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将以某油藏为例,在了解该油藏石油地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从油藏纵向上分布控制、油藏平面上分布、不整合面油气富集等方面,深入研讨油气富集的规律,对于其他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可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石油地质;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1某油藏石油地质的基本情况
某油藏属于多世代盆地发育区,其沉积盖层序列分别为古生界和中一新生界两个层序,其中后者为陆相盆地型巨层序,由赛罕塔拉组大层序、滕二段大层序、阿尔善组和腾一段大层序、侏罗系超层序组成,从上到下呈新老排列。经勘探,发现该油藏石油地质的构造位置特殊,在腾二段大层序和阿尔善组、腾一段大层序之间,存在大型角度不整合的情况,可能会逐渐演化成为大阶段的裂陷,而其他位置大多数为平行不整合现象,即假整合,属于裂陷旋回的内部界面。油藏的所有盆地原型,都具有裂陷反转旋回现象,基本都经历了沉降充填阶段、填平补齐阶段、湖泊发育阶段、发转沉降阶段,使得充填序列表现出上粗、中粗、下粗的特征。其中在减速沉降阶段,总体面貌呈粗,但结构成熟度也明显增高,而反转沉降阶段,主要表现为分异再度反转和差异沉降,并且沉积物总体面貌不断变粗,表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沉积现象。除此之外,油藏中总共有三类原油,第一类原油密度为0.86g/mg3,含硫量界于0.16-0.21%之间,并且饱含胶质、沥青质等,从侧面体现出油藏沉积环境中,经历过长时间的生物降解活动,对于油藏原油成熟度具有很大影响;第二类原油是凹陷原油的储量主体,密度界于0.804-0.656g/mg3之间,含硫量界于0.06-0.13%之间,含有少量的三环萜类,热演化程度一般;第三类原油密度比较小,仅为0.80g/mg3,含硫量在0.05%以下,所含的胶质、沥青质等也不多,表现出明显的成熟度。
2案例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的分析
基于案例油藏石油地质的特征情况,在开采之前有必要对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展开全方位分析,根据油藏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其内部构造发育特征和生油岩分布,这对于油藏开采质量的控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油藏纵向上分布规律分析
由于油藏的烃源岩相对厚度不大,而且早中期地质以湖相沉积发育为主,基本处于中等的标准状态另外,在腾一段的烃源岩和阿尔善组烃源岩存在较多的深灰色泥岩,其中前者厚度达到了465-512m,后者厚度达到了239-268m,分别占整个底层厚度的70%和50%,从侧面说明油藏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并且具有丰富的油藏资源,而且在腾一段陡带发育位置,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控制条件,不仅砂体物性优良,而且含有大套纯泥岩,属于重要的含油层系。除此之外,油藏纵向上分布规律中,还应该基于不同层系分析各自的成藏特点,譬如古生界潜山成藏的裂缝发育程度表明该位置属于油藏供油的主要窗口,而腾一段含有油砂组,属于条件较佳的生储存盖组合,同时也是油藏油气富集的关键,开采时可通过厚砂体的寻找,就可以找到含油组合富集成藏。
(2)油藏平面上分布规律分析
在油藏的平面上,油气聚集表现出就近远聚的特征,而且在凹陷位置的烃源岩发育阶段,沉积的中心点接近油藏的东侧,在凹陷演化之后,沉积中心因为隆起的关系,而逐渐形成部分背斜构造带,而且与生油洼槽的距离很近。在此,背斜构造带不仅形态完整,而且构造定型的时间比较久,可为油气的捕获提供良好的先天条件。而工程通过勘探,发现油藏在该区域的分布量量大,集中于显示层位置,与纵向上的油藏互相叠加,在平面上形成连片的含油聚集带,是平面分布规律特征最为明显的油气聚集构造带,大约有20-50m的油藏油层厚度。至于平面的斜坡带,沉积期形成时间早和定型早,大约达到了80-90km3的规模,而且沿着斜坡上倾,形成了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同样也是生、储、盖匹配关系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油藏开采实际也表明,在古生界每天可开采出36方的高产油流。
(3)成熟生油层内不整合面规律分析
在油藏的成熟生油层内,由于长期的构造运动,使得地层不整合特征明显,且有多套沉积旋回,提供了生成、运移、聚集油气的良好条件。该油藏的勘探资料显示,有大约80%以上的成熟生油层内,上下分布不整合面,尤其是腾一段内的不整合面,是油气富集程度最高的位置。其中关于油气的运移,成熟生油层内的不整合面可概括为三种途径:第一是在断层垂直运移后,不整合面出现横向移动,而层内的岩性岩相变化系数大,所形成的发育成熟断层,大大缩短了油气运移的距离,勘探资料显示该位置的油气水平运移距离仅在5-12km之间;第二是成熟生油层不整合面的“聚油面”,不仅能够接受周围烃源层所排出的烃类,而且还能够接受砂砾岩疏导层运送至的烃类,从而为成熟生油层的不整合面,提供了优先成藏的条件。总之,成熟生油层内的不整合面油气富集规律显示,当前区域的该层,不仅油气分布稳定,而且稳定性和连续性俱佳,随着断裂活动的减缓,盖层不再受到断陷穿越的影响,为该区域油气在腾一段下方聚集提供重要保障。
(4)构造岩相带砂体储集性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鉴于本油藏成藏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分析构造岩相带带砂体储集性油气富集规律的时候,应考虑到大型正向构造相叠置的油气富集规律,其中该规律有两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油气运集方向,取决于生油洼槽区的有利构造,而油藏背斜构造带的低部位,逐渐倾于洼槽带,说明洼槽的油气运移聚集,主要在背斜构造带之上;二是油藏沉积相带与构造带互相配置,在背斜构造带以前緣沉积为主,并且部分规模颇大的砂体,所形成的油藏不仅厚度大,而且储量丰富,据勘探资料显示,该位置的油藏厚度至少为30m,并具有大约210×104t/k㎡的油藏储量,但在构造带的核心部位,反而没有成藏,而是分布砂泥互层。总之,构造岩相带砂体的砂砾岩,对砂体的储集性具有明显影响,甚至波及油气的富集程度,笔者认为岩矿的分析,应该考虑到砂砾岩岩屑从上之下的变化规律,以便找出砂砾岩储集性能、油气产能等的影响因素,所能产出的砂体油气量就越大,而本油藏的砂砾岩储层正好属于非均质性质,因此油气富集的规律特征为岩性油藏,并且受控于沉积储集相带。
综上所述,文章基于案例油藏石油地质的特征情况,在开采之前有必要对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展开全方位分析,根据油藏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其内部构造发育特征和生油岩分布,这对于油藏开采质量的控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基于石油地质视角探讨油气富集规律的分析方法,但由于不同油藏在地质条件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这套方法在其他油藏中的沿用,需要结合实际油藏的具体情况,必要时予以补充和完善,方可保证这些方法的适用性,这也是石油开采作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白栋林,耿传林,鲁金凤.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3,(12):7.
[2]李思琪,李昆,赵习等.冀中坳陷束鹿凹陷西斜坡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03X):174-176.
[3]于雷,陈建文,金文辉等.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油田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3,(4):33-37.
作者简介:
王欢(1985.7),女,汉,辽宁盘锦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油井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