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爱动不爱静,自控能力差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必须做到三个喜欢,即:安排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创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气氛;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
一、培养“说”的心理素质。解决“愿说”或“想说”、“要说”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能力,就必须注意:
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说”的兴趣。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求新、好奇的特点就更为突出。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把他们对新奇、生动、活泼事物的低层次兴趣引导到自觉地认识、评析、反映这些事物的高层次兴趣:把他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引导到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如开展每人每周讲述一件有趣的故事,介绍几条名人名言,不定期举行口语表达比赛等,逐步培养他们“说”的兴趣。
二是触发和强化学生“说”的动机。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实践中去感受“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起“说”的强烈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解疑释难、争论等活动。
三是加大学生“说”的外驱力。兴趣和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把学生课堂口头发言情况和参加其他语言实践情况作为一个主要方面纳入学生的语文成绩评定,以约束和督促他们培养课堂发言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参加语文实践的自觉性。兴趣和动机的协调,内因和外因的统一,才会使学生由“厌烦说”变成“愿意说”,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
二、培养学生“说”的信心和胆量。解决“敢说”的问题
学生不敢说,往往与教师的教学作风有关。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对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质疑,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组织学生间的积极辩论。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和专题争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向老师质疑、向教科书挑战的意识和习惯。
给学生的大脑松绑,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发散思维。为他们创造广阔的“说”域,使他们由“愿说”到“敢说”。平时,我有意识地放开,对学生的发言,不拘泥于一个标准,而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结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上经常出现争相发言、据理力辩的生动场面。
三、培养学生“说”的规范性、严密性。解决“会说”的问题
从愿说、敢说到会说,实质上是由包括兴趣、情绪、意志等内在的心理因素或者说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的过程,其中又蕴含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要有大量“说”的积累。即在教师示范、指导的前提下,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青年教育家、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非常重视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上课时,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全班学生一起喊着把自己的口头作文说出来。经过长期训练,他的学生大多数是出口成章的小秀才。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坚持每周每人一次口头作文,一次作品口头评价等,从量上强化了说的训练,也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培养“说”的艺术性、雄辩性。解决“善说”的问题
“善说”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量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的强化。
1.寻求训练内容上的广度、深义和多角度。
(1)广度。在知识范围上提倡学生大量阅读,广泛地涉猎,如读《冬姑娘的礼物》、《世界童话名著》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大知识积累,为随心所欲地“说”蓄积探囊可取、运用自如的材料。
(2)深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洞察力、穿透力,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
(3)多角度。训练学生既能从一个基点去分析认识诸多事物或从诸多事物中归纳提炼出一个普遍道理。又能从若干角度去认识说明同一事物,或运用同一事物去说明若干道理的能力。
2.寻求训练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
(1)多样性。可以采取复述课文内容、描绘一方景色、勾勒一件实物、叙述一个事物等单项训练方式;可以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的随机对话活动;可以组织答问活动;可以举办学生读书、讲故事比赛;可以举行口头知识竞赛等。
(2)灵活性。一是根据训练内容灵活确定训练方式。如在教学生学习感叹句时,就以“花园里的花儿真美”为题,先让学生学习几种描写花儿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看看、摸摸、闻闻,从练感到花儿美、花儿可爱的语句。最后再练习说感叹句,把赞美花儿、喜爱花儿的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学习很有兴趣,很快学会了说“花儿多美啊!”这样的感叹句来。
(3)有效性。训练形式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不做无用功,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边演边说。比如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我就采用了“谁来了?”的桌上游戏,如“小鱼游来了”、“小兔跳来了”、“小鸟飞来了”、“小乌龟爬来了”。小朋友们边说边做“游”、“跳”、“飞”、“爬”等动作,在表演中学说话。有时还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生一同表演等,让学生练习说话。
在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础上,在抓好单项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再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如分析问题、情感配合、失遗补漏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教的学生插上“能言善辩”的翅膀,在未来社会中大显才华,有所作为。
一、培养“说”的心理素质。解决“愿说”或“想说”、“要说”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能力,就必须注意:
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说”的兴趣。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求新、好奇的特点就更为突出。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把他们对新奇、生动、活泼事物的低层次兴趣引导到自觉地认识、评析、反映这些事物的高层次兴趣:把他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引导到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如开展每人每周讲述一件有趣的故事,介绍几条名人名言,不定期举行口语表达比赛等,逐步培养他们“说”的兴趣。
二是触发和强化学生“说”的动机。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实践中去感受“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起“说”的强烈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解疑释难、争论等活动。
三是加大学生“说”的外驱力。兴趣和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把学生课堂口头发言情况和参加其他语言实践情况作为一个主要方面纳入学生的语文成绩评定,以约束和督促他们培养课堂发言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参加语文实践的自觉性。兴趣和动机的协调,内因和外因的统一,才会使学生由“厌烦说”变成“愿意说”,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
二、培养学生“说”的信心和胆量。解决“敢说”的问题
学生不敢说,往往与教师的教学作风有关。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对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质疑,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组织学生间的积极辩论。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和专题争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向老师质疑、向教科书挑战的意识和习惯。
给学生的大脑松绑,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发散思维。为他们创造广阔的“说”域,使他们由“愿说”到“敢说”。平时,我有意识地放开,对学生的发言,不拘泥于一个标准,而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结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上经常出现争相发言、据理力辩的生动场面。
三、培养学生“说”的规范性、严密性。解决“会说”的问题
从愿说、敢说到会说,实质上是由包括兴趣、情绪、意志等内在的心理因素或者说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的过程,其中又蕴含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要有大量“说”的积累。即在教师示范、指导的前提下,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青年教育家、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非常重视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上课时,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全班学生一起喊着把自己的口头作文说出来。经过长期训练,他的学生大多数是出口成章的小秀才。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坚持每周每人一次口头作文,一次作品口头评价等,从量上强化了说的训练,也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培养“说”的艺术性、雄辩性。解决“善说”的问题
“善说”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量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的强化。
1.寻求训练内容上的广度、深义和多角度。
(1)广度。在知识范围上提倡学生大量阅读,广泛地涉猎,如读《冬姑娘的礼物》、《世界童话名著》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大知识积累,为随心所欲地“说”蓄积探囊可取、运用自如的材料。
(2)深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洞察力、穿透力,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
(3)多角度。训练学生既能从一个基点去分析认识诸多事物或从诸多事物中归纳提炼出一个普遍道理。又能从若干角度去认识说明同一事物,或运用同一事物去说明若干道理的能力。
2.寻求训练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
(1)多样性。可以采取复述课文内容、描绘一方景色、勾勒一件实物、叙述一个事物等单项训练方式;可以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的随机对话活动;可以组织答问活动;可以举办学生读书、讲故事比赛;可以举行口头知识竞赛等。
(2)灵活性。一是根据训练内容灵活确定训练方式。如在教学生学习感叹句时,就以“花园里的花儿真美”为题,先让学生学习几种描写花儿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看看、摸摸、闻闻,从练感到花儿美、花儿可爱的语句。最后再练习说感叹句,把赞美花儿、喜爱花儿的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学习很有兴趣,很快学会了说“花儿多美啊!”这样的感叹句来。
(3)有效性。训练形式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不做无用功,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边演边说。比如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我就采用了“谁来了?”的桌上游戏,如“小鱼游来了”、“小兔跳来了”、“小鸟飞来了”、“小乌龟爬来了”。小朋友们边说边做“游”、“跳”、“飞”、“爬”等动作,在表演中学说话。有时还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生一同表演等,让学生练习说话。
在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础上,在抓好单项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再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如分析问题、情感配合、失遗补漏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教的学生插上“能言善辩”的翅膀,在未来社会中大显才华,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