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科目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的行为活动。历史学业求助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工具性学业求助、执行性学业求助和回避性学业求助。工具性求助指学生向帮助者询问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一些信息,期望利用这些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执行性求助指学生不经努力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正确的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回避性求助指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学生是积极地寻求帮助,或是消极地寻求帮助,或是不寻求帮助,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学业求助行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策略,运用得当,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当或不会运用,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或下降。研究学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学业求助行为,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宁外国语学校初中三年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人数为224人,男生109人,女生115人,汉族107人,壮族103人,其他民族14人,年龄为14~16岁之间。
2.研究工具
采用国内学者李晓东编制的《学业求助量表》修订而成的《历史学业求助量表》,包括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回避性求助三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点记分方法,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2。由研究者担任主试,以统一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当场收回。本研究发放问卷224份,收回22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100%。
3.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分析。主要进行单因素、对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男女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学业求助行为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表1显示,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初中三年级女生使用工具性求助优于男生,在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两维度上的得分少于男生,但均未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注:p<0.05,p<0.01,p<0.001,下同。
2.不同民族学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指出,无论是汉族学生,或是壮族、其他民族学生,他们的历史学习求助行为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具体见表2。
3.不同历史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求助特点
学生的历史学业成绩使用前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以优、良、中等和及格进行等级划分,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结果如表3显示。在工具性求助维度,优等成绩学生强于良好成绩学生,良好成绩学生强于中等成绩学生,中等成绩学生强于及格成绩学生,优等、良好成绩学生与中等、及格成绩学生的比较在统计学的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执行性求助维度,优等成绩学生与良好、中等、及格成绩学生,良好成绩学生与中等、及格成绩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其显著性水平为0.001。在回避性求助维度,优等、良好成绩学生与中等、及格成绩学生相比,差异的显著性在0.001水平上。
三、讨论
1.关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学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
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业求助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性别不同和民族不同,其学业求助特点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性别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求助行为。这和国内学者李晓东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人都喜欢常做那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而不愿意做让自己感到心酸、痛苦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求助时,如果老师、同学等给他们的是热情、真诚的帮助和鼓励,那他们就会保持和发扬求助的行为;如果他们受到的是冷遇,或是挖苦讽刺,他们在以后遇到困难时,就会减少或杜绝求助行为的发生,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从研究结果来看,南宁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们并不因为求助同学的性别和民族关系而对他们另眼看待,老师和同学们对求助同学的提问是公正、诚心对待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广西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已达到较大的一致,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老师和同学们中已不复存在。
2.历史学习成绩差异学生的学业求助特点
本次研究表明,历史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求助行为有显著的差异。概括地说,就是成绩越好的学生其工具性求助行为越高,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性求助行为则越少;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工具性求助行为越少,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性求助行为越多。一般,成绩优良的学生更愿意向老师求助,他们的问题难度要大些,老师们在解答优生的问题时也更耐心些,同时也带有更多的赞赏和鼓励,而优生们也更希望从帮助者(老师、同学等人)那里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现成的答案,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启发,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成绩差些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及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同,在帮助者启发、诱导下,多数情况下也仍未能解决问题,最后干脆要求帮助者直接给出答案,而帮助者往往也是在解析多遍后,若求助者仍无法理解解题方法时,也倾向于直接给求助者现成答案。如此既省心又省事。另外,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考虑到自己的自尊心会受损,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回避求助。所以,在历史学业求助上,优等生更倾向于工具性求助,学困生则倾向于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
四、结论与应对策略
针对初三学生学业求助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什么策略加以应对呢?
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学习新课改精神,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帮助学生,做到有问必答。答必耐心、彻底。在教学中,学生有疑惑是必然的,老师要解答学生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教师多数是在课外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外时间本应该是老师的休息时间,被他人占用,的确让人心中不悦,更何况有些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均较差,老师就更费心、费神。有些老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在外则是缺乏耐心,这必然会打击学生求助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做的。第一是端正态度,培养爱心,耐心对待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如此,学生才会敢问、好问。
其次,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向上、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班级,为学生的互帮互助创造优良的环境。共同的追求目标是学生团结在一起的强大凝聚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互帮互助的润滑剂。因此,打造团结向上、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班级非常重要,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帮助学生在某些时候更胜于老师帮助学生,它更能保护学生本人的自尊。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助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中。认为学业求助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是学习无能的表现。在视中年龄阶段,正是学生独立意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凡事总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而完成不了则会回避,对于他人的帮助感到厌烦,更不愿意主动去寻求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学业求助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求助意识,做到勤学好问,以提高学业成绩。
(责编 雷 靖)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学生是积极地寻求帮助,或是消极地寻求帮助,或是不寻求帮助,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学业求助行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策略,运用得当,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当或不会运用,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或下降。研究学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学业求助行为,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宁外国语学校初中三年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人数为224人,男生109人,女生115人,汉族107人,壮族103人,其他民族14人,年龄为14~16岁之间。
2.研究工具
采用国内学者李晓东编制的《学业求助量表》修订而成的《历史学业求助量表》,包括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回避性求助三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点记分方法,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2。由研究者担任主试,以统一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当场收回。本研究发放问卷224份,收回22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100%。
3.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分析。主要进行单因素、对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男女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学业求助行为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表1显示,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初中三年级女生使用工具性求助优于男生,在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两维度上的得分少于男生,但均未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注:p<0.05,p<0.01,p<0.001,下同。
2.不同民族学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
方差分析结果指出,无论是汉族学生,或是壮族、其他民族学生,他们的历史学习求助行为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具体见表2。
3.不同历史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求助特点
学生的历史学业成绩使用前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以优、良、中等和及格进行等级划分,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结果如表3显示。在工具性求助维度,优等成绩学生强于良好成绩学生,良好成绩学生强于中等成绩学生,中等成绩学生强于及格成绩学生,优等、良好成绩学生与中等、及格成绩学生的比较在统计学的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执行性求助维度,优等成绩学生与良好、中等、及格成绩学生,良好成绩学生与中等、及格成绩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其显著性水平为0.001。在回避性求助维度,优等、良好成绩学生与中等、及格成绩学生相比,差异的显著性在0.001水平上。
三、讨论
1.关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学生历史学业求助特点
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业求助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性别不同和民族不同,其学业求助特点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性别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求助行为。这和国内学者李晓东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人都喜欢常做那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而不愿意做让自己感到心酸、痛苦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求助时,如果老师、同学等给他们的是热情、真诚的帮助和鼓励,那他们就会保持和发扬求助的行为;如果他们受到的是冷遇,或是挖苦讽刺,他们在以后遇到困难时,就会减少或杜绝求助行为的发生,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从研究结果来看,南宁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们并不因为求助同学的性别和民族关系而对他们另眼看待,老师和同学们对求助同学的提问是公正、诚心对待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广西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已达到较大的一致,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老师和同学们中已不复存在。
2.历史学习成绩差异学生的学业求助特点
本次研究表明,历史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求助行为有显著的差异。概括地说,就是成绩越好的学生其工具性求助行为越高,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性求助行为则越少;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工具性求助行为越少,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性求助行为越多。一般,成绩优良的学生更愿意向老师求助,他们的问题难度要大些,老师们在解答优生的问题时也更耐心些,同时也带有更多的赞赏和鼓励,而优生们也更希望从帮助者(老师、同学等人)那里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现成的答案,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启发,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成绩差些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及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同,在帮助者启发、诱导下,多数情况下也仍未能解决问题,最后干脆要求帮助者直接给出答案,而帮助者往往也是在解析多遍后,若求助者仍无法理解解题方法时,也倾向于直接给求助者现成答案。如此既省心又省事。另外,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考虑到自己的自尊心会受损,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回避求助。所以,在历史学业求助上,优等生更倾向于工具性求助,学困生则倾向于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
四、结论与应对策略
针对初三学生学业求助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什么策略加以应对呢?
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学习新课改精神,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帮助学生,做到有问必答。答必耐心、彻底。在教学中,学生有疑惑是必然的,老师要解答学生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教师多数是在课外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外时间本应该是老师的休息时间,被他人占用,的确让人心中不悦,更何况有些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均较差,老师就更费心、费神。有些老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在外则是缺乏耐心,这必然会打击学生求助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做的。第一是端正态度,培养爱心,耐心对待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如此,学生才会敢问、好问。
其次,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向上、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班级,为学生的互帮互助创造优良的环境。共同的追求目标是学生团结在一起的强大凝聚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互帮互助的润滑剂。因此,打造团结向上、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班级非常重要,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帮助学生在某些时候更胜于老师帮助学生,它更能保护学生本人的自尊。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助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中。认为学业求助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是学习无能的表现。在视中年龄阶段,正是学生独立意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凡事总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而完成不了则会回避,对于他人的帮助感到厌烦,更不愿意主动去寻求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学业求助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求助意识,做到勤学好问,以提高学业成绩。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