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传记教学目标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高考语文在2006年开始自主命题至今的10年中,只有2007年文言文的选文是游记类文本,其余的9年,均为人物传记类文本。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此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实现文言传记阅读的有效教学呢?现以《项羽之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为例,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忽略文体特点不可取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选文,本单元教材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是一篇传记文,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初次把本文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整体感知,概括故事场景。
  ③研读剖析,把握项羽形象,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
  在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发现这一设计并没有关注本文的文体特点——传记,第一次的设计只关注了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本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从考试的角度看,第一种教学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上來看,基本是没有涉及的。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我试着对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调整。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③研读剖析,把握项羽形象,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④拓展延伸,从项羽的失败中获得人生启示。
  这一次的设计,既关注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关注了传记阅读的情感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觉得有点死板,跟读一篇小说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似乎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
  二、紧扣文体特点第三次设计
  经过反思,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传记文学阅读的要求,我做了第三种教学设计,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提要勾玄:把握选文的基本事实,概括本文中项羽的事迹。
  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
  在解决了选文中的阅读障碍之后,指导学生遵循传主的人生轨迹,梳理出选文大致的脉络,这解决了文言传记阅读的基础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场面再现: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②关注细节:构建文言传记阅读教学的桥梁。
  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阅读传记时应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人教版教材中的文言传记大多选自《史记》《汉书》等史书,作者用详实的材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多面性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对人物进行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对人物进行更深刻的解读。在学习《项羽之死》时,由于受已
  经学过的《鸿门宴》的影响,学生对项羽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上。但在《项羽之死》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实则展现的是另一个英雄式的项羽。比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作者用“大呼”“驰下”“斩将”“嗔目叱之”等细节展现的是项羽的骁勇善战;在“乌江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以及“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细节描写,展现的是项羽的知耻重义。这些细节,无不传达着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位列“本纪”中的项羽,虽败犹荣,虽然人生充满悲剧,是一个“悲剧英雄”,但依然是英雄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个性解读:引导学生客观评价项羽的功过得失,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传记类文本应“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文言传记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准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教材中所选文言传记类文本中的同一个历史人物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因此,在讲《项羽之死》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项羽本纪》以《高祖本纪》中对项羽的有关描写,先对其性格有充分的认识,再评价项羽是不是英雄,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继而探究造成项羽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篇文章,三次教学设计,真正明白了文言传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执教者应尽量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应试知识和技巧,更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形成有一定深度的个人见解和判断,实现既提升语文素养,也获得人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4600)
其他文献
高三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以“没有时间阅读”作为自己“无知”的借口。但是退一步讲,即便高三一年中真的紧张得没有时间听广播、看新闻、读报刊,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努力去发掘,就会发现:课文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汪洋大海,语文练习、语文试卷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高三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在作文辅导中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几种方法。   一、语文课本——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提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搜肠刮肚地
期刊
绝 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内容梳理〕    这首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令人目夺神迷。你看,满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鲜花朵朵,简直就像燃烧着的火焰,多么绮丽,多么灿烂!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施以碧绿、青葱、火
期刊
蔡厚示,字佛生,笔名艾特,1928年5月生于南昌三江镇,祖籍宜丰,“江南夫子”蔡用之裔孙,蔡剑42世孙。久闻蔡老大名和他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而且,我还了解到蔡老是北大的学生,为管窥蔡老那解不开的文学情结,带着《语文世界》小读者关心的问题——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语文的,在福州蔡老的家中,我见到了这位历尽沧桑的长者——蔡老虽已过古稀之年,依然精神矍铄;满头银发,似乎在展示他满腹的经纶。提及文学,我们的
期刊
在人类历史风云激荡、苦难深重的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艺术家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分别作传(合称《名人传》)。在这三部传记中,作者没有对艺术家的生平做详细的叙述,也没有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着力刻画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三位艺术家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品格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英雄的交响曲
期刊
苏东坡在中国辉煌的文学史上书写下极为灿烂的一页,其后的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苏东坡本人在北宋的政坛上却远不如在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灿烂。他像一片漂在波谷浪峰里的树叶,一会儿被埋在谷底,一会儿又被抛上浪尖。王安石变法,他提出反对意见,被贬官;司马光废除新法,他反对全盘否定,又被贬官。遭贬官的他早已处变不惊,安之若素了。而且,每次贬官,都是他诗文才华的一次集中的喷涌。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传世佳作。
期刊
11岁的儿子动辄挑剔我的不是,每写一篇文章,他都要先抢去读,像个小大人似的发一通议论,不疼不痒,嘻嘻哈哈。可他自己的作文却“头不像头,尾不像尾”,甚或“身子”都难见。他说,这叫“苗条”作文,头小,身子细,腿长……酷着呢!  你瞧,现在的小男孩出口多么张扬时尚,我们这一代人简直不明白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儿子的班主任姓陈,很年轻的一位女教师,每次接儿子都能见到她,笑脸灿若桃花。有天不一样了。这天,陈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和实践一样,一直以来都被视作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文章,怎样才能准确、迅速地从中获取对我们有益的信息呢?听听“名师”是怎么说的吧!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邀请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常见文体的阅读对同学们进行专项指导。  亲爱的读者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噢,“名师在线”可是专为你开通的。  主持人:雨 田  记叙文的阅读,既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又有主观的思考
期刊
肯尼爷爷让三个小孩帮他整理修理间,他打算扔掉几个贴有“危险”标签的大纸箱,可是纸箱里装的真是一些没有用的零碎杂物吗?箱子里面到底是什么?   “林肯,”迈特敬慕地说,脸上显出真诚和极大的兴趣,那是一个让成年人爱戴和信任的人啊。“你是说他是我们国家曾经有过的最好的总统?”  “非常正确,”老人大声说,“如果林肯在内战的时候没有当总统,我们的国家很可能就会一分为二,我们现在就会住
期刊
散文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难点,但关于散文解读的理论知识却不多。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只讲文本,忽略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比如作者的情感;也有的散文阅读课抛掉了课本,大讲特讲“外在的言说对象”;更有甚者对文本进行了所谓的“现代化解读”,比如认为《背影》中的父亲爬过月台的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怎样才能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裸读
期刊
在当前新课标已经出台,而相关配套教材还未呈现的情况下,笔者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尝试参照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理念,在现有教材文本中进行探索实践。在此以《葡萄月令》的教学活动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互文阅读这一过程中的尝试和体会。全文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因此,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本文的结构;品味语言特点;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此课例属于指向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