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课程资源;本土;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49—01
新课程改革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指导我们要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追寻遗址,发挥想象空间
在讲授原始社会历史时,我们可以结合兰州目前已发现的一些原始人类遗址来加深学生印象。根据考古发现,大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兰州已有先民繁衍生息。目前已发现的原始人遗址有位于七里河区的花寨子遗址、青岗岔遗址,城关区的白道坪遗址,红古区的土谷台遗址,永登县的乐山坪遗址等,通过带领学生寻访这些古代先民居住生活的遗址,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让他们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原始人制造工具、采集、狩猎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创造了人”的论断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欣赏古建筑,了解人文历史
兰州由于地处中西方交通要冲,境内遗存的很多建筑融中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有飞檐斗拱、古香古色的府城隍庙、金天观、白云观、卧佛寺、鲁土司衙门、皋兰文庙、至公堂、青城古民居等;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中西关清真大寺闻名西北;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山字石基督教堂和颜家沟天主教堂。引导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遗迹,可以使学生粗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为古代建筑工匠的聪明智慧所折服,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三、浏览图书典籍,分析历史脉络
兰州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之一,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金石碑刻、图书典籍等,这些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如兰州现存的金泰和铁钟、明代《淳化阁帖》、兰州碑林等;特别是现藏的图书文献中,有文溯阁《四库全书》、有宋刻本《汉隽》、元刻本《事类斌》、明刻本《艺文类聚》、清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为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有以《甘肃通志稿》为代表的地方志和有关研究少数民族的大量文献,有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丰富藏本;有近年编印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及续编,以及抗战时期创办的各类报刊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宝贵财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参观文物设施,感知历史事件
由于兰州位居襟喉要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有众多的军事设施遗迹,而且有很多有关战事的传说。自汉代开始,兰州就有霍去病西征,在皋兰山下鞭搠五泉的传说,元末明初有徐达用太平鼓智取王保保城的传说。沿用至今以“堡、营、墩”命名的地名,如盐场堡、陈官营、土门墩等,有星罗棋布的驿站,如沙井驿、清水驿等;渡口有汉青石津,如北周金城津等;渡口架浮桥,如唐广武梁、明镇远浮桥,清末黄河铁桥。境内还有汉长城和烽燧,明边墙和烽墩等。探寻这些设施的遗址,可以使学生通过想象昔日将士征战疆场、把守关隘、保护中西商旅往来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据《图经》载:兰州人“性质朴,好勇,喜猎,蕃汉杂处,各从其俗”。兰州人的心态大度、宽容,各民族可“各从其俗”。因此,至今还有多民族的文化遗存,五大宗教并存一城,各民族团结互助。自明初肃王移藩兰州,带来东南一带的文化,兰州则“有南土风,土勤读嗜学,重气谊,仪度彬雅斐郁。”明代就有理学家段坚、文学艺术家黄谏、军事政治家彭泽等著名文化人。清末,兰州率先创办机器局,架设黄河铁桥,对西方先进文化大胆予以吸纳。了解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的南来北往、相互碰撞、相互交往,中西文化东进西出、相互交流、相互吸纳,经过长期积淀、整合,形成了兰州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使大家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新兰州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
六、立足本土,辐射周边
历史教师在开发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如以庆阳周祖陵遗迹、黄土窑洞及其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农耕文化;以血缘宗亲为根基的陇西李氏文化;礼县的秦祖文化;以秦安大地湾、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为支点的伏羲文化;炳灵寺的石窟文化;以甘南拉卜楞寺为核心的藏传佛教文化;以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与敦煌莫高窟为载体的敦煌文化等等。如果历史教师能够适当把握,将诸如此类的一些相关知识引入教学,那么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49—01
新课程改革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指导我们要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追寻遗址,发挥想象空间
在讲授原始社会历史时,我们可以结合兰州目前已发现的一些原始人类遗址来加深学生印象。根据考古发现,大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兰州已有先民繁衍生息。目前已发现的原始人遗址有位于七里河区的花寨子遗址、青岗岔遗址,城关区的白道坪遗址,红古区的土谷台遗址,永登县的乐山坪遗址等,通过带领学生寻访这些古代先民居住生活的遗址,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让他们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原始人制造工具、采集、狩猎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创造了人”的论断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欣赏古建筑,了解人文历史
兰州由于地处中西方交通要冲,境内遗存的很多建筑融中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有飞檐斗拱、古香古色的府城隍庙、金天观、白云观、卧佛寺、鲁土司衙门、皋兰文庙、至公堂、青城古民居等;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中西关清真大寺闻名西北;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山字石基督教堂和颜家沟天主教堂。引导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遗迹,可以使学生粗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为古代建筑工匠的聪明智慧所折服,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三、浏览图书典籍,分析历史脉络
兰州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之一,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金石碑刻、图书典籍等,这些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如兰州现存的金泰和铁钟、明代《淳化阁帖》、兰州碑林等;特别是现藏的图书文献中,有文溯阁《四库全书》、有宋刻本《汉隽》、元刻本《事类斌》、明刻本《艺文类聚》、清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为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有以《甘肃通志稿》为代表的地方志和有关研究少数民族的大量文献,有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丰富藏本;有近年编印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及续编,以及抗战时期创办的各类报刊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宝贵财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参观文物设施,感知历史事件
由于兰州位居襟喉要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有众多的军事设施遗迹,而且有很多有关战事的传说。自汉代开始,兰州就有霍去病西征,在皋兰山下鞭搠五泉的传说,元末明初有徐达用太平鼓智取王保保城的传说。沿用至今以“堡、营、墩”命名的地名,如盐场堡、陈官营、土门墩等,有星罗棋布的驿站,如沙井驿、清水驿等;渡口有汉青石津,如北周金城津等;渡口架浮桥,如唐广武梁、明镇远浮桥,清末黄河铁桥。境内还有汉长城和烽燧,明边墙和烽墩等。探寻这些设施的遗址,可以使学生通过想象昔日将士征战疆场、把守关隘、保护中西商旅往来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据《图经》载:兰州人“性质朴,好勇,喜猎,蕃汉杂处,各从其俗”。兰州人的心态大度、宽容,各民族可“各从其俗”。因此,至今还有多民族的文化遗存,五大宗教并存一城,各民族团结互助。自明初肃王移藩兰州,带来东南一带的文化,兰州则“有南土风,土勤读嗜学,重气谊,仪度彬雅斐郁。”明代就有理学家段坚、文学艺术家黄谏、军事政治家彭泽等著名文化人。清末,兰州率先创办机器局,架设黄河铁桥,对西方先进文化大胆予以吸纳。了解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的南来北往、相互碰撞、相互交往,中西文化东进西出、相互交流、相互吸纳,经过长期积淀、整合,形成了兰州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使大家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新兰州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
六、立足本土,辐射周边
历史教师在开发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如以庆阳周祖陵遗迹、黄土窑洞及其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农耕文化;以血缘宗亲为根基的陇西李氏文化;礼县的秦祖文化;以秦安大地湾、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为支点的伏羲文化;炳灵寺的石窟文化;以甘南拉卜楞寺为核心的藏传佛教文化;以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与敦煌莫高窟为载体的敦煌文化等等。如果历史教师能够适当把握,将诸如此类的一些相关知识引入教学,那么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