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的实践活动,是课内阅读的补充,是学生获取多种精神营养的主渠道之一。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城堡,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学会“读什么”和“怎样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书籍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功效。
一步曲:激发兴趣,营造良好阅读心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泼、最现实的因素。因而,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保持学生阅读的热情。
1.教室布置触动学生的心灵
“书香教室”的布置应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目标,力争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氛围。我们力求做到:班级有读书的标语,如“师生共读书,书香满班级”、“阳光书屋”等;有读书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等;有图书角,可由学生自己命名,自己定期统计藏书目录,并不断丰富藏书量,自己管理,使之成为学生的阅读乐园。
2.教师热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师者的言行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阅读兴趣会熏陶学生,激起他们对读书的向往。因而,教师要经常进教室陪同读书,或和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表情、充沛饱满的情感,示范朗读课外文学作品;或讲述自己阅读读物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崇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可以组织学生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课外阅读的强烈愿望。
4.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精彩纷呈,小学生特别爱听。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进入了或有趣、或惊险、或感动的故事情节中,与人物同哭、同笑、同乐。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时,教师却嘎然而止,告之学生:欲知后事,请读原文。然后,教师适时推荐相关读物,学生被故事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纷纷借书,主动阅读。
5.多彩活动创设阅读的氛围
学生喜欢活动,利用活动可以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举行“观影视、说影视、看作品”的主题活动,让精彩、变幻的影视画面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尽量做到同步阅读。如已搬上银幕的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小鲤鱼历险记》等,学生都特别喜欢,因而参与活动的热情特别高;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如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智力问答等。伴随着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无限乐趣,收获精神世界的不断富足。
二步曲:推荐书目,指出阅读方向
小学生缘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对书籍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常发生“偏食”或盲目阅读的现象,甚至可能受到不良读物的毒害,因而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关注需求,推荐精品书目
教师应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需求,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冒险、刺激的经历,崇拜机智、勇敢的人,因而《木偶奇遇记》、《冒险王子》、《侦探柯南》、《淘气包马小跳》等儿童文学作品成了他们的最爱。
2.纯净精神,引导诵读经典
约翰·弥尔顿说:“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是人类最优秀文化的结晶。读经典其实就是在与先哲进行对话,就是主动接受他们思想、智慧的辐射。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可以让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因此,我们精选出80首古代、近代经典诗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过级”的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精选出《三字经》、《论语》、《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书香留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三步曲: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的学生爱看书,也看了很多书,但仍然存在明显的阅读困难和阅读障碍,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教师可以以“一篇带一组”、“一本带一类”的指导方法进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通过粗读和精读,把握内容,感受精髓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阅读。首先,通过粗读,读目录、序言、后记等,从整体入手大致了解所读书籍的内容,找出要精读的内容。其次,对某些重点部分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感受精髓。在读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记,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如指导阅读《木偶奇遇记》这本书时,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知识竞答题,如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故事的内容等,和孩子聊聊读书方法,聊基本情况;通过认识扉页、前言、目录、后记,教学生粗读,找一找、看一看,了解作者、内容。这样既走近了作家,重温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为揭示“泛读”这一阅读方法提供了范例。其次,我又设计了聊聊书中故事的环节:“在匹诺曹的成长过程中,哪个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你,或是哪段经历让你难忘?找出来,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逐字逐句品读,并做好批注,了解内容、人物、语言特色,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通过速读,获取信息,做好笔记
速读是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速读,即读书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全貌。如指导阅读《木偶奇遇记》时,我设计了“评一评人物”的环节,让学生根据需要,在文中快速地找“喜欢和讨厌”的依据,并做好读书笔记,以便在全班交流。这样,读与思伴、思与读随、手脑并用,阅读才会更有实效。
四步曲:开展交流,巩固阅读成果
阅读交流有利于带动和刺激阅读。如看完《三国演义》,可以开展“说三国人、谈三国事”读书交流会;读完《格林童话》,可以举行“我心目中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在校报《小山茶》、班刊《阳光》中开辟“读书评介”专栏,不仅发表学生的书评、读后感,还向教师、家长约稿。这样,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优美的词句,夯实和完善语言,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颖)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城堡,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学会“读什么”和“怎样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书籍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功效。
一步曲:激发兴趣,营造良好阅读心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泼、最现实的因素。因而,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保持学生阅读的热情。
1.教室布置触动学生的心灵
“书香教室”的布置应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目标,力争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氛围。我们力求做到:班级有读书的标语,如“师生共读书,书香满班级”、“阳光书屋”等;有读书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等;有图书角,可由学生自己命名,自己定期统计藏书目录,并不断丰富藏书量,自己管理,使之成为学生的阅读乐园。
2.教师热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师者的言行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阅读兴趣会熏陶学生,激起他们对读书的向往。因而,教师要经常进教室陪同读书,或和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表情、充沛饱满的情感,示范朗读课外文学作品;或讲述自己阅读读物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崇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可以组织学生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课外阅读的强烈愿望。
4.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精彩纷呈,小学生特别爱听。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进入了或有趣、或惊险、或感动的故事情节中,与人物同哭、同笑、同乐。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时,教师却嘎然而止,告之学生:欲知后事,请读原文。然后,教师适时推荐相关读物,学生被故事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纷纷借书,主动阅读。
5.多彩活动创设阅读的氛围
学生喜欢活动,利用活动可以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举行“观影视、说影视、看作品”的主题活动,让精彩、变幻的影视画面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尽量做到同步阅读。如已搬上银幕的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小鲤鱼历险记》等,学生都特别喜欢,因而参与活动的热情特别高;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如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智力问答等。伴随着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无限乐趣,收获精神世界的不断富足。
二步曲:推荐书目,指出阅读方向
小学生缘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对书籍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常发生“偏食”或盲目阅读的现象,甚至可能受到不良读物的毒害,因而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关注需求,推荐精品书目
教师应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需求,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冒险、刺激的经历,崇拜机智、勇敢的人,因而《木偶奇遇记》、《冒险王子》、《侦探柯南》、《淘气包马小跳》等儿童文学作品成了他们的最爱。
2.纯净精神,引导诵读经典
约翰·弥尔顿说:“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是人类最优秀文化的结晶。读经典其实就是在与先哲进行对话,就是主动接受他们思想、智慧的辐射。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可以让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因此,我们精选出80首古代、近代经典诗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过级”的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精选出《三字经》、《论语》、《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书香留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三步曲: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的学生爱看书,也看了很多书,但仍然存在明显的阅读困难和阅读障碍,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教师可以以“一篇带一组”、“一本带一类”的指导方法进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通过粗读和精读,把握内容,感受精髓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阅读。首先,通过粗读,读目录、序言、后记等,从整体入手大致了解所读书籍的内容,找出要精读的内容。其次,对某些重点部分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感受精髓。在读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记,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如指导阅读《木偶奇遇记》这本书时,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知识竞答题,如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故事的内容等,和孩子聊聊读书方法,聊基本情况;通过认识扉页、前言、目录、后记,教学生粗读,找一找、看一看,了解作者、内容。这样既走近了作家,重温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为揭示“泛读”这一阅读方法提供了范例。其次,我又设计了聊聊书中故事的环节:“在匹诺曹的成长过程中,哪个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你,或是哪段经历让你难忘?找出来,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逐字逐句品读,并做好批注,了解内容、人物、语言特色,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通过速读,获取信息,做好笔记
速读是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速读,即读书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全貌。如指导阅读《木偶奇遇记》时,我设计了“评一评人物”的环节,让学生根据需要,在文中快速地找“喜欢和讨厌”的依据,并做好读书笔记,以便在全班交流。这样,读与思伴、思与读随、手脑并用,阅读才会更有实效。
四步曲:开展交流,巩固阅读成果
阅读交流有利于带动和刺激阅读。如看完《三国演义》,可以开展“说三国人、谈三国事”读书交流会;读完《格林童话》,可以举行“我心目中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在校报《小山茶》、班刊《阳光》中开辟“读书评介”专栏,不仅发表学生的书评、读后感,还向教师、家长约稿。这样,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优美的词句,夯实和完善语言,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