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 2020-10-26
[基金项目] 2019 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19SY323)
[作者简介] 樊云云(1995—),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学研究与课程教学。
*[通信作者] 陈富
(1980—),男,山西天镇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摘 要]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线方式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弥补传统互动方式的
不足,对16所高校10 173名学生的师生在线互动情况调查显示:在线方式可以使57.5%的师生互动达到
基本良好及以上水平,且以“教学话题互动”为主导;师生互动在学科门类间存在显著差异,艺术学显著高于其他学科;师生互动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群体差异,即高年级互动频率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科与年级对师生在线互动频率不仅具有独立效应,还具有显著交互效应。为进一步提升师生在线互动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
手:师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在线互动水平;师生应注重在线互动与实际面对面互动相结合,开展多
话题互动;任课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互动。
[ 关键词] 大学生;师生互动;在线方式;师生关系
[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3-0020-07
1 问题提出
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都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与周围人或环境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才能存在并发展。在学校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中两个重要的活动主体,他们的存在与发展需依赖双方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两者的关系是在双方的互动活动中(即师生互动)产生的。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内涵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大学发挥教育影响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1,2]。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学业幸福感、学习成绩、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及社会意识等多方面具有显著正向作用[3,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为突破传统互动模式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了新思路。在线学习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师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5],其可以支持师生展开一对一或一对多、同步或异步等多种方式互动,为师生交往增添了新形式与新内容。高校师生在线互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研究者也认为:在线学习方式为师生创造了一个知识含量丰富且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有助于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课程参与度[6]。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线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线互动成为师生交互最有力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同为在线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与实践者,充分利用在线学习构建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在线交互环境,开展有效、深入的在线互动成为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对师生在线互动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文献综述
2.1 师生互动概念的界定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师生关系就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大多着眼于静态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视野的扩展,研究者们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心理、伦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并非是一个静态关系,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关系,即师生互动(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对于师生互动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吴康宁教授认为师生互动是一个发生在不同教学情境中,包括多种形式、内容与方法的互动体系[7]。佐斌则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定义师生互动。广义层面,是指师生在任何场景下会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狭义上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8]。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采纳的是狭义上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对以往概念总结发现,研究者们都强调了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并实现了心理或行为上的改变,对师生互动的概念界定经历了一个由抽象概述到具体阐释、由关注互动情境到关注互动方式的过程。本研究基于师生互动概念的发展规律,试图打破师生互动的情境限制,重点关注到当前互动方式,从而丰富师生在线互动的研究。
2.2 师生互动主要类型划分
研究者们以不同视角对师生互动进行了类型划分。例如,根据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类型,可以分为教师中心式、學生中心式及知识中心式[9];根据师生双方相容性程度,分为对抗性、竞争性和合作性[10]。在诸多师生互动分类中,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一种分类,即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11]。以往研究都将师生互动聚焦于课内互动[12,13],而课外互动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安多(Endo)认为课外师生非正式互动有超越正式互动的作用[14]。多位研究者证明了课外师生互动也是师生互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汀托(Tinto)、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等人研究发现,课外师生互动会对大学生学习成果产生积极影响,如大学生满意度、智力和个人发展等[15]。不同场域条件下师生互动过程与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或许也会有不同,这为本研究框架的构建与研究工具的编制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2.3 师生在线学习研究现状
在“互联网 教育”发展之前,研究者们更多地将师生互动的研究聚焦于传统课堂师生互动。随着在线学习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者们已经不局限于传统互动模式,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在线互动模式。师生在线互动是指师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在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反应[16],是教师传授知识与获取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作用[17]。同时,也会受到学生特质、教师特质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8],例如,教师对在线学习不适应、设备操作不熟练及网络平台卡顿等均会影响师生互动效果,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与在线学习体验感,会极大程度影响互动活动的参与度[19]。当前,师生在线互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学生和教师在线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效果与体验[20,21],多是以在线教学效果与质量为出发点,师生互动只是作为评测在线教学的一个指标,而专门针对师生在线互动内容的研究有待补充。另外,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与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高直接相关,而以往研究中,基于互动频数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师生在线互动内容展开互动频数的研究。 总体来看,关于师生互动的概念、分类及作用的研究资料相对丰富,学者们业已对师生互动的不同展开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与经验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
乔治·库(George D. Kuh)依据交往目的对师生互动表现形式进行划分,分别是务实的交往(包括询问课程的相关信息、与老师讨论学期论文或是项目、跟老师讨论职业规划、询问老师对自己的学业评价等内容)、课外接触(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探讨个人的其他问题等)、提高写作水平(询问课后作业评阅问题等)3个类型[22]。本研究借鉴上述理论模型,结合在线师生互动发展的特点,编制了“大学生线上师生互动情况调查问卷”。主要从3个维度来測量师生在线互动水平:与教学相关的互动、与科研相关的互动、与个人其他方面相关的互动。该部分题项均为量表题,均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记分,1~5分分别代表“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师生互动的频率越高。
3.2 信效度检验
运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估算各部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师生互动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967,表明3个维度所有题项的信度均颇高[23]。使用探索性因子正交方差最大法进行主成分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师生互动维度题项的KMO系数值为0.925,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
[基金项目] 2019 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19SY323)
[作者简介] 樊云云(1995—),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学研究与课程教学。
*[通信作者] 陈富
(1980—),男,山西天镇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摘 要]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线方式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弥补传统互动方式的
不足,对16所高校10 173名学生的师生在线互动情况调查显示:在线方式可以使57.5%的师生互动达到
基本良好及以上水平,且以“教学话题互动”为主导;师生互动在学科门类间存在显著差异,艺术学显著高于其他学科;师生互动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群体差异,即高年级互动频率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科与年级对师生在线互动频率不仅具有独立效应,还具有显著交互效应。为进一步提升师生在线互动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
手:师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在线互动水平;师生应注重在线互动与实际面对面互动相结合,开展多
话题互动;任课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互动。
[ 关键词] 大学生;师生互动;在线方式;师生关系
[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3-0020-07
1 问题提出
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都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与周围人或环境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才能存在并发展。在学校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中两个重要的活动主体,他们的存在与发展需依赖双方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两者的关系是在双方的互动活动中(即师生互动)产生的。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内涵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大学发挥教育影响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1,2]。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学业幸福感、学习成绩、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及社会意识等多方面具有显著正向作用[3,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为突破传统互动模式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了新思路。在线学习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师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5],其可以支持师生展开一对一或一对多、同步或异步等多种方式互动,为师生交往增添了新形式与新内容。高校师生在线互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研究者也认为:在线学习方式为师生创造了一个知识含量丰富且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有助于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课程参与度[6]。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线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线互动成为师生交互最有力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同为在线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与实践者,充分利用在线学习构建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在线交互环境,开展有效、深入的在线互动成为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对师生在线互动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文献综述
2.1 师生互动概念的界定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师生关系就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大多着眼于静态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视野的扩展,研究者们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心理、伦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并非是一个静态关系,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关系,即师生互动(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对于师生互动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吴康宁教授认为师生互动是一个发生在不同教学情境中,包括多种形式、内容与方法的互动体系[7]。佐斌则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定义师生互动。广义层面,是指师生在任何场景下会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狭义上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8]。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采纳的是狭义上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对以往概念总结发现,研究者们都强调了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并实现了心理或行为上的改变,对师生互动的概念界定经历了一个由抽象概述到具体阐释、由关注互动情境到关注互动方式的过程。本研究基于师生互动概念的发展规律,试图打破师生互动的情境限制,重点关注到当前互动方式,从而丰富师生在线互动的研究。
2.2 师生互动主要类型划分
研究者们以不同视角对师生互动进行了类型划分。例如,根据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类型,可以分为教师中心式、學生中心式及知识中心式[9];根据师生双方相容性程度,分为对抗性、竞争性和合作性[10]。在诸多师生互动分类中,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一种分类,即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11]。以往研究都将师生互动聚焦于课内互动[12,13],而课外互动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安多(Endo)认为课外师生非正式互动有超越正式互动的作用[14]。多位研究者证明了课外师生互动也是师生互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汀托(Tinto)、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等人研究发现,课外师生互动会对大学生学习成果产生积极影响,如大学生满意度、智力和个人发展等[15]。不同场域条件下师生互动过程与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或许也会有不同,这为本研究框架的构建与研究工具的编制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2.3 师生在线学习研究现状
在“互联网 教育”发展之前,研究者们更多地将师生互动的研究聚焦于传统课堂师生互动。随着在线学习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者们已经不局限于传统互动模式,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在线互动模式。师生在线互动是指师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在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反应[16],是教师传授知识与获取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作用[17]。同时,也会受到学生特质、教师特质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8],例如,教师对在线学习不适应、设备操作不熟练及网络平台卡顿等均会影响师生互动效果,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与在线学习体验感,会极大程度影响互动活动的参与度[19]。当前,师生在线互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学生和教师在线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效果与体验[20,21],多是以在线教学效果与质量为出发点,师生互动只是作为评测在线教学的一个指标,而专门针对师生在线互动内容的研究有待补充。另外,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与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高直接相关,而以往研究中,基于互动频数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师生在线互动内容展开互动频数的研究。 总体来看,关于师生互动的概念、分类及作用的研究资料相对丰富,学者们业已对师生互动的不同展开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与经验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
乔治·库(George D. Kuh)依据交往目的对师生互动表现形式进行划分,分别是务实的交往(包括询问课程的相关信息、与老师讨论学期论文或是项目、跟老师讨论职业规划、询问老师对自己的学业评价等内容)、课外接触(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探讨个人的其他问题等)、提高写作水平(询问课后作业评阅问题等)3个类型[22]。本研究借鉴上述理论模型,结合在线师生互动发展的特点,编制了“大学生线上师生互动情况调查问卷”。主要从3个维度来測量师生在线互动水平:与教学相关的互动、与科研相关的互动、与个人其他方面相关的互动。该部分题项均为量表题,均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记分,1~5分分别代表“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师生互动的频率越高。
3.2 信效度检验
运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估算各部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师生互动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967,表明3个维度所有题项的信度均颇高[23]。使用探索性因子正交方差最大法进行主成分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师生互动维度题项的KMO系数值为0.925,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