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智慧校园的环境下,为了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以中职学校主题班会为例,详细阐述了中职学校班会的O2O实施模式,分析了这种线上线下融合德育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反思。
[关 键 词] 中职班会;O2O模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33-01
一、中职班会实施现状
主题班会是中职学校和教师引导学生成长、培育新时代职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然而,中职学生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居民,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他们追求创新,渴望无拘无束地交流和沟通,他们对新知识和新观念充满了热情,喜欢自我表现和个性化的表达。这与传统班会上空洞的说教产生了冲突,必然带来中职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和情绪上的抵触。
二、中职班会O2O模式的可行性
(一)线上(Online)学习和分享
在线上,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在任何时间、地点自由选择所需课件、视频资料,进行测试和话题讨论,原本时间有限,只有班级干部或者善于表现的学生才能够参与的讨论变成所有学生不限时间和空间的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班主任老师、家长都可以在讨论区参与在线互动,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
(二)线下(Offline)实践和拓展
在线下,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自选主题,班会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学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组织室外活动,甚至班级联合活动等,班会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
三、班会O2O模式的整体设计
以文明礼仪主题为例,该主题O2O班会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线上部分(Online)展现问题,引发思考
1.第一个环节学生在课前课外进行,由教师在线发布信息,通知学生观看有关主题的两则微课案例。案例选择内容完全相反的两个故事,一则是没有文化修养、行为粗鲁的负面形象案例;另一则是注重个人行为细节、谈吐有礼的正面形象案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来反复观看和思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课堂讨论打好基础。此时教师可以在线讨论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问卷调查。微课学习完毕,学生对比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有些学生会进行反思,而有些学生还没进入自我反思的阶段,此时教师在线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文明习惯,为线下具体的文明行为分析和调查结果分析做好准备。
3.搜索网络资料,共享学习,鼓励学生搜集身边文明礼仪的小故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图文并茂地分享到讨论区,推举值得大家学习的礼仪标杆,为线下选举文明礼仪之星做准备。
(二)线下部分(Offline):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课堂讨论。学生在平台上已经看过微课案例并进行思考,再开展课堂讨论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或者分组讨论再交换意见,经过准备的讨论总比课内边看边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具体和深入,这使课堂讨论更加充分。教师汇总大家的意见,学生进一步理解案例所展现的深刻含义:“为何要学习文明礼仪?”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2.教师分析调查结论。教师通过电子黑板联网下载调查数据,分析本班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结合学生日常行为深度挖掘学生平时不文明的行为,分析原因,或请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我反思,从而找到改善自己不文明行为的方法。
3.自主寻找解决办法。将学生在线提名的文明礼仪之星候选人进行评比,每人提出改善学生文明礼仪的具体方案,让学生选出最具可行性方案的候选人为班级文明礼仪之星,制定文明礼仪倡议书。
(三)線上部分(Online):线上反馈考核评价
课后学生按照方案进行自我完善,由家长或学生拍下自己看到的文明礼仪行为分享到讨论区,学生根据各自表现登录平台进行互评,作为本次班会教育的考核反馈,从而使学生从思想的转变到行为的转变,将文明礼仪班会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四、主题班会O2O模式的反思
(一)网络环境限制
大多数学生偏好在手机终端上线学习和下载资料,目前虽然学校铺设了无线网络,但主要供教职工工作使用,尚没有提供给全校学生免费使用,线上学习仍然需要用手机流量付费,这就使线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了限制。
(二)平台建设有待改善
中职学校的单个教师没有条件为主题班会教育建设资源丰富、互动功能较强、运营成本较低的专业学习平台,目前大多借助于第三方平台,如,超星泛雅、雨课堂、微信公众号、腾讯QQ空间、云空间等,难以建成与中职主题班会相匹配的线上学习平台。
(三)考核与监督
虽然O2O模式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但学生在线学习和考核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专业课程有考试压力作为学生主动上线学习的动力,中职班会活动不是专业的课程,没有考核压力存在,部分学生参与自主上线学习的动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明,郭小燕.“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启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168-171.
[2]王颂琪.将信息技术与班会强强联合,促进学生德育成长[J].课程整合,2015(1):29-30.
[关 键 词] 中职班会;O2O模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33-01
一、中职班会实施现状
主题班会是中职学校和教师引导学生成长、培育新时代职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然而,中职学生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居民,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他们追求创新,渴望无拘无束地交流和沟通,他们对新知识和新观念充满了热情,喜欢自我表现和个性化的表达。这与传统班会上空洞的说教产生了冲突,必然带来中职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和情绪上的抵触。
二、中职班会O2O模式的可行性
(一)线上(Online)学习和分享
在线上,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在任何时间、地点自由选择所需课件、视频资料,进行测试和话题讨论,原本时间有限,只有班级干部或者善于表现的学生才能够参与的讨论变成所有学生不限时间和空间的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班主任老师、家长都可以在讨论区参与在线互动,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
(二)线下(Offline)实践和拓展
在线下,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自选主题,班会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学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组织室外活动,甚至班级联合活动等,班会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
三、班会O2O模式的整体设计
以文明礼仪主题为例,该主题O2O班会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线上部分(Online)展现问题,引发思考
1.第一个环节学生在课前课外进行,由教师在线发布信息,通知学生观看有关主题的两则微课案例。案例选择内容完全相反的两个故事,一则是没有文化修养、行为粗鲁的负面形象案例;另一则是注重个人行为细节、谈吐有礼的正面形象案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来反复观看和思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课堂讨论打好基础。此时教师可以在线讨论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问卷调查。微课学习完毕,学生对比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有些学生会进行反思,而有些学生还没进入自我反思的阶段,此时教师在线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文明习惯,为线下具体的文明行为分析和调查结果分析做好准备。
3.搜索网络资料,共享学习,鼓励学生搜集身边文明礼仪的小故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图文并茂地分享到讨论区,推举值得大家学习的礼仪标杆,为线下选举文明礼仪之星做准备。
(二)线下部分(Offline):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课堂讨论。学生在平台上已经看过微课案例并进行思考,再开展课堂讨论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或者分组讨论再交换意见,经过准备的讨论总比课内边看边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具体和深入,这使课堂讨论更加充分。教师汇总大家的意见,学生进一步理解案例所展现的深刻含义:“为何要学习文明礼仪?”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2.教师分析调查结论。教师通过电子黑板联网下载调查数据,分析本班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结合学生日常行为深度挖掘学生平时不文明的行为,分析原因,或请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我反思,从而找到改善自己不文明行为的方法。
3.自主寻找解决办法。将学生在线提名的文明礼仪之星候选人进行评比,每人提出改善学生文明礼仪的具体方案,让学生选出最具可行性方案的候选人为班级文明礼仪之星,制定文明礼仪倡议书。
(三)線上部分(Online):线上反馈考核评价
课后学生按照方案进行自我完善,由家长或学生拍下自己看到的文明礼仪行为分享到讨论区,学生根据各自表现登录平台进行互评,作为本次班会教育的考核反馈,从而使学生从思想的转变到行为的转变,将文明礼仪班会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四、主题班会O2O模式的反思
(一)网络环境限制
大多数学生偏好在手机终端上线学习和下载资料,目前虽然学校铺设了无线网络,但主要供教职工工作使用,尚没有提供给全校学生免费使用,线上学习仍然需要用手机流量付费,这就使线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了限制。
(二)平台建设有待改善
中职学校的单个教师没有条件为主题班会教育建设资源丰富、互动功能较强、运营成本较低的专业学习平台,目前大多借助于第三方平台,如,超星泛雅、雨课堂、微信公众号、腾讯QQ空间、云空间等,难以建成与中职主题班会相匹配的线上学习平台。
(三)考核与监督
虽然O2O模式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但学生在线学习和考核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专业课程有考试压力作为学生主动上线学习的动力,中职班会活动不是专业的课程,没有考核压力存在,部分学生参与自主上线学习的动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明,郭小燕.“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启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168-171.
[2]王颂琪.将信息技术与班会强强联合,促进学生德育成长[J].课程整合,2015(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