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是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土地,是粮食供给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城市与乡村间要素的流动、整合、转换,贯穿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乡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线索。2020年,随着最后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变。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这是继2017年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再次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农村发展的首要位置。
  从新农村建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农村工作的政策指挥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在新发展阶段,农村既不能单方面服务于城市发展,也不应单方面依赖城市的帮扶。农村应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在经济发展、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出的,正是这一发展转型的关键信号。如何理解乡村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和位置?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在实践中推动这一转变的发生?本期“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试图从顶层設计、地方推动和村庄发展这三个层面,展现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对乡村振兴的构想与实践。
  准确把握战略意图,是有效推动改革的基础。宋棠的《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一文,从几组关键概念的辨析入手,解读了作为政策术语的“乡村振兴”背后的改革意向与战略意涵。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动员口号的更迭,更是一整套政策体系的转向。农村发展定位的转变、新型城乡关系的提出,也要求乡村研究发展的进步。作者指出,或许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农村问题”,研究者应该把视角打开,用城乡的视野观察农村,以更大的区域单位研究村庄。地方政府是将改革意图转化为改革实践的关键执行人。总体方向明确后,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知识与地方资源,协助搭建起改革的行动空间?王立胜、刘岳的《整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潍坊模式”》一文以潍坊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为例,从政府角度,总结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地方经验。在潍坊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成功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体系对接;在治理层面,特别把握住了县域这一关键的发展单元,实行整县推进,让潍坊在依托第一产业进行内生性发展的条件下,从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为较发达地区。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者。刘炳辉《乡村振兴的“宁波经验”》一文就聚焦于村庄这个基本发展单位,展现了宁波五个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的历程。尽管背靠宁波优越的区位条件,五村都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作者将村庄的具体实践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中加以审视,从微观经验透视出时代景深,并由此总结出:在村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或许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但保持对政策动向和历史趋势的敏锐洞察,或许是万变中的不变之道。
其他文献
[公益理论与公益实践·栏目导语]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的现代公益实践也在快速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公益不只局限在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企业的慈善行为与个人的志愿服务等具体领域,它已经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普遍社会共识。  但是,从公益领域内部观察,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公益发展正在遭遇瓶颈期。公益组织的资源调动能力、公益行为的公信力与专
期刊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丹尼尔·贝尔就忧心忡忡地提醒美国社会,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领域要求的组织形式与现代文化所标榜的自我实现规范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这其中的根源在于当代社会要满足的不只是人的需求,而是人的欲求;而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的习惯性期待,也很快就会转化成“应享”意识。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社会,也可能会很快遭遇同样的结构性矛盾。在这40年巨变进程中,尤其值得我
期刊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了整个欧洲,德国总理默克尔4月6日用非常确凿的语气指出,这是欧盟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默克尔的定性并非虚言。新冠疫情不仅是一次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据欧盟委员会预测,欧元区经济将在2020年萎缩8.7%。这更是一场政治危机,欧盟在疫情暴发初期几乎无所作为,在疫情期间协调抗疫的能力捉襟见肘,一些成员国的民众已经在质疑,身为欧盟成员国还有什么好处可言?
期刊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是近年来人们讨论中美关系的一个关键概念。[1]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我们已经来到一个历史十字路口的当下,去掉中美贸易战激发出的民粹主义喧嚣,直面后特朗普时期的两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既不能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没有提示因应之道。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说,“萨缪尔森陷阱”(Samuelson Trap)才是理解中国与发达国家矛盾和冲突的关键。  
期刊
美国模式出了问题。  这是当下中国主流社会的共同感受。美国模式的灯塔地位正在坍塌,美国模式的光环正在褪去,中国人需要重新认识美国。  关于美国和世界的认知,与其说反映了外部世界的客观变化,不如说反映了中国人对自身主体地位变化的认知。对于大部分并未去过美国的中国人而言,美国其实只是中国人内心的一个自我镜像。  二十几年前,關于美国,中国的主流说法是“与世界接轨”。  “与世界接轨论”的意思,是指外部
期刊
2021年1月6日美國国会山暴乱事件,以极其戏剧性的方式再次将“美国危机”暴露在世人面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模板,而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此次“美国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理解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仅仅局限于国际关系的视角已经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进入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内语境与历史脉络的解析之中,理解美国
期刊
[关键词]精英教育 过度保护 社交媒体“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今年暑假,我在翻译一本2018年的美国新书时,同孟老夫子这段久违的名言不期而遇。这本书叫《娇惯的美国心灵》,去年9月在企鹅出版社出版,面向大众的英文畅销书在取名时往往有套路可循,在主标题故作惊人之论后,经常会拖着一个长长
期刊
[关键词]国漫崛起 个人主义 共同体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绝对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它首先挤下《复联4》,成功让中国制作、体制外投资的电影作品完美占据中国电影票房前三甲。很快,这部动画电影又以接近50亿的票房,替代了2019年初刚刚掀起科幻热潮的《流浪地球》,晋级排行第二。10月11日,在电影还没有在院线下线的情况下,《哪吒》开始全网放送。据统计,在三大视频网站和B站
期刊
一、“慈善”界定及研究困境  中国本土善行义举资源丰厚。自清末引入“公益”和“慈善事业”词汇以来,经民国激荡接续,再至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官办化、贬义化和后40年借鉴与发展,本土慈善事业跌宕起伏。“慈善”概念至今仍很模糊。甚至《慈善法》立法者所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界定慈善。最终,立法者将扶危济困赈灾等传统慈善事业称为狭义慈善或小慈善,将包括小慈善以及促进教科文卫体等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在内的活动
期刊
[新发展知识·栏目导语]  2019年12月,本刊创立“新发展知识”专栏,旨在从后发国家的发展实践出发,总结多元发展经验,探索更加公平和有效的全球发展模式。  这一栏目得到了学界的热烈响应。本期刊登徐秀丽、李小云的《发展知识:全球秩序形成与重塑中的隐形线索》,则是对“新发展知识”带有系统性的考察与研究。作者将“发展知识”置于全球秩序形成的宏观视角加以分析,指出发展知识植根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追求合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