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高考语文在2006年开始自主命题至今的10年中,只有2007年文言文的选文是游记类文本,其余的9年,均为人物传记类文本。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此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实现文言传记阅读的有效教学呢?现以《项羽之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为例,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忽略文体特点不可取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选文,本单元教材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是一篇传记文,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初次把本文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整体感知,概括故事场景。
③研读剖析,把握项羽形象,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
在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发现这一设计并没有关注本文的文体特点——传记,第一次的设计只关注了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本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从考试的角度看,第一种教学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上來看,基本是没有涉及的。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我试着对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调整。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③研读剖析,把握项羽形象,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④拓展延伸,从项羽的失败中获得人生启示。
这一次的设计,既关注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关注了传记阅读的情感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觉得有点死板,跟读一篇小说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似乎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
二、紧扣文体特点第三次设计
经过反思,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传记文学阅读的要求,我做了第三种教学设计,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提要勾玄:把握选文的基本事实,概括本文中项羽的事迹。
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
在解决了选文中的阅读障碍之后,指导学生遵循传主的人生轨迹,梳理出选文大致的脉络,这解决了文言传记阅读的基础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场面再现: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②关注细节:构建文言传记阅读教学的桥梁。
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阅读传记时应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人教版教材中的文言传记大多选自《史记》《汉书》等史书,作者用详实的材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多面性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对人物进行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对人物进行更深刻的解读。在学习《项羽之死》时,由于受已
经学过的《鸿门宴》的影响,学生对项羽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上。但在《项羽之死》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实则展现的是另一个英雄式的项羽。比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作者用“大呼”“驰下”“斩将”“嗔目叱之”等细节展现的是项羽的骁勇善战;在“乌江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以及“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细节描写,展现的是项羽的知耻重义。这些细节,无不传达着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位列“本纪”中的项羽,虽败犹荣,虽然人生充满悲剧,是一个“悲剧英雄”,但依然是英雄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个性解读:引导学生客观评价项羽的功过得失,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传记类文本应“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文言传记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准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教材中所选文言传记类文本中的同一个历史人物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因此,在讲《项羽之死》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项羽本纪》以《高祖本纪》中对项羽的有关描写,先对其性格有充分的认识,再评价项羽是不是英雄,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继而探究造成项羽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篇文章,三次教学设计,真正明白了文言传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执教者应尽量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应试知识和技巧,更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形成有一定深度的个人见解和判断,实现既提升语文素养,也获得人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4600)
一、忽略文体特点不可取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选文,本单元教材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是一篇传记文,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初次把本文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整体感知,概括故事场景。
③研读剖析,把握项羽形象,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
在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发现这一设计并没有关注本文的文体特点——传记,第一次的设计只关注了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本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从考试的角度看,第一种教学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上來看,基本是没有涉及的。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我试着对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调整。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③研读剖析,把握项羽形象,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④拓展延伸,从项羽的失败中获得人生启示。
这一次的设计,既关注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关注了传记阅读的情感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觉得有点死板,跟读一篇小说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似乎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
二、紧扣文体特点第三次设计
经过反思,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传记文学阅读的要求,我做了第三种教学设计,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②提要勾玄:把握选文的基本事实,概括本文中项羽的事迹。
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
在解决了选文中的阅读障碍之后,指导学生遵循传主的人生轨迹,梳理出选文大致的脉络,这解决了文言传记阅读的基础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场面再现: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②关注细节:构建文言传记阅读教学的桥梁。
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阅读传记时应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人教版教材中的文言传记大多选自《史记》《汉书》等史书,作者用详实的材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多面性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对人物进行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对人物进行更深刻的解读。在学习《项羽之死》时,由于受已
经学过的《鸿门宴》的影响,学生对项羽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上。但在《项羽之死》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实则展现的是另一个英雄式的项羽。比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作者用“大呼”“驰下”“斩将”“嗔目叱之”等细节展现的是项羽的骁勇善战;在“乌江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以及“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细节描写,展现的是项羽的知耻重义。这些细节,无不传达着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位列“本纪”中的项羽,虽败犹荣,虽然人生充满悲剧,是一个“悲剧英雄”,但依然是英雄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个性解读:引导学生客观评价项羽的功过得失,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传记类文本应“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文言传记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准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教材中所选文言传记类文本中的同一个历史人物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因此,在讲《项羽之死》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项羽本纪》以《高祖本纪》中对项羽的有关描写,先对其性格有充分的认识,再评价项羽是不是英雄,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继而探究造成项羽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篇文章,三次教学设计,真正明白了文言传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执教者应尽量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应试知识和技巧,更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形成有一定深度的个人见解和判断,实现既提升语文素养,也获得人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