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师生矛盾激化的个案时有耳闻,高中生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更是屡屡发生。而这些违纪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心理归因过程(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中,总是倾向于心理外归因,回避从自身的角度客观地审视事件,而把自己的行为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
一、心理外归因习惯形成的原因
要想矫正片面的心理外归因习惯,必须先挖出其形成的原因。研究问题学生的行为,发现心理外归因习惯的形成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责任意识淡薄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这是问题学生心理外归因习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校内骑车被抓住怪学校车棚太远,迟到怪路上堵车,与同学闹矛盾错在同学,老师批评他是因为老师与他过不去,总之,所有的过错都是他人或环境引起的。
(二)师生关系恶化
由于身心成熟程度的变化和学业的原因,高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已经减弱,对教师的批评与依赖并重。师生关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他对老师产生了敌对情绪,轻则影响他的学习成绩,重则会使他心理畸形,形成不良的外归因习惯,自然会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老师和同学身上。不良的师生关系是问题学生孕育心理外归因习惯的温床。
(三)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在学业或者其他方面产生的自卑感。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问题学生也一样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同。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破罐子破摔,产生问题行为;反过来种种问题行为又会降低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地位,从而使他们处在自卑或自尊心过强的消极情绪中,对老师对同学产生敌对情绪,进而促使心理外归因习惯的形成,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老师和同学。
二、矫正不良的心理归因习惯的策略责任意识淡薄、师生关系不良和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问题学生形成心理外归因习惯的三大原因。那么如何正本清源,矫正这种不良的心理归因习惯呢?总结实际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用角色扮演重塑学生的责任意识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行为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这种换位思考比单纯的教育更能使问题学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责任。
扮演对方的角色能使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责任,充当管理者的角色则能让他们更自觉地树立起责任意识。除了换位思考外,角色扮演的另一种做法,就是让问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经常在自修课违纪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纪律委员,经常拖欠作业的可以让他承担课代表的工作。这样就能让他在管理工作中看到作为管理者的责任,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类似问题,进而意识到一个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以真诚为纽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矫正学生的心理外归因习惯,让他们正确地认识事件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除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外,还必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浓浓的师生情谊化解问题学生对老师的敌意,铲除孕育不良心理归因习惯的温床。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用真诚的理解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不同,立场也很难一致,导致师生之间尤其是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出现鸿沟。要消除这条鸿沟我们必须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你都要表示理解。一般学生都认为老师绝对不可能理解他犯错的原因。惊讶之余,他会知道老师找他了解情况并不是为了惩罚他,从而向老师敞开心扉。当然,理解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无原则地讨好学生,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批评教育提供前提。敌意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就近了。这时无论是要他说明事情的具体情况、原因还是让他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错误,都会比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板起面来训斥一通或者长篇大论的教育好得多。
2.用真诚的自我暴露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自我暴露也叫自我开放,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管理问题学生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向学生袒露自己的情感。通常情况下,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形象出现,学生很少能够了解老师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偶尔在学生面前吐吐苦水,发发牢骚甚至哭泣流泪,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进而促进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当然,这种自我暴露必须要有前提和分寸。前提是老师确实为学生付出过了;要把握的分寸是不能一味的发泄自己的不满;同时要注意自我暴露的频率,不能动不动就在学生面前抱怨、哭泣。
(三)用目标分解法帮助学生实现尊重需求
对问题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彻底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缩短与同伴的学业差距难度很大。所以我们不妨把问题学生的管理分成几个可量化的循序渐进的目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到校,对待问题学生可以尽量要求他按时到校,但是允许有偶尔的迟到。规定学生不准外出上网,对待问题学生可以网开一面,给他们定出外出上网的底线,如一个月不超过几次,或者要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甚至可以让他到老师办公室上网。这些具体的比较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标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心理上做好问题行为转化的准备。
一个人的心理归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但只要摸清原因,循序渐进,相信文明一定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一、心理外归因习惯形成的原因
要想矫正片面的心理外归因习惯,必须先挖出其形成的原因。研究问题学生的行为,发现心理外归因习惯的形成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责任意识淡薄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这是问题学生心理外归因习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校内骑车被抓住怪学校车棚太远,迟到怪路上堵车,与同学闹矛盾错在同学,老师批评他是因为老师与他过不去,总之,所有的过错都是他人或环境引起的。
(二)师生关系恶化
由于身心成熟程度的变化和学业的原因,高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已经减弱,对教师的批评与依赖并重。师生关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他对老师产生了敌对情绪,轻则影响他的学习成绩,重则会使他心理畸形,形成不良的外归因习惯,自然会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老师和同学身上。不良的师生关系是问题学生孕育心理外归因习惯的温床。
(三)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在学业或者其他方面产生的自卑感。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问题学生也一样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同。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破罐子破摔,产生问题行为;反过来种种问题行为又会降低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地位,从而使他们处在自卑或自尊心过强的消极情绪中,对老师对同学产生敌对情绪,进而促使心理外归因习惯的形成,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老师和同学。
二、矫正不良的心理归因习惯的策略责任意识淡薄、师生关系不良和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问题学生形成心理外归因习惯的三大原因。那么如何正本清源,矫正这种不良的心理归因习惯呢?总结实际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用角色扮演重塑学生的责任意识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行为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这种换位思考比单纯的教育更能使问题学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责任。
扮演对方的角色能使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责任,充当管理者的角色则能让他们更自觉地树立起责任意识。除了换位思考外,角色扮演的另一种做法,就是让问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经常在自修课违纪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纪律委员,经常拖欠作业的可以让他承担课代表的工作。这样就能让他在管理工作中看到作为管理者的责任,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类似问题,进而意识到一个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以真诚为纽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矫正学生的心理外归因习惯,让他们正确地认识事件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除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外,还必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浓浓的师生情谊化解问题学生对老师的敌意,铲除孕育不良心理归因习惯的温床。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用真诚的理解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不同,立场也很难一致,导致师生之间尤其是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出现鸿沟。要消除这条鸿沟我们必须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你都要表示理解。一般学生都认为老师绝对不可能理解他犯错的原因。惊讶之余,他会知道老师找他了解情况并不是为了惩罚他,从而向老师敞开心扉。当然,理解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无原则地讨好学生,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批评教育提供前提。敌意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就近了。这时无论是要他说明事情的具体情况、原因还是让他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错误,都会比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板起面来训斥一通或者长篇大论的教育好得多。
2.用真诚的自我暴露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自我暴露也叫自我开放,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管理问题学生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向学生袒露自己的情感。通常情况下,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形象出现,学生很少能够了解老师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偶尔在学生面前吐吐苦水,发发牢骚甚至哭泣流泪,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进而促进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当然,这种自我暴露必须要有前提和分寸。前提是老师确实为学生付出过了;要把握的分寸是不能一味的发泄自己的不满;同时要注意自我暴露的频率,不能动不动就在学生面前抱怨、哭泣。
(三)用目标分解法帮助学生实现尊重需求
对问题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彻底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缩短与同伴的学业差距难度很大。所以我们不妨把问题学生的管理分成几个可量化的循序渐进的目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到校,对待问题学生可以尽量要求他按时到校,但是允许有偶尔的迟到。规定学生不准外出上网,对待问题学生可以网开一面,给他们定出外出上网的底线,如一个月不超过几次,或者要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甚至可以让他到老师办公室上网。这些具体的比较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标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心理上做好问题行为转化的准备。
一个人的心理归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但只要摸清原因,循序渐进,相信文明一定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