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創新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永远追求的主题,也是老师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因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
一、认真观察,启发想象,提高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方式之一,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的认知和最直接的探究,一些知识的获取,就是创新所获得的,那么创新的阶段必须要认真观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创新活动得到体现。如:《乌鸦喝水》一课,就是要通过观察图片上的情境,然后老师再设计创新的情境,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场面,乌鸦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观察、想象,就能创设出在瓶子旁边没有石子的情况下,还能喝到水的办法。所以一切知识要在观察中汲取,一切创新活动都要在观察中得到解决。
二、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创新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经常训练而生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实施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革旧观念,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学习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应该是知识的建构者。正因如此,现行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使学生只需要回答“是”与“不是”便可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何谈思维的火花,何谈创新的思维?记得在讲《草原》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读一读,谈一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后,有的说:草原是明丽的。有的说:草原是柔美的。有的说:草原是广阔的。还有地说:草原是热烈的、欢腾的。他们还从文章中找到有关的句、段,有声有色的朗读,最后经过相互交流,同学们知道草原的确是景美,人美,令人神往。问题的综合性越强,思考的空间就越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去观察,自悟自得,得到的结论就会深刻得多。
三、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深感佩服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又会怎样?因此,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经进入深层次的探索阶段。教学时,老师应立刻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大雾”来进一步体会诸葛亮考虑周全,神机妙算。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会有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批判要及时的改正。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比如,我在一节语文课中,写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字,把“拆”字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拆’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我停顿了半分钟,心里想这是一个表扬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时机。我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有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那位同学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因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
一、认真观察,启发想象,提高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方式之一,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的认知和最直接的探究,一些知识的获取,就是创新所获得的,那么创新的阶段必须要认真观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创新活动得到体现。如:《乌鸦喝水》一课,就是要通过观察图片上的情境,然后老师再设计创新的情境,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场面,乌鸦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观察、想象,就能创设出在瓶子旁边没有石子的情况下,还能喝到水的办法。所以一切知识要在观察中汲取,一切创新活动都要在观察中得到解决。
二、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创新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经常训练而生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实施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革旧观念,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学习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应该是知识的建构者。正因如此,现行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使学生只需要回答“是”与“不是”便可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何谈思维的火花,何谈创新的思维?记得在讲《草原》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读一读,谈一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后,有的说:草原是明丽的。有的说:草原是柔美的。有的说:草原是广阔的。还有地说:草原是热烈的、欢腾的。他们还从文章中找到有关的句、段,有声有色的朗读,最后经过相互交流,同学们知道草原的确是景美,人美,令人神往。问题的综合性越强,思考的空间就越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去观察,自悟自得,得到的结论就会深刻得多。
三、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深感佩服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又会怎样?因此,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经进入深层次的探索阶段。教学时,老师应立刻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大雾”来进一步体会诸葛亮考虑周全,神机妙算。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会有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批判要及时的改正。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比如,我在一节语文课中,写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字,把“拆”字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拆’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我停顿了半分钟,心里想这是一个表扬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时机。我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有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那位同学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