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有效地用好教材资源,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是达到“有效教学”目的的。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教师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把数学知识从情境中引入,又把问题由学生从情境中的发现而提出,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1 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寻求、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到大商场里了解商品的价格,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都作好记录,在班上进行一次別有生面的“信息交流”时,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积极举手发言,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地表现自我。有位学生说:“看到一位阿姨买了2支沐浴露,每支28元,付给了售货员100元,找回了44元,我这时想了一想,为什么售货员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先算出两支沐浴露一共要多少钱,就是一支沐浴露的价钱乘2得56元,这是我们所学的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再用她付100元减去总价得出找回44元。”可见,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有着更多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2 把准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是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更要精心创设。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是教学难点,因而创设一组这样的问题情境:请你们拿出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它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数学猜想,要想得下去,想到点子上,想出结果来,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例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我先让学生回想已学过的常用长度单位及进率,然后问:“你们猜一猜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学生想了想,有的说是100,更有的说是10,此时我没有作出结论,再反问:“是10还是100呢?能不能各说出道理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寻求真理的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计算、拼摆、推理等的方法验证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就是100,这时有些学生很自信地说:“老师,我猜对了!”
三、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新标准》明确地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陸,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比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图案设计大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拼出自己最美丽的和最喜愛的图案。此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积极性更高,人人动脑去设想,用心动手去操作,课堂成为了他们的“快乐天地”。一会儿,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呈现在我们眼前,有的拼出动物中的腾龙、活虎,有的拼出美丽的小姑娘、温馨的家和坦克、舰艇等图案,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角形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不同。最后,让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展示才华,更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中的美。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性浓、实践性强、思考量大的数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中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在教学过程里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就会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教师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把数学知识从情境中引入,又把问题由学生从情境中的发现而提出,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1 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寻求、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到大商场里了解商品的价格,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都作好记录,在班上进行一次別有生面的“信息交流”时,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积极举手发言,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地表现自我。有位学生说:“看到一位阿姨买了2支沐浴露,每支28元,付给了售货员100元,找回了44元,我这时想了一想,为什么售货员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先算出两支沐浴露一共要多少钱,就是一支沐浴露的价钱乘2得56元,这是我们所学的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再用她付100元减去总价得出找回44元。”可见,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有着更多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2 把准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是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更要精心创设。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是教学难点,因而创设一组这样的问题情境:请你们拿出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它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数学猜想,要想得下去,想到点子上,想出结果来,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例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我先让学生回想已学过的常用长度单位及进率,然后问:“你们猜一猜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学生想了想,有的说是100,更有的说是10,此时我没有作出结论,再反问:“是10还是100呢?能不能各说出道理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寻求真理的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计算、拼摆、推理等的方法验证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就是100,这时有些学生很自信地说:“老师,我猜对了!”
三、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新标准》明确地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陸,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比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图案设计大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拼出自己最美丽的和最喜愛的图案。此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积极性更高,人人动脑去设想,用心动手去操作,课堂成为了他们的“快乐天地”。一会儿,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呈现在我们眼前,有的拼出动物中的腾龙、活虎,有的拼出美丽的小姑娘、温馨的家和坦克、舰艇等图案,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角形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不同。最后,让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展示才华,更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中的美。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性浓、实践性强、思考量大的数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中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在教学过程里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就会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