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樟柯、陆川、宁浩等新生代导演有一种独特的“法制情结”,在他们的影像叙事中这种情结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本文从年轻导演们的生活境遇和成长经历的角度对这种情结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关注 亲近 新生代导演 法制情结
新生代导演的影像叙事仿佛有一种商量好似的“法制情结”,无论是对警察丢枪、藏羚羊盗猎与守卫的直接描述,还是对法律工作者的对立面——扒手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讲叙,《小武》、《寻枪》、《可可西里》、《疯狂的石头》等几部光耀影界、声名鹊起的影片无一例外的打上了法制故事的底色。
对新生代导演们的“法制情结”进行探究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贾樟柯、陆川、宁浩年龄相仿(七十年代生人),均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在最初拍片时纵然有烧钱构筑视觉形式主义的冲动(正如近年成名大导沉醉于淡化情节营造所谓“画面美”所做的那样),冷酷的现实也会迫使他们收拾起自己的非份之想。新生代导演开启他们的影像之旅时缺乏资金缺乏资历缺乏依傍,注定要先适应“无钱”的现实然后才能张扬浪漫的艺术理想。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找到适合他们的影像话语方式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但是哥儿几个的艺术智商与他们的艺术激情一样不缺乏.最后做了殊途同归的事一对影像的故事性进行苛刻的挖掘。
《疯狂的石头》编剧之一张成说:“我们经常从《法制晚报》和电视台的法制节目里获得题材和灵感。里面有些案子虽然看起来很不靠谱,但的确就是当下城市和社会里发生的事情。”年轻导演们敏锐地发现。表面生冷的“法制事件”非常适合作为他们的饕餮对象。因为好象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法制故事具有分外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戏剧张力通过法制故事主角们之间的冲突被格外的放大)。他们最真实的朴素愿望或许就是——通过与法制题材相关故事的收集、整理、加工来表达自己眼中的社会、世界与人生,与此同时取得影像艺术创作本身的成功(这其中或许会有些功利性)。年轻导演们同样还发现,由于在“法制事件”中孕含了大量折射人性与人道主题的内容(全世界范围内皆如此),因而在法制的对抗与守护中就能够更加尖锐而清晰地辨识人性的暗淡与光芒——无论是对人性的歌颂批判、压抑张扬还是摧残抚慰都更容易在法制故事的发生环境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贾樟柯从惯偷小武的生命历程中体味到了小武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的扭曲与荒诞.陆川从丢枪事件中发现了一般人眼中的“强人”警察也有着人性被压抑甚至被迫害的一面,而通过对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者与保护者的审视,陆川更让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了人性的共通无奈之处。
与姜文拍摄《鬼子来了》却不想从主流视角出发表达正统的抗日主题有些相似.我们很容易发现“法制事件”实际上只是载负新生代导演艺术思维的“壳”。通过法制故事的叙述表达人道与人性主题才是贾樟柯们最想做的事。换句话说。新生代导演赋予影像作品以“法制故事”背景并不是为了渲染“法制建设”,而是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作为了最基本的创作归旨。这是在贾樟柯们设计的影像情境中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无可奈何与失落迷惘的原因——无论是社会转型期被抛弃的扒手小武、职业与生理上皆失“枪”的警察马山、临终前肯求对手救命的藏羚羊盗猎者,还是无工资无编制无保障的巡山队员、为翡翠疯狂搏命的道哥黑皮、受前列腺炎与群偷双重折磨的保卫科长包世宏,职业、身份、环境、年龄虽然各异,但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困惑、无奈、无助却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新生代导演关注“法制事件”的更深层原因可能还在于,在年轻影像艺术家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年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也就是在他们开始对世界发生记忆的时候。正是我国刚从文革十年走出的法制恢复与法制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主流社会对个体利益与人权价值的蔑视依然高居于庙堂之上,处于江湖之远的现实生活里最真实的底层形态仍然是“形势大好”之下普遍的无法失序。让这代人记忆深刻的不光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眼保健操与台湾歌手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还有留长发跳交谊舞被当作流氓犯抓起来枪毙的83严打和一夜之间把良心称起来卖光的全民经商狂热。这些历史事件象处女的初夜一样钉刻于他们的记忆深处,对他们日后的艺术创作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这些青年才俊进入了实际的艺术创作,那些属于他们个人的生活烙印便很容易对他们发生看不见的指示路标的作用,在不知不觉间让其把曾经体验过的人性压抑用影像发拨的方式释放出来。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贾樟柯们集体无意识地运用法制故事作为创作底色,在影像叙事中张扬人道主义关怀,拷问人的真实欲望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深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和质量是不难理解的。
不过,尽管在艺术手法上年轻导演们大量运用方言和使用非职业演员.显示了展现真实生活形态的共同艺术自觉,但这种不谋而合的创作意图却并不说明年轻导演选择“法制事件”的一致会带来艺术风格的一致。事实上各位导演的艺术个性千差万别——《可可西里》深沉的悲剧意识与壮丽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寻枪》的灰色画面与男主角的灰色命运自始至终相融相通,《小武》冗长的长镜头让人想起了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疯狂的石头》用黑色幽默解构现实之余分明让人感受到了暗藏干其中的冷峻残酷之气。
更有意味的是,新生代导演的“法制情结”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值得慢慢咀嚼的价值——他们有意无意的“法制情结”虽然只是创作范畴内艺术思维的正常凝结,但他们对法制事件“外壳”频繁借用的直接果实却是为正处于现代化成长进程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幅幅厚重的现实主义影像图腾,在对这些影像图腾的观照中,充满了对国家、社会、民族等重大主题进行犀利而深刻思考的种种可能。果如是.贾樟柯们无疑又会成为社会学家的宠儿了。
关键词:关注 亲近 新生代导演 法制情结
新生代导演的影像叙事仿佛有一种商量好似的“法制情结”,无论是对警察丢枪、藏羚羊盗猎与守卫的直接描述,还是对法律工作者的对立面——扒手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讲叙,《小武》、《寻枪》、《可可西里》、《疯狂的石头》等几部光耀影界、声名鹊起的影片无一例外的打上了法制故事的底色。
对新生代导演们的“法制情结”进行探究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贾樟柯、陆川、宁浩年龄相仿(七十年代生人),均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在最初拍片时纵然有烧钱构筑视觉形式主义的冲动(正如近年成名大导沉醉于淡化情节营造所谓“画面美”所做的那样),冷酷的现实也会迫使他们收拾起自己的非份之想。新生代导演开启他们的影像之旅时缺乏资金缺乏资历缺乏依傍,注定要先适应“无钱”的现实然后才能张扬浪漫的艺术理想。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找到适合他们的影像话语方式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但是哥儿几个的艺术智商与他们的艺术激情一样不缺乏.最后做了殊途同归的事一对影像的故事性进行苛刻的挖掘。
《疯狂的石头》编剧之一张成说:“我们经常从《法制晚报》和电视台的法制节目里获得题材和灵感。里面有些案子虽然看起来很不靠谱,但的确就是当下城市和社会里发生的事情。”年轻导演们敏锐地发现。表面生冷的“法制事件”非常适合作为他们的饕餮对象。因为好象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法制故事具有分外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戏剧张力通过法制故事主角们之间的冲突被格外的放大)。他们最真实的朴素愿望或许就是——通过与法制题材相关故事的收集、整理、加工来表达自己眼中的社会、世界与人生,与此同时取得影像艺术创作本身的成功(这其中或许会有些功利性)。年轻导演们同样还发现,由于在“法制事件”中孕含了大量折射人性与人道主题的内容(全世界范围内皆如此),因而在法制的对抗与守护中就能够更加尖锐而清晰地辨识人性的暗淡与光芒——无论是对人性的歌颂批判、压抑张扬还是摧残抚慰都更容易在法制故事的发生环境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贾樟柯从惯偷小武的生命历程中体味到了小武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的扭曲与荒诞.陆川从丢枪事件中发现了一般人眼中的“强人”警察也有着人性被压抑甚至被迫害的一面,而通过对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者与保护者的审视,陆川更让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了人性的共通无奈之处。
与姜文拍摄《鬼子来了》却不想从主流视角出发表达正统的抗日主题有些相似.我们很容易发现“法制事件”实际上只是载负新生代导演艺术思维的“壳”。通过法制故事的叙述表达人道与人性主题才是贾樟柯们最想做的事。换句话说。新生代导演赋予影像作品以“法制故事”背景并不是为了渲染“法制建设”,而是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作为了最基本的创作归旨。这是在贾樟柯们设计的影像情境中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无可奈何与失落迷惘的原因——无论是社会转型期被抛弃的扒手小武、职业与生理上皆失“枪”的警察马山、临终前肯求对手救命的藏羚羊盗猎者,还是无工资无编制无保障的巡山队员、为翡翠疯狂搏命的道哥黑皮、受前列腺炎与群偷双重折磨的保卫科长包世宏,职业、身份、环境、年龄虽然各异,但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困惑、无奈、无助却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新生代导演关注“法制事件”的更深层原因可能还在于,在年轻影像艺术家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年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也就是在他们开始对世界发生记忆的时候。正是我国刚从文革十年走出的法制恢复与法制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主流社会对个体利益与人权价值的蔑视依然高居于庙堂之上,处于江湖之远的现实生活里最真实的底层形态仍然是“形势大好”之下普遍的无法失序。让这代人记忆深刻的不光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眼保健操与台湾歌手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还有留长发跳交谊舞被当作流氓犯抓起来枪毙的83严打和一夜之间把良心称起来卖光的全民经商狂热。这些历史事件象处女的初夜一样钉刻于他们的记忆深处,对他们日后的艺术创作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这些青年才俊进入了实际的艺术创作,那些属于他们个人的生活烙印便很容易对他们发生看不见的指示路标的作用,在不知不觉间让其把曾经体验过的人性压抑用影像发拨的方式释放出来。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贾樟柯们集体无意识地运用法制故事作为创作底色,在影像叙事中张扬人道主义关怀,拷问人的真实欲望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深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和质量是不难理解的。
不过,尽管在艺术手法上年轻导演们大量运用方言和使用非职业演员.显示了展现真实生活形态的共同艺术自觉,但这种不谋而合的创作意图却并不说明年轻导演选择“法制事件”的一致会带来艺术风格的一致。事实上各位导演的艺术个性千差万别——《可可西里》深沉的悲剧意识与壮丽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寻枪》的灰色画面与男主角的灰色命运自始至终相融相通,《小武》冗长的长镜头让人想起了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疯狂的石头》用黑色幽默解构现实之余分明让人感受到了暗藏干其中的冷峻残酷之气。
更有意味的是,新生代导演的“法制情结”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值得慢慢咀嚼的价值——他们有意无意的“法制情结”虽然只是创作范畴内艺术思维的正常凝结,但他们对法制事件“外壳”频繁借用的直接果实却是为正处于现代化成长进程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幅幅厚重的现实主义影像图腾,在对这些影像图腾的观照中,充满了对国家、社会、民族等重大主题进行犀利而深刻思考的种种可能。果如是.贾樟柯们无疑又会成为社会学家的宠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