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下,对某些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从而做出与事物发展相违背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支持自己行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一部分中学生中表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随之对学习产生一种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的情绪,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极为不利,后患无穷。为此,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地对待,而应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消除逆反心理。
中学生在其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心理成长阻碍和升学压力等因素,表现出不同程度逆反心理,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作为班主任,进行逆反心理方面的研究,助其健康成长便是于必然。因此,把握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诱因,给予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和主要表现为:
(一)家长、教师的教育方式单一或有片面性,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重复的师长说教和一些过激行为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极不平衡,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极不稳定,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协调,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有很大的差异,现实困境与理想期望间的巨大落差使之对师长的教育方式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二)学生自身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虚荣心,对自己的位置找不准,过于自信,不谦虚,不善于进行自我批评和纠正,导致学生承受不起小小的打击和挫折,不能及时消除自己的懊恼、沮丧,不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情绪异常烦闷,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环境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个人世界之间的错综复杂,导致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放纵和变向,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感性认识胜于理性认识,缤纷世俗的影视媒体及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在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面前大逞威风,无所适从的中学生难免因随俗而逆反说教了。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动之以情,以理服人
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教育的力量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的发展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多由于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相互的理解而引起的,因此,我们与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在工作中,作为班主任不能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子,更不能以“严父”的面孔教诲他们,用师爱精心呵护关爱每一位同学,不论学生的外貌、资质、秉性等如何不同,都一视同仁地给予同样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关心他们的品德提高,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班主任本身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多开展谈心活动,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把握逆反心理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平心静气地讲道理,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忌正面冲突,应从侧面进行疏导,耐心细致地深入到学生中间,选择好观察点,明察秋毫,做到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对出现问题的同学应针对所犯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深刻反省错误的危害性,主动检查;对遭遇挫折的同学,让他正确认识挫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大胆预测学生改正不足之后的广阔前景,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在教育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中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
二、讲究场合,正确疏导
正确疏导和良好的教育策略是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保证。讲究场合,不翻 “老账”,不揭老底,才能确保疏导顺利进行。如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激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冷静下来,换一个环境,切不可在学生情绪恶劣时“针尖对麦芒”。而应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以便尽快恢复理智,采取尊重、理解的态度,然后晓之以理,进行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危害性,教育他们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冲动,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自觉地消除逆反心理。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促进他们积极交往,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对中学生同伴交往作正确的引导,要通过在学校、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中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教师应关心、了解他们的文化倾向,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对其中存在的某些极端行为和不良思潮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使他们能正确、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同伴文化。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顺应中学生文化的特点,满足其合理需求,如可通过创造个性化班级、班级布置富有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需求。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或消除中学生的逆反情绪和行为。
三、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悦纳学生
现代教育主张赏识教育,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褒扬之辞特别渴求。高中生却有所不同,教师应一分为二看待学生,不能一味地伸出拇指。因为有的学生自卑,一味地夸赞反认为是嘲笑。教师对他们的褒贬应巧妙相结合,这样,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激励其上进心。中学生在老师和异性面前,喜欢自我表现,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教师应将“好表现自己”看成是一大优点,加以正确引导,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同情。要充分认识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前提,工作中要做到不厚此薄彼,不独裁专制,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以达到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真诚沟通。教育者更要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言传身教,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应该接近学生,推心置腹地与对方交心、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毫无拘束、毫无包袱、轻松愉快地讲真话、实话、心里话。这样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将一些行为规范、人生哲理等逐步“输入”到他们的头脑中,从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帮助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有恒心、有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只要疏之有法,就一定会导之有效。
中学生在其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心理成长阻碍和升学压力等因素,表现出不同程度逆反心理,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作为班主任,进行逆反心理方面的研究,助其健康成长便是于必然。因此,把握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诱因,给予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和主要表现为:
(一)家长、教师的教育方式单一或有片面性,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重复的师长说教和一些过激行为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极不平衡,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极不稳定,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协调,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有很大的差异,现实困境与理想期望间的巨大落差使之对师长的教育方式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二)学生自身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虚荣心,对自己的位置找不准,过于自信,不谦虚,不善于进行自我批评和纠正,导致学生承受不起小小的打击和挫折,不能及时消除自己的懊恼、沮丧,不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情绪异常烦闷,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环境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个人世界之间的错综复杂,导致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放纵和变向,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感性认识胜于理性认识,缤纷世俗的影视媒体及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在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面前大逞威风,无所适从的中学生难免因随俗而逆反说教了。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动之以情,以理服人
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教育的力量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的发展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多由于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相互的理解而引起的,因此,我们与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在工作中,作为班主任不能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子,更不能以“严父”的面孔教诲他们,用师爱精心呵护关爱每一位同学,不论学生的外貌、资质、秉性等如何不同,都一视同仁地给予同样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关心他们的品德提高,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班主任本身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多开展谈心活动,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把握逆反心理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平心静气地讲道理,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忌正面冲突,应从侧面进行疏导,耐心细致地深入到学生中间,选择好观察点,明察秋毫,做到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对出现问题的同学应针对所犯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深刻反省错误的危害性,主动检查;对遭遇挫折的同学,让他正确认识挫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大胆预测学生改正不足之后的广阔前景,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在教育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中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
二、讲究场合,正确疏导
正确疏导和良好的教育策略是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保证。讲究场合,不翻 “老账”,不揭老底,才能确保疏导顺利进行。如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激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冷静下来,换一个环境,切不可在学生情绪恶劣时“针尖对麦芒”。而应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以便尽快恢复理智,采取尊重、理解的态度,然后晓之以理,进行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危害性,教育他们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冲动,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自觉地消除逆反心理。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促进他们积极交往,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对中学生同伴交往作正确的引导,要通过在学校、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中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教师应关心、了解他们的文化倾向,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对其中存在的某些极端行为和不良思潮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使他们能正确、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同伴文化。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顺应中学生文化的特点,满足其合理需求,如可通过创造个性化班级、班级布置富有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需求。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或消除中学生的逆反情绪和行为。
三、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悦纳学生
现代教育主张赏识教育,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褒扬之辞特别渴求。高中生却有所不同,教师应一分为二看待学生,不能一味地伸出拇指。因为有的学生自卑,一味地夸赞反认为是嘲笑。教师对他们的褒贬应巧妙相结合,这样,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激励其上进心。中学生在老师和异性面前,喜欢自我表现,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教师应将“好表现自己”看成是一大优点,加以正确引导,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同情。要充分认识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前提,工作中要做到不厚此薄彼,不独裁专制,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以达到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真诚沟通。教育者更要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言传身教,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应该接近学生,推心置腹地与对方交心、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毫无拘束、毫无包袱、轻松愉快地讲真话、实话、心里话。这样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将一些行为规范、人生哲理等逐步“输入”到他们的头脑中,从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帮助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有恒心、有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只要疏之有法,就一定会导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