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1]由于市场的巨大需求,全国村镇银行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2007年,新设立村镇银行19家;2008年末,共建立村镇银行91家,比2007年增加72家;2009年村镇银行开设的速度减缓,新建立57家,共148家。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村镇银行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1083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有村镇银行1547家。[2]
一、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村镇银行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银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其他省份村镇银行正在快速发展,因此,为了打造长江上游的经济金融中心,重庆市也开展了村镇银行的试点。2008年,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大足挂牌成立,截止2015年6月,重庆市共有31家村镇银行,发展速度领先西部地区。已覆盖全市81.08%的地区,预计今年将覆盖全部区县。在注册资本方面,超过1亿元的就有8家,平均注册资本超过6千万。
(二)重庆市的村镇银行在主发起人的类别上呈现“多元化”趋势
目前重庆市现有的31家村镇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类型占据了半壁江山。国有大型银行、全国型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齐头并进,这种情况一方面基本满足了各种客服层的需求,对于各类银行加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定益处。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全市银行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普通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近年,重庆市村镇银行对于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让银行在筹资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政策持续的支持下,重庆市村镇银行正在加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重庆市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猛,与村镇银行互补共同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同时,也对部分村镇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因而,普通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重庆市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起主体受到限制导致村镇银行的独立性丧失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符合规定的章程;(2)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重庆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中,发起银行均是处于控制地位,村镇银行实际上就是发起银行的一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发起银行大量占股压缩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空间,不利于村镇银行对民间资本的利用。[3]由于主发起银行绝对控股,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股东对经营管理漠不关心,导致村镇银行的独立性丧失,村镇银行沦为主发起银行的分支机构。
(二)村镇银行吸储能力弱,资金来源短缺
各地村镇银行都存在着个人和企业存款双重吸储难,存款规模远远低于金融机构存款总量。村镇银行个人存款“吸储难”原因是缺乏信誉、网点少;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虽然是独立的商业银行,但尚未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连接,未设置金融机构联行行号,而是通过间联或代理行模式完成结算,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重庆现有村镇银行一般在经济较落后的县区等且这些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导致吸收储蓄存款更难。
(三)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性突出
村镇银行设立的原则在于“投资多元、贴近农村、治理灵活、高效运作、服务三农”。现实情况中,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既包括国内外的银行资本,也包括国内的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政策指导和较强的监管力度,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势必择优选择支持对象,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试点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4]目前,部分村镇银行制定的发展规划是成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县域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和实际经营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目标客户重点选择在效益比较好的农村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导致信贷资金“农转非”,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
(四)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缺乏
由于村镇远离城市,交通生活不便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到乡镇地区就业;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缺乏是内部人才培养问题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五)村镇银行在金融创新上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意识
村镇银行对创新支持力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其实力相对其它银行较弱,金融创新项目失败的影响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创新针对性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创新项目。村镇银行在选择金融创新项目上较多的考虑项目的盈利性等,而忽视了村镇银行的特殊性以及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
(六)村镇银行风险日益增加
农村经济因其特殊性:风险较大,经营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因素;导致村镇银行在为农民提供贷款项目时风险较其它项目大,村镇银行经营压力也随之上升。这也导致了村镇银行风险增加,风险控制也显得更加重要。在风险控制方面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村镇银行主要目标客户为农民,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家假设新农村的政策而成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解决重庆市村镇银行运营问题的对策
(一)依托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专业化运作与管理,保持村镇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在确定发起银行的控股地位时完善民间资本的进入机制,妥善处理好民间资本的进入问题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依托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专业化运作与管理,降低运作风险。保持村镇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完善民间资本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在重大决策时发起银行大股东与民间资本中小股东均有一定的表决权。
(二)立足于“三农”,争取政策优惠
由于重庆市村镇银行资金实力有限,它所要达到的位置就主要在农户那里,应立足于“三农”,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以求不断壮大。在初期为了提高村镇银行支持“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可给予村镇银行一些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降低村镇银行存款准备率、提高存贷比等政策。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信贷规划,对其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调控。
(三)加强对重庆市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的培养
重庆市村镇银行应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依托重庆高等学府招收优秀人才,改变内部人才缺乏困境;完善内部人才培养的激励措施,建立员工发展晋升机制,加强内部人员的团结。
(四)建立重庆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要考虑事前考核,事中管理,事后评价。在事前的考察审核时,不仅需要考察项目本身可行性还需审核项目的合法性;在事中的管理需要村镇银行信贷专管员定期了解所发放贷款项目的开展进度以便随时掌握项目信息,降低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提供优惠政策促进贷款者及时还款。
在事后的评价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前期信贷项目查找不足,及时改进。最终确立一套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不断的将信贷中好的作法作为村镇银行的业务准则与章程,将其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范依梅.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2] 中国证券报.银监会:持续提升村镇银行民资持股比例.商,2014,(04)
[3] 何小晟.重庆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吉林农业,2012,(09)
[4] 刘莹.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研究.兰州大学,2009
一、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村镇银行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银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其他省份村镇银行正在快速发展,因此,为了打造长江上游的经济金融中心,重庆市也开展了村镇银行的试点。2008年,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大足挂牌成立,截止2015年6月,重庆市共有31家村镇银行,发展速度领先西部地区。已覆盖全市81.08%的地区,预计今年将覆盖全部区县。在注册资本方面,超过1亿元的就有8家,平均注册资本超过6千万。
(二)重庆市的村镇银行在主发起人的类别上呈现“多元化”趋势
目前重庆市现有的31家村镇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类型占据了半壁江山。国有大型银行、全国型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齐头并进,这种情况一方面基本满足了各种客服层的需求,对于各类银行加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定益处。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全市银行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普通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近年,重庆市村镇银行对于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让银行在筹资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政策持续的支持下,重庆市村镇银行正在加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重庆市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猛,与村镇银行互补共同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同时,也对部分村镇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因而,普通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重庆市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起主体受到限制导致村镇银行的独立性丧失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符合规定的章程;(2)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重庆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中,发起银行均是处于控制地位,村镇银行实际上就是发起银行的一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发起银行大量占股压缩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空间,不利于村镇银行对民间资本的利用。[3]由于主发起银行绝对控股,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股东对经营管理漠不关心,导致村镇银行的独立性丧失,村镇银行沦为主发起银行的分支机构。
(二)村镇银行吸储能力弱,资金来源短缺
各地村镇银行都存在着个人和企业存款双重吸储难,存款规模远远低于金融机构存款总量。村镇银行个人存款“吸储难”原因是缺乏信誉、网点少;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虽然是独立的商业银行,但尚未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连接,未设置金融机构联行行号,而是通过间联或代理行模式完成结算,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重庆现有村镇银行一般在经济较落后的县区等且这些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导致吸收储蓄存款更难。
(三)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性突出
村镇银行设立的原则在于“投资多元、贴近农村、治理灵活、高效运作、服务三农”。现实情况中,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既包括国内外的银行资本,也包括国内的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政策指导和较强的监管力度,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势必择优选择支持对象,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试点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4]目前,部分村镇银行制定的发展规划是成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县域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和实际经营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目标客户重点选择在效益比较好的农村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导致信贷资金“农转非”,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
(四)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缺乏
由于村镇远离城市,交通生活不便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到乡镇地区就业;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缺乏是内部人才培养问题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五)村镇银行在金融创新上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意识
村镇银行对创新支持力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其实力相对其它银行较弱,金融创新项目失败的影响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创新针对性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创新项目。村镇银行在选择金融创新项目上较多的考虑项目的盈利性等,而忽视了村镇银行的特殊性以及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
(六)村镇银行风险日益增加
农村经济因其特殊性:风险较大,经营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因素;导致村镇银行在为农民提供贷款项目时风险较其它项目大,村镇银行经营压力也随之上升。这也导致了村镇银行风险增加,风险控制也显得更加重要。在风险控制方面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村镇银行主要目标客户为农民,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家假设新农村的政策而成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解决重庆市村镇银行运营问题的对策
(一)依托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专业化运作与管理,保持村镇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在确定发起银行的控股地位时完善民间资本的进入机制,妥善处理好民间资本的进入问题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依托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专业化运作与管理,降低运作风险。保持村镇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完善民间资本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在重大决策时发起银行大股东与民间资本中小股东均有一定的表决权。
(二)立足于“三农”,争取政策优惠
由于重庆市村镇银行资金实力有限,它所要达到的位置就主要在农户那里,应立足于“三农”,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以求不断壮大。在初期为了提高村镇银行支持“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可给予村镇银行一些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降低村镇银行存款准备率、提高存贷比等政策。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信贷规划,对其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调控。
(三)加强对重庆市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的培养
重庆市村镇银行应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依托重庆高等学府招收优秀人才,改变内部人才缺乏困境;完善内部人才培养的激励措施,建立员工发展晋升机制,加强内部人员的团结。
(四)建立重庆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要考虑事前考核,事中管理,事后评价。在事前的考察审核时,不仅需要考察项目本身可行性还需审核项目的合法性;在事中的管理需要村镇银行信贷专管员定期了解所发放贷款项目的开展进度以便随时掌握项目信息,降低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提供优惠政策促进贷款者及时还款。
在事后的评价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前期信贷项目查找不足,及时改进。最终确立一套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不断的将信贷中好的作法作为村镇银行的业务准则与章程,将其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范依梅.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2] 中国证券报.银监会:持续提升村镇银行民资持股比例.商,2014,(04)
[3] 何小晟.重庆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吉林农业,2012,(09)
[4] 刘莹.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研究.兰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