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帝庙戏楼堪称陇东清代以来建筑的典范。它充分体现了西北戏楼的特色,展示了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多重功能,并且具有文物、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代表了我国戏楼文化的较高成就。
【关键词】关帝庙戏楼 功能 价值评估
关帝庙戏楼属于古建筑,通过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的戏楼中梁墨书题记记载“重建”二字可知,康熙七年之前此处就有一座戏楼。不知何故,康熙七年重建戏楼,或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或因战争,毁于烟火。史无详载,不可而知。本文所述关帝庙戏楼为清代康熙七年所重建的戏楼。笔者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关帝庙戏楼的相关问题作一说明,对其存世价值进行探究。
一、关帝庙戏楼概况
关帝庙戏楼位于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南门村中心街关帝庙院内。1992年关帝庙戏楼被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一名文保员管理保护。戏楼中梁竖书墨书题记:“康熙七年岁次戊申孟夏谷旦,敕授之林郎知庄浪县事,温陵王钟鸣喜捨白金壹佰两重建,都绿首邑民蒙习仪。”通过墨书题记可知,清代康熙七年,重建关帝庙戏楼。其为典型的陇东乡土建筑,是研究清代戏楼建筑形制和建筑风格的珍贵实物资料。
戏楼坐南面北,占地面积57平方米,砖木结构,长10米,进深5.7米,高8米。分上、下两层,上层高2.3米,下层高2.5米。四檐歇山式建筑,整体有八根通梁柱,柱子高2.7米,周围有木栏杆。后墙为木板侧立而成,左、右山墙为砖墙。内部长为8.8米,内深为5.4米,分三间,外两侧为2.9米,中间宽3.1米,里面三间框架结构。戏楼左右窗口呈正方形,边长为2.0米。戏楼地面为木板铺设。正前方有拱形门洞,高40厘米,宽75厘米,下层设左右对称的两个圆形窗孔,直径60厘米,内径50厘米。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大地震,关帝庙戏楼檐面遭到破坏。村委会组织当地村民对此次破坏的局部进行了修葺。1949年到1980年,戏楼因年久失修,戏楼多处漏雨,部分梁柱腐朽,南湖镇南门村村民捐钱捐物进行加固维修。1992年,庄浪县博物馆筹措资金5000元,对戏楼进行了顶部揭瓦与加固维修。2009年6月,庄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再次对关帝庙戏楼进行全面普查,戏楼保护情况良好,结构没有改变。2017年3月竖了一块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碑高60厘米,宽90厘米,厚10厘米。该碑位于该戏楼西南30米处,碑的正面刻有“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戏楼”“甘肃省人民政府”“二零一六年六月公布”“庄浪县人民政府立”。
二、关帝庙戏楼功能
顾名思义,关帝庙戏楼的主要功能就是民间在关公庙前修建的戏楼,专门为关公唱戏的场所。关帝庙戏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关羽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关羽被道教奉为五文昌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也有传说是关公的生日,因此村民每年会在这一天在关帝庙戏楼给关公唱戏。
关帝庙戏楼是把关公与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其为乡邻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村民在此进行唱戏活动,被称为“唱神戏”,百姓参与活动被称为“赶庙会”。旨在通过唱戏活动,祈求关公的保佑,保一方百姓平安,风调雨顺,财源广进。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南湖镇村民都会为关公唱神戲。活动规模较大,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前来赶庙会,场面壮观,非常隆重,热闹非凡。
关帝庙戏楼更是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信仰继承与流传、发展的根本保证。正因为有此戏楼的存在,南湖镇村民至今依旧在戏楼中举办庙会活动。崇拜关公的信仰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民间艺术在艺人的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秦腔文化与民间信仰文化交相辉映,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形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植根于每个村民的心中,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形成了他们忠厚、善良的性格。
关帝庙戏楼能够经历百年风雨,屹立不倒,足以说明其有存在的意义。关帝庙戏楼的功能不仅是唱戏活动的场所,还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文化符号、崇拜信仰。关帝庙戏楼中表演的秦腔文化以惩恶扬善、金榜题名、忠义孝道等诸多方面的主流文化为蓝本,在教化民众、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思想启蒙具有教化作用。广大民众认识到了关帝庙戏楼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多次捐资捐物修葺保护,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关帝庙在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中与世长存。
三、关帝庙戏楼价值评估
一是历史价值。关帝庙戏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代表了陇东戏楼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也是陇东乡土文化生活的直接见证和物化形式。它是研究陇东清代戏楼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建筑格局的珍贵实物资料,是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等诸多行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是艺术价值。戏楼分上、下两层,顶部有五脊六兽,为四檐歇山式风格,尖顶饰一座灰陶古建筑饰件,灰陶建筑饰件的柱子清晰可见,脊饰浮雕四龙首分别向东南西北瞭望天际。其两侧相对蜿蜒盘踞双龙图案,最外侧两龙回首遥相呼应。三砖五瓦起脊而成,前两侧脊饰分别有鸽子与狮子呈站立状。戏楼之上瓦垄错落有致,椽从顶梁分别向前后檐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四面出飞檐椽头。四角以斜梁连接,三踩斗拱承托,戏楼整体有八根通梁柱。后墙与台面皆用木板铺设而成,山墙为砖墙。下层中间呈圆拱形的门洞,两边对称各有一个圆形的窗户,底层中空,可以放置道具,并且扩音效果非常好。底层设计具有艺术效果,为古代建筑的精彩之作。关帝庙戏楼的形式也非常丰富,就脊饰的各种动物及各类浮雕而言,独具特色。三踩斗拱与飞檐椽头的设计,瓦垄的排列格局使其气势雄伟,极为精美。关帝庙戏楼是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的结晶,堪称陇东戏楼之瑰宝。
三是文物价值。古建筑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历史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遗存,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经过几百年风雨沧桑流传至今,其具有文物价值。无论是关帝庙戏楼脊饰中栩栩如生的各类动物,还是一砖一瓦、一椽一卦都具有文物属性。要研究清代建筑的风格特征、文化内涵、艺术格局等,古建筑关帝庙戏楼就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反观关帝庙戏楼脊饰各种浮雕的龙,所呈现出清代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龙文化在清代康熙年间及之后都被推崇。这一现象是文物所具有的另一属性,因此其具有文物价值。
四、结语
该古建筑是清代康熙年间专门为关公修建的戏楼,故称为关帝庙戏楼。其不但具有传播传统文化、塑造民间信仰、传承文明等功能,而且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1992年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庄浪县博物馆向省文物局申请关帝庙戏楼维修保护经费,对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在维修过程中,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精心策划,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付诸实施。这一举措对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浪县志编纂委员会.庄浪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陈志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张晶.中国砖雕艺术概说[J].装饰,2002(2).
[5]刘豪兴.农业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郑卉.浅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N].中国文物报,2009-05-06.
(作者单位:庄浪县博物馆)
【关键词】关帝庙戏楼 功能 价值评估
关帝庙戏楼属于古建筑,通过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的戏楼中梁墨书题记记载“重建”二字可知,康熙七年之前此处就有一座戏楼。不知何故,康熙七年重建戏楼,或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或因战争,毁于烟火。史无详载,不可而知。本文所述关帝庙戏楼为清代康熙七年所重建的戏楼。笔者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关帝庙戏楼的相关问题作一说明,对其存世价值进行探究。
一、关帝庙戏楼概况
关帝庙戏楼位于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南门村中心街关帝庙院内。1992年关帝庙戏楼被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一名文保员管理保护。戏楼中梁竖书墨书题记:“康熙七年岁次戊申孟夏谷旦,敕授之林郎知庄浪县事,温陵王钟鸣喜捨白金壹佰两重建,都绿首邑民蒙习仪。”通过墨书题记可知,清代康熙七年,重建关帝庙戏楼。其为典型的陇东乡土建筑,是研究清代戏楼建筑形制和建筑风格的珍贵实物资料。
戏楼坐南面北,占地面积57平方米,砖木结构,长10米,进深5.7米,高8米。分上、下两层,上层高2.3米,下层高2.5米。四檐歇山式建筑,整体有八根通梁柱,柱子高2.7米,周围有木栏杆。后墙为木板侧立而成,左、右山墙为砖墙。内部长为8.8米,内深为5.4米,分三间,外两侧为2.9米,中间宽3.1米,里面三间框架结构。戏楼左右窗口呈正方形,边长为2.0米。戏楼地面为木板铺设。正前方有拱形门洞,高40厘米,宽75厘米,下层设左右对称的两个圆形窗孔,直径60厘米,内径50厘米。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大地震,关帝庙戏楼檐面遭到破坏。村委会组织当地村民对此次破坏的局部进行了修葺。1949年到1980年,戏楼因年久失修,戏楼多处漏雨,部分梁柱腐朽,南湖镇南门村村民捐钱捐物进行加固维修。1992年,庄浪县博物馆筹措资金5000元,对戏楼进行了顶部揭瓦与加固维修。2009年6月,庄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再次对关帝庙戏楼进行全面普查,戏楼保护情况良好,结构没有改变。2017年3月竖了一块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碑高60厘米,宽90厘米,厚10厘米。该碑位于该戏楼西南30米处,碑的正面刻有“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戏楼”“甘肃省人民政府”“二零一六年六月公布”“庄浪县人民政府立”。
二、关帝庙戏楼功能
顾名思义,关帝庙戏楼的主要功能就是民间在关公庙前修建的戏楼,专门为关公唱戏的场所。关帝庙戏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关羽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关羽被道教奉为五文昌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也有传说是关公的生日,因此村民每年会在这一天在关帝庙戏楼给关公唱戏。
关帝庙戏楼是把关公与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其为乡邻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村民在此进行唱戏活动,被称为“唱神戏”,百姓参与活动被称为“赶庙会”。旨在通过唱戏活动,祈求关公的保佑,保一方百姓平安,风调雨顺,财源广进。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南湖镇村民都会为关公唱神戲。活动规模较大,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前来赶庙会,场面壮观,非常隆重,热闹非凡。
关帝庙戏楼更是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信仰继承与流传、发展的根本保证。正因为有此戏楼的存在,南湖镇村民至今依旧在戏楼中举办庙会活动。崇拜关公的信仰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民间艺术在艺人的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秦腔文化与民间信仰文化交相辉映,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形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植根于每个村民的心中,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形成了他们忠厚、善良的性格。
关帝庙戏楼能够经历百年风雨,屹立不倒,足以说明其有存在的意义。关帝庙戏楼的功能不仅是唱戏活动的场所,还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文化符号、崇拜信仰。关帝庙戏楼中表演的秦腔文化以惩恶扬善、金榜题名、忠义孝道等诸多方面的主流文化为蓝本,在教化民众、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思想启蒙具有教化作用。广大民众认识到了关帝庙戏楼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多次捐资捐物修葺保护,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关帝庙在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中与世长存。
三、关帝庙戏楼价值评估
一是历史价值。关帝庙戏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代表了陇东戏楼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也是陇东乡土文化生活的直接见证和物化形式。它是研究陇东清代戏楼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建筑格局的珍贵实物资料,是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等诸多行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是艺术价值。戏楼分上、下两层,顶部有五脊六兽,为四檐歇山式风格,尖顶饰一座灰陶古建筑饰件,灰陶建筑饰件的柱子清晰可见,脊饰浮雕四龙首分别向东南西北瞭望天际。其两侧相对蜿蜒盘踞双龙图案,最外侧两龙回首遥相呼应。三砖五瓦起脊而成,前两侧脊饰分别有鸽子与狮子呈站立状。戏楼之上瓦垄错落有致,椽从顶梁分别向前后檐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四面出飞檐椽头。四角以斜梁连接,三踩斗拱承托,戏楼整体有八根通梁柱。后墙与台面皆用木板铺设而成,山墙为砖墙。下层中间呈圆拱形的门洞,两边对称各有一个圆形的窗户,底层中空,可以放置道具,并且扩音效果非常好。底层设计具有艺术效果,为古代建筑的精彩之作。关帝庙戏楼的形式也非常丰富,就脊饰的各种动物及各类浮雕而言,独具特色。三踩斗拱与飞檐椽头的设计,瓦垄的排列格局使其气势雄伟,极为精美。关帝庙戏楼是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的结晶,堪称陇东戏楼之瑰宝。
三是文物价值。古建筑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历史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遗存,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经过几百年风雨沧桑流传至今,其具有文物价值。无论是关帝庙戏楼脊饰中栩栩如生的各类动物,还是一砖一瓦、一椽一卦都具有文物属性。要研究清代建筑的风格特征、文化内涵、艺术格局等,古建筑关帝庙戏楼就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反观关帝庙戏楼脊饰各种浮雕的龙,所呈现出清代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龙文化在清代康熙年间及之后都被推崇。这一现象是文物所具有的另一属性,因此其具有文物价值。
四、结语
该古建筑是清代康熙年间专门为关公修建的戏楼,故称为关帝庙戏楼。其不但具有传播传统文化、塑造民间信仰、传承文明等功能,而且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1992年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庄浪县博物馆向省文物局申请关帝庙戏楼维修保护经费,对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在维修过程中,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精心策划,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付诸实施。这一举措对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浪县志编纂委员会.庄浪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陈志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张晶.中国砖雕艺术概说[J].装饰,2002(2).
[5]刘豪兴.农业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郑卉.浅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N].中国文物报,2009-05-06.
(作者单位:庄浪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