受事+把+施事+动词性词语
普通话里典型的“把”字句,是“施事+把+受事+动词性词语”结构,“把”字句的主语应该是施事,大多由体词性词语充当,如“他把我的头打破了”;而中原官话里,主语不一定是施事,也可以由受事充当,这明显不同于普通话。以微山话为例:
(1)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
(2)煎饼把俺的牙吃坏了。
这些“把”字句的主语不是施事,它们不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也不是有生命力或自然力的其他事物。其主语前往往省略了动词,这个动词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上例都可以变换成以下说法:
写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
吃煎饼把俺的牙吃坏了。
这些句子的施事正是“把”的宾语或者宾语中的中心语,可以把宾语放到句首,形成重复动词的述补结构。如:
孩子写作业写累死了。
小孩读书把眼睛读近视了。
这类结构的“把”字句的主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具体事件。动作的施事者或者施事者的一部分因受事件的影响而产生了某种变化、有了某个结果或者出现了某种状态。如例(1),施事者即动作主体“孩子”受事件影响而产生“死”的夸张结果;例(2)“眼睛”是施事主体“小孩”的一部分,因受事件的影响,产生了“近视”的结果。所以,这类格式的谓语动词必须有补语,补充说明受事的结果或状态。同时,句子的前后两部分,表示原因和结果的语义关系,如“俺吃煎饼吃坏了牙”“小孩读书把眼睛读近视了”,“吃煎饼”“读书”是原因,“吃坏了牙”“读近视了”是结果。
这类格式里,受事主语如果是线性结构比较长且复杂的名词性短语,“把”字往往省略,从而“把”字句变成主谓谓语句。如:
“把”字句主谓谓语句
(1)那么多的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那么多的作业,孩子写累死了。
(2)这么多的煎饼把俺吃够了。这么多的煎饼,俺吃够了。
上例中的受事主语都是复杂的偏正结构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把”字句和主谓谓语句可以互换。
如果受事主语是简单名词,一般不能变成主谓谓语句,如“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煎饼把俺的牙吃坏了”,一般不能说成“作业,孩子写累死了”“煎饼,俺的牙吃坏了”。因为只有线性结构比较长的名词性短语作主语,才可以在主语后面有话语停顿,使句子的主语与主谓结构充当的谓语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构成主谓谓语句。
二、主语+把+代词或名称性词语+动词性词语
中原官话和普通话一样,也有这种基本的处置式,处置句里的动词,都是表强烈动作的动词;或者说,谓语动词都有处置性,即动词对受事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都不能作谓语动词。但中原官话带“把”字的处置句有以下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
(一)否定以及助动词既可以放在“把”字前,也可以放在“把”字之后、动词性词语之前。这个特点在微山各个方言点都有,以微山方言为例:
A B
(1)我没有把他当回事。我把他没有当回事。
(2)他没有把这件事当真。他把这件事没有当真。
(3)你不要把他老惦记着。你把他不要老惦记着。
A、B两种格式,微山方言都用。这类格式多用在祈使句或反问句里,谓语动词前往往有“老”“老是”“总”“总是”等副词;“不”后必须跟助动词,否则句子不成立,常用的助动词有“要、会、能”等。
如果“把”的宾语是不定指代词或者不定指名词性短语的话,就只有B式而没有A式。如:
(1)他把谁都不当回事。
(2)他把什么都不放心上。
(3)他把谁的话都不当真。
这类句子是有出现的条件的:“把”字的宾语可以是“谁、什么”等不定指代词,也可以是不定指名词性短语“谁的话”等,“把”字与副词“都、也”等配合使用,表示遍指的意味。为强化这种遍指的意味,“把”字往往省略而句义不变,结果是:“把”字组变成主谓谓语句。如上文可以说成:
(1)他,谁都不当回事。
(2)他,什么都不放心上。
(3)他,谁的话都不当真。
(二)普通话“把”的宾语在意念上是定指的、已知的人和事,所以宾语前面会带上“这、那”,不能带“一+量词”等不定指意义的词语;但中原官话里,“把”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意义的词语。这种说法微山各个方言点都有。例如:
(1)我把一个铁锨忘地里了。
(2)他把一本书丢了。
“一个铁锨”“一本书”都是不定指的,说话者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无法确定是否定指。
三、动词+代词+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
这种格式和普通话的“把+代词+动词性词语+介词+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表达的意义相同,中原官话各个方言点都有分布。以微山方言为例:
微山方言普通话
(1)那狗乱咬人,关它屋里(去)。那狗乱咬人,把它关在屋里。
(2)他的头淌血了,赶紧送他医院里(去)。他的头淌血了,赶紧把他送到医院里(去)。
(3)他掉水里了,麻(快)拉他岸上来。他掉水里了,快把他拉到岸上来。
可以看出,中原官话里的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前没有介词,如例(6)的处所补语是“屋里”,例(8)的趋向补语是“岸上来”,前面的介词“在”“到”往往省略。而这些介词,普通话往往补出。从语用上看,由于情势的危机或说话者语气的急促,说话者强调的是动作行为造成的某个结果,所以动宾结构后面往往直接带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从而造成介词的省略。
动词的宾语往往是代词充当的。因为代词所指代的人或物,必须在前一个分句出现,由于情势的需要,后文来不及说出这个人或物,只能以代词指代。所以,代词的位置不能是一般名词,必须是定指的,是说话双方都共知的;如不能说“关狗屋里去”“送孩子学校去”;但可以说“关那条狗屋里去”“送这孩子学校去”。趋向补语多用动词“去”或“来”,“去”或“来”只是加强动作的急促、情势的危机或愿望的强烈,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往往省略。
四、动词性词语+趋向动词+代词
这种格式和普通话的“把+代词+动词性词语+趋向动词”表达的意义相同。如:
微山方言 普通话
(1)不要叫这只条狗跑了,快锁起来它。 不要叫这只条狗跑了,快把它锁起来。
(2)不要叫他哭了,赶紧抱起来他。 不要叫他哭了,赶紧把他抱起来。
同前面的格式一样,动词后面的宾语多是代词充当的;代词的位置不能是一般名词,必须是定指的,是说话双方都共知的人或事物,如不能说“锁起来狗”。由于情势的危机或说话者语气的急促,为了强调动作所期望的的结果,动词后面直接跟表示结果的趋向动词“起来”,宾语显得不重要了,于是远离了动词。
这种格式里的补语,往往由复合的趋向词语充当,代词常常放在复合的趋向词语之间。如
A B
(1)不要叫这条狗跑了,快锁起来它。 不要叫这条狗跑了,快锁起它来。
(2)粮食要淋湿了,赶紧盖起来它。 粮食要淋湿了,赶紧盖起它来。
微山方言A、B说法都用,而普通话都不说。这里的代词都不能换成一般名词,如不能说“赶紧盖起来粮食”或“赶紧盖起粮食来”。
五、把+指示代词+名词性词语+动补短语+第三人称代词
这种格式里,第三人称代词复指“把”的宾语,分布在中原官话绝大多数方言点。以微山方言为例:
(1)把那里的树都砍倒它。
(2)把这个屋子扫干净它。
(3)把那些桌子都抹干它。
(4)把这个孩子抱起来他。
(5)把这些孩子赶出去他。
这种格式有以下特点:多用于祈使句中,名词性词语多是定指的,所以要带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动词性短语必须有补语,而且多为程度补语,如上例的“倒、严、干、干净、净,死”;也可以带结果补语,如“把狗打跑它”“把饭吃完它”;或者带趋向补语,如例(13)的“出去”是趋向补语,但是例(12)的“起来”是结果补语,不是趋向补语。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出现在句末。
能愿动词和否定词既可放在动补短语和“把”字之间,也可以放在“把”字前,如既能说“把门没关严它”“把那些碗能刷干净它”,也能说“没把门关严它”“能把碗刷干净它”。这一点和普通话很不一样,普通话的“把”字句中,能愿动词和否定词只能放在“把”字前,不能放在动补短语和“把”字之间。因此可以看出:中原官话的这种处置句,尚处于未规范状态。
六、把+名词(或代词)+形容词+的
这是中原官话特殊的“把”字句。严格说来,此结构不表处置的意义;“把”前不能有主语,“把”字所介引的名词或代词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把他难受的!
(2)把你木(自我炫耀)的!
(3)把那小孩恣[tsei42]儿(舒服)的!
(4)把你厉害的!
这类句子,往往表达说话者对某人的主观评价,常常带有感叹语气。“把”的宾语是评价和陈述的对象,“难受、木、恣、厉害”都是表性质的形容词,是评价的结果或结论。句子前可以加上带主观意义的“看”字,如例(14)、例(15)可以说成“看把他难受的”“看把你木的”。
普通话还用介词“将”表示处置意义,如“我将书包留在学校了”。这种带“将”标记的处置句,微山方言不用。
总之,中原官话的处置句分为有标记格式和无标记格式两种。有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的变形,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移位形成的。无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的省略,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缺位形成的。它们都是普通话在中原官话中的地域变体,其语用价值和交际功能与普通话的处置意义是等值的。
(本文为江苏警察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之一,课题号为DA01354。)
参考文献:
[1]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坚.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3]徐丹.汉语句法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4]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2,(5).
(殷相印 南京 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210012)
关键词:中原官话 微山方言 处置句 普通话 比较
现代汉语“处置”的含义,即句子的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把”字的宾语施加一定的影响,使该宾语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遭受某种境遇。“处置”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把”字句的语用价值。从汉语的实际来看,大量的“把”字句都具有处置意义,所以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把”字句的处置意义,把“把”字句称为处置句。从施受关系来说,所谓处置,就是施事主语对受事施加某种影响并造成某种后果,这个处置后果是交际双方关心的焦点内容。
中原官话和普通话一样有大量的处置句,绝大多数处置句和普通话一样,用“把”字将处置对象置于动词前,处置的结果置于动词后,其结构是“主语+把+名称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此基础上,中原官话有各种变体。笔者籍贯山东济宁,长期生活在济宁的微山县韩庄镇付园村,本地是典型的中原官话区。家母年龄七十有八,没有文化,终生生活在这个小村庄,本地话纯正,不会说普通话和别种方言。本文以微山方言为例,以母亲说的话为言语材料,分析中原官话的处置句。具体说,中原官话的处置句有以下几种格式:
一、受事+把+施事+动词性词语
普通话里典型的“把”字句,是“施事+把+受事+动词性词语”结构,“把”字句的主语应该是施事,大多由体词性词语充当,如“他把我的头打破了”;而中原官话里,主语不一定是施事,也可以由受事充当,这明显不同于普通话。以微山话为例:
(1)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
(2)煎饼把俺的牙吃坏了。
这些“把”字句的主语不是施事,它们不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也不是有生命力或自然力的其他事物。其主语前往往省略了动词,这个动词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上例都可以变换成以下说法:
写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
吃煎饼把俺的牙吃坏了。
这些句子的施事正是“把”的宾语或者宾语中的中心语,可以把宾语放到句首,形成重复动词的述补结构。如:
孩子写作业写累死了。
小孩读书把眼睛读近视了。
这类结构的“把”字句的主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具体事件。动作的施事者或者施事者的一部分因受事件的影响而产生了某种变化、有了某个结果或者出现了某种状态。如例(1),施事者即动作主体“孩子”受事件影响而产生“死”的夸张结果;例(2)“眼睛”是施事主体“小孩”的一部分,因受事件的影响,产生了“近视”的结果。所以,这类格式的谓语动词必须有补语,补充说明受事的结果或状态。同时,句子的前后两部分,表示原因和结果的语义关系,如“俺吃煎饼吃坏了牙”“小孩读书把眼睛读近视了”,“吃煎饼”“读书”是原因,“吃坏了牙”“读近视了”是结果。
这类格式里,受事主语如果是线性结构比较长且复杂的名词性短语,“把”字往往省略,从而“把”字句变成主谓谓语句。如:
“把”字句主谓谓语句
(1)那么多的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那么多的作业,孩子写累死了。
(2)这么多的煎饼把俺吃够了。这么多的煎饼,俺吃够了。
上例中的受事主语都是复杂的偏正结构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把”字句和主谓谓语句可以互换。
如果受事主语是简单名词,一般不能变成主谓谓语句,如“作业把孩子写累死了”“煎饼把俺的牙吃坏了”,一般不能说成“作业,孩子写累死了”“煎饼,俺的牙吃坏了”。因为只有线性结构比较长的名词性短语作主语,才可以在主语后面有话语停顿,使句子的主语与主谓结构充当的谓语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构成主谓谓语句。
二、主语+把+代词或名称性词语+动词性词语
中原官话和普通话一样,也有这种基本的处置式,处置句里的动词,都是表强烈动作的动词;或者说,谓语动词都有处置性,即动词对受事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都不能作谓语动词。但中原官话带“把”字的处置句有以下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
(一)否定以及助动词既可以放在“把”字前,也可以放在“把”字之后、动词性词语之前。这个特点在微山各个方言点都有,以微山方言为例:
A B
(1)我没有把他当回事。我把他没有当回事。
(2)他没有把这件事当真。他把这件事没有当真。
(3)你不要把他老惦记着。你把他不要老惦记着。
A、B两种格式,微山方言都用。这类格式多用在祈使句或反问句里,谓语动词前往往有“老”“老是”“总”“总是”等副词;“不”后必须跟助动词,否则句子不成立,常用的助动词有“要、会、能”等。
如果“把”的宾语是不定指代词或者不定指名词性短语的话,就只有B式而没有A式。如:
(1)他把谁都不当回事。
(2)他把什么都不放心上。
(3)他把谁的话都不当真。
这类句子是有出现的条件的:“把”字的宾语可以是“谁、什么”等不定指代词,也可以是不定指名词性短语“谁的话”等,“把”字与副词“都、也”等配合使用,表示遍指的意味。为强化这种遍指的意味,“把”字往往省略而句义不变,结果是:“把”字组变成主谓谓语句。如上文可以说成:
(1)他,谁都不当回事。
(2)他,什么都不放心上。
(3)他,谁的话都不当真。
(二)普通话“把”的宾语在意念上是定指的、已知的人和事,所以宾语前面会带上“这、那”,不能带“一+量词”等不定指意义的词语;但中原官话里,“把”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意义的词语。这种说法微山各个方言点都有。例如:
(1)我把一个铁锨忘地里了。
(2)他把一本书丢了。
“一个铁锨”“一本书”都是不定指的,说话者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无法确定是否定指。
三、动词+代词+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
这种格式和普通话的“把+代词+动词性词语+介词+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表达的意义相同,中原官话各个方言点都有分布。以微山方言为例:
微山方言普通话
(1)那狗乱咬人,关它屋里(去)。那狗乱咬人,把它关在屋里。
(2)他的头淌血了,赶紧送他医院里(去)。他的头淌血了,赶紧把他送到医院里(去)。
(3)他掉水里了,麻(快)拉他岸上来。他掉水里了,快把他拉到岸上来。
可以看出,中原官话里的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前没有介词,如例(6)的处所补语是“屋里”,例(8)的趋向补语是“岸上来”,前面的介词“在”“到”往往省略。而这些介词,普通话往往补出。从语用上看,由于情势的危机或说话者语气的急促,说话者强调的是动作行为造成的某个结果,所以动宾结构后面往往直接带处所补语或趋向补语,从而造成介词的省略。
动词的宾语往往是代词充当的。因为代词所指代的人或物,必须在前一个分句出现,由于情势的需要,后文来不及说出这个人或物,只能以代词指代。所以,代词的位置不能是一般名词,必须是定指的,是说话双方都共知的;如不能说“关狗屋里去”“送孩子学校去”;但可以说“关那条狗屋里去”“送这孩子学校去”。趋向补语多用动词“去”或“来”,“去”或“来”只是加强动作的急促、情势的危机或愿望的强烈,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往往省略。
四、动词性词语+趋向动词+代词
这种格式和普通话的“把+代词+动词性词语+趋向动词”表达的意义相同。如:
微山方言 普通话
(1)不要叫这只条狗跑了,快锁起来它。 不要叫这只条狗跑了,快把它锁起来。
(2)不要叫他哭了,赶紧抱起来他。 不要叫他哭了,赶紧把他抱起来。
同前面的格式一样,动词后面的宾语多是代词充当的;代词的位置不能是一般名词,必须是定指的,是说话双方都共知的人或事物,如不能说“锁起来狗”。由于情势的危机或说话者语气的急促,为了强调动作所期望的的结果,动词后面直接跟表示结果的趋向动词“起来”,宾语显得不重要了,于是远离了动词。
这种格式里的补语,往往由复合的趋向词语充当,代词常常放在复合的趋向词语之间。如
A B
(1)不要叫这条狗跑了,快锁起来它。 不要叫这条狗跑了,快锁起它来。
(2)粮食要淋湿了,赶紧盖起来它。 粮食要淋湿了,赶紧盖起它来。
微山方言A、B说法都用,而普通话都不说。这里的代词都不能换成一般名词,如不能说“赶紧盖起来粮食”或“赶紧盖起粮食来”。
五、把+指示代词+名词性词语+动补短语+第三人称代词
这种格式里,第三人称代词复指“把”的宾语,分布在中原官话绝大多数方言点。以微山方言为例:
(1)把那里的树都砍倒它。
(2)把这个屋子扫干净它。
(3)把那些桌子都抹干它。
(4)把这个孩子抱起来他。
(5)把这些孩子赶出去他。
这种格式有以下特点:多用于祈使句中,名词性词语多是定指的,所以要带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动词性短语必须有补语,而且多为程度补语,如上例的“倒、严、干、干净、净,死”;也可以带结果补语,如“把狗打跑它”“把饭吃完它”;或者带趋向补语,如例(13)的“出去”是趋向补语,但是例(12)的“起来”是结果补语,不是趋向补语。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出现在句末。
能愿动词和否定词既可放在动补短语和“把”字之间,也可以放在“把”字前,如既能说“把门没关严它”“把那些碗能刷干净它”,也能说“没把门关严它”“能把碗刷干净它”。这一点和普通话很不一样,普通话的“把”字句中,能愿动词和否定词只能放在“把”字前,不能放在动补短语和“把”字之间。因此可以看出:中原官话的这种处置句,尚处于未规范状态。
六、把+名词(或代词)+形容词+的
这是中原官话特殊的“把”字句。严格说来,此结构不表处置的意义;“把”前不能有主语,“把”字所介引的名词或代词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把他难受的!
(2)把你木(自我炫耀)的!
(3)把那小孩恣[tsei42]儿(舒服)的!
(4)把你厉害的!
这类句子,往往表达说话者对某人的主观评价,常常带有感叹语气。“把”的宾语是评价和陈述的对象,“难受、木、恣、厉害”都是表性质的形容词,是评价的结果或结论。句子前可以加上带主观意义的“看”字,如例(14)、例(15)可以说成“看把他难受的”“看把你木的”。
普通话还用介词“将”表示处置意义,如“我将书包留在学校了”。这种带“将”标记的处置句,微山方言不用。
总之,中原官话的处置句分为有标记格式和无标记格式两种。有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的变形,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移位形成的。无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的省略,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缺位形成的。它们都是普通话在中原官话中的地域变体,其语用价值和交际功能与普通话的处置意义是等值的。
(本文为江苏警察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之一,课题号为DA01354。)
参考文献:
[1]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坚.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3]徐丹.汉语句法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4]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2,(5).
(殷相印 南京 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