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等出现的问题,初步探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宏观、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高校经济学管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但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还滞后于宏观、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还处在初始阶段。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或实践课层次定位问题。
从国内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层次定位来看存在较多争论。从专业层次看, 不仅统计学等对定量分析要求较多的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 而且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也要开设。从培养层次上看, 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给经管类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交叉学科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 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
(二)理论教学出现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计量经济学前期课程基础。
本科生计量经济学前期课程主要以高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为基础。对于一元回归来说,不涉及较难的矩阵知识,学生能简单推导出公式,理解回归原理,但是到了多元回归模型的估计,没有深入学过相关矩阵内容的话,对矩阵推导的问题,如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的矩阵推导还是存在困难的,很多本科学校的财经类专业的概率论统计学,只上概率论,简单介绍统计学内容,有的甚至不学习假设检验等相关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计量经济学假设检验理论。
2、重方法,轻理论体系。
计量经济学从表面上看,多数人认为计量经济学理论就是方法的学习,估计方法为OLS、MLE、GMM等,检验方法有拟合优度检验、T检验、F检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结构稳定性等检验。从每个方法来看比较分散,但估计方法都以回归思想为基础,检验方法都以假设检验为基础。因此,必须系统地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基本分析方法,解释方法与检验的异同,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3、重方法,轻应用背景与结果分析。
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中国实际经济问题建立模型、如何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的较少。不应只是针对经济问题的,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但现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案例教学多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过少,社会、心理学等内容分析更少。对于过多的宏观经济理论本来学生就理解不深,而且缺乏一定的兴趣。如果多分析微观公司、社会等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这样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应用背景,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的前提条件不同,否则得到的结论将是不科学不可靠的。
4、重方法,轻能力培养。
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并不意味着能够自如地应用于实际问题,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建模、估计检验、结果的经济解释等,均需要经验积累。这些方法离开计算机又很难实际运用,掌握统计软件及编写程序是应用的关键。但是不少学生现在缺乏软件操作能力,在使用软件时就有畏难情绪。即使得到了计算结果还是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因此,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
1、缺乏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可以消除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中, 各个案例独立,缺少关联性,不能根据现实问题动态更新。另外,多数案例只注重计算过程的理解,或直接提供估计模型,不注重案例背景的介绍、数据的分析、模型的设置、计算结果分析等。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课堂软件演示过程。此外由于课时的限制,案例教学只针对理论教学中的方法设置,这样学生感觉案例一上来就是模型、检验结果。由于学生没有搞懂基本理论,即使教师讲解具体案例,也显得茫然。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训练,计量经济学整个教学计划约75课时,而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个计划的20%左右。实验教学计划根本不能满足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需要。而且就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验要求可分为单项实验、阶段性课程实验,没有综合性课程设计。如设置8个课时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从实验问题资料的收集、收集数据包括调查数据、数据处理、建模、估计、检验、统计结果的经济解释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处理计量经济学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项目选择单一。
就各个单项实验项目设置上,一般按照理论课程选择项目,而且基本上都根据经济学理论进行选择。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本来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对这些理论的验证不敢兴趣,反而对如影响劳动力报酬水平、大学生就业因素等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感兴趣。而且多数实验只是根據理论课程的需要,选择一些符合经济理论、检验理论的项目,而没有选择与专业结合相近的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所得的实际数据,比如企业生产过程的数据、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消费调查数据等,在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化分析。
4、缺乏有效的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评价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由于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最终成绩还是理论知识考试,没有实验课程成绩。因此现在的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考核机制,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途径
(一)理论教学融入演示实验。
必须把课堂理论教学、软件学习、实际案例演示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般对于三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将2/3学时用于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剩余1/3学时就是根据选择的案例,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演示,在课堂上同步完成案例、软件教学。一是通过案例演示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学习;二是有助于学生能学习软件操作,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三是根据案例演示的结果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要具备专业特色,且能涵盖教材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如有关异方差的案例演示,微观数据多数存在异方差,特别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行为的分析、企业生产成本行为。另外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比如选择金融危机前后国际贸易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实际经济热点问题。
(二)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如果利用最短的时间,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网络教室,采用探讨教学、虚拟教学以及远程教学等多种方法,突出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操作型,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此外,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导向,在学生完成基本练习、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分组协作,从社会经济现象寻找、发现问题,收集相关数据, 根据所学知识建模型, 利用软件进行分析。学生可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所在,以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论教学。
理论课老师要重视实验课内容,要亲自指导实验。应对每一项实验,从经济学理论、估计理论与检验理论等方面,向学生讲明计量经济学实验的依据。合理设置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但有单元实验项目也要有综合性课程设计实验,其是对学生的经济计量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为了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分析的能力,课程设计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模型的优化估计和检验结果及分析得到的结论。
精心编制实验大纲,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单元实验项目,设置实验内容,科学组织实验教学,注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合理衔接。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论教学,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验项目的选择既要体现专业交叉特色,也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既要根据已有数据的实验项目,也要有学生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要有相关问题的背景介绍,提供相关文献,提前让学生理解关键问题,也要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单元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及时形成实验报告。单元实验报告、综合课程设计的评价应该是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对课程建设的要求较高。首先体现在基础工作中,课件中计量理论与软件操作内容的结合、制作特色教学案例、精选阅读材料、编制实验大纲与实习指导,设置综合课程设计等。其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提高,探讨如何启发和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这些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
(作者: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4).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统计教育,2005(2).
[3]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统计教育,2004(3).
[4]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28).
[5]孔宪丽.关于提高经济计量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宏观、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高校经济学管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但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还滞后于宏观、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还处在初始阶段。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或实践课层次定位问题。
从国内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层次定位来看存在较多争论。从专业层次看, 不仅统计学等对定量分析要求较多的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 而且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也要开设。从培养层次上看, 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给经管类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交叉学科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 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
(二)理论教学出现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计量经济学前期课程基础。
本科生计量经济学前期课程主要以高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为基础。对于一元回归来说,不涉及较难的矩阵知识,学生能简单推导出公式,理解回归原理,但是到了多元回归模型的估计,没有深入学过相关矩阵内容的话,对矩阵推导的问题,如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的矩阵推导还是存在困难的,很多本科学校的财经类专业的概率论统计学,只上概率论,简单介绍统计学内容,有的甚至不学习假设检验等相关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计量经济学假设检验理论。
2、重方法,轻理论体系。
计量经济学从表面上看,多数人认为计量经济学理论就是方法的学习,估计方法为OLS、MLE、GMM等,检验方法有拟合优度检验、T检验、F检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结构稳定性等检验。从每个方法来看比较分散,但估计方法都以回归思想为基础,检验方法都以假设检验为基础。因此,必须系统地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基本分析方法,解释方法与检验的异同,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3、重方法,轻应用背景与结果分析。
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中国实际经济问题建立模型、如何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的较少。不应只是针对经济问题的,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但现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案例教学多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过少,社会、心理学等内容分析更少。对于过多的宏观经济理论本来学生就理解不深,而且缺乏一定的兴趣。如果多分析微观公司、社会等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这样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应用背景,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的前提条件不同,否则得到的结论将是不科学不可靠的。
4、重方法,轻能力培养。
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并不意味着能够自如地应用于实际问题,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建模、估计检验、结果的经济解释等,均需要经验积累。这些方法离开计算机又很难实际运用,掌握统计软件及编写程序是应用的关键。但是不少学生现在缺乏软件操作能力,在使用软件时就有畏难情绪。即使得到了计算结果还是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因此,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
1、缺乏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可以消除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中, 各个案例独立,缺少关联性,不能根据现实问题动态更新。另外,多数案例只注重计算过程的理解,或直接提供估计模型,不注重案例背景的介绍、数据的分析、模型的设置、计算结果分析等。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课堂软件演示过程。此外由于课时的限制,案例教学只针对理论教学中的方法设置,这样学生感觉案例一上来就是模型、检验结果。由于学生没有搞懂基本理论,即使教师讲解具体案例,也显得茫然。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训练,计量经济学整个教学计划约75课时,而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个计划的20%左右。实验教学计划根本不能满足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需要。而且就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验要求可分为单项实验、阶段性课程实验,没有综合性课程设计。如设置8个课时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从实验问题资料的收集、收集数据包括调查数据、数据处理、建模、估计、检验、统计结果的经济解释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处理计量经济学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项目选择单一。
就各个单项实验项目设置上,一般按照理论课程选择项目,而且基本上都根据经济学理论进行选择。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本来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对这些理论的验证不敢兴趣,反而对如影响劳动力报酬水平、大学生就业因素等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感兴趣。而且多数实验只是根據理论课程的需要,选择一些符合经济理论、检验理论的项目,而没有选择与专业结合相近的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所得的实际数据,比如企业生产过程的数据、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消费调查数据等,在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化分析。
4、缺乏有效的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评价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由于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最终成绩还是理论知识考试,没有实验课程成绩。因此现在的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考核机制,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途径
(一)理论教学融入演示实验。
必须把课堂理论教学、软件学习、实际案例演示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般对于三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将2/3学时用于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剩余1/3学时就是根据选择的案例,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演示,在课堂上同步完成案例、软件教学。一是通过案例演示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学习;二是有助于学生能学习软件操作,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三是根据案例演示的结果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要具备专业特色,且能涵盖教材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如有关异方差的案例演示,微观数据多数存在异方差,特别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行为的分析、企业生产成本行为。另外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比如选择金融危机前后国际贸易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实际经济热点问题。
(二)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如果利用最短的时间,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网络教室,采用探讨教学、虚拟教学以及远程教学等多种方法,突出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操作型,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此外,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导向,在学生完成基本练习、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分组协作,从社会经济现象寻找、发现问题,收集相关数据, 根据所学知识建模型, 利用软件进行分析。学生可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所在,以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论教学。
理论课老师要重视实验课内容,要亲自指导实验。应对每一项实验,从经济学理论、估计理论与检验理论等方面,向学生讲明计量经济学实验的依据。合理设置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但有单元实验项目也要有综合性课程设计实验,其是对学生的经济计量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为了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分析的能力,课程设计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模型的优化估计和检验结果及分析得到的结论。
精心编制实验大纲,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单元实验项目,设置实验内容,科学组织实验教学,注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合理衔接。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论教学,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验项目的选择既要体现专业交叉特色,也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既要根据已有数据的实验项目,也要有学生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要有相关问题的背景介绍,提供相关文献,提前让学生理解关键问题,也要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单元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及时形成实验报告。单元实验报告、综合课程设计的评价应该是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对课程建设的要求较高。首先体现在基础工作中,课件中计量理论与软件操作内容的结合、制作特色教学案例、精选阅读材料、编制实验大纲与实习指导,设置综合课程设计等。其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提高,探讨如何启发和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这些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
(作者: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4).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统计教育,2005(2).
[3]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统计教育,2004(3).
[4]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28).
[5]孔宪丽.关于提高经济计量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