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野县“花鼓落子”的舞蹈本体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勘察与整理对于保护非遗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非遗文化的发展血脉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渊源中所产生的共鸣所在,也是人类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民间“花鼓落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阐述河北博野县“花鼓落子”的动作特征、舞蹈构图以及道具服饰进行统一的整理归纳,加深“花鼓落子”艺术形式的认知,为这少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动作特征;舞蹈构图;道具服装
  [中图分类号]J7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5-0163-03
  近年来,在国家所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推文的有力支持下,本人对河北省博野县“花鼓落子”于2019年12月25日进行实地考察及参观演出,直观地感受到了“花鼓落子”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对民间艺人的访问,对此次调查做了相关的详细记录,并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下了解了“花鼓落子”的舞蹈艺术本体,同时在实地考察中整理了相关资料,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思辨,确保“花鼓落子”在历史进程中材料的准确性,最后分别分析“花鼓落子”艺术本体的表演形式。
  
  一、“花鼓落子”的动作特征 
  河北省博野县的“花鼓落子”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穷苦百姓靠卖唱逗曲讨食充饥的一种手段,后来慢慢演变为满足人们心理娱乐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其有着唱、跳、打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相对新颖的表演符合民间的艺术审美,经过博野几代人的积极申请,于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独有的艺术形式成为河北省博野县的文化招牌。[1]
  在舞蹈“花鼓落子”中,头部动作相当于点睛之笔,整段舞蹈表演者们右手拿双鼓槌,左手拿镗锣,腰间系有腰鼓,一边随着节奏敲击鼓和镗锣一边摇头歌唱,每位表演者的脖子高高拔起,头随身动,灵活巧捷。上肢动作多借助道具的表达,多为左腋下系鼓,双锤依次有节奏地击打鼓和镗锣。[2]
  整个“花鼓落子”的演出脚下步伐占主导,且最具特色,本节将以脚下步伐动作为例,进而描述“花鼓落子”的表演风格特征。“花鼓落子”脚下步伐轻盈利落,节奏明晰。通过与当地传承人交流,了解到:初期“花鼓落子”的脚下步伐仅有四种,后经过提炼更迭,舞步慢慢增加。笔者于2019年12月25日到河北博野县进行实地考察,与传承人通过交流并整理相关视频音频记录,最后拓展到现在的十余種舞步。
  (一)跑跳步和跑场步为整段“花鼓落子”的队形变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添了整段舞蹈的流动性。
  (二)跑探步是“花鼓落子”的一个亮点,起范前低头,左右两腿交替跳跃,且小腿踢屁股,前三步呈“左-右-左”第四步直接上步,跳跃前进,身体动律前扑后仰,且起身时眼睛向远方看。
  其鼓点节奏为:
  锵锵咚锵 咚咚锵|咚锵咚锵 咚咚锵|锵锵咚咚  锵锵 :‖
  (三)横跨步中,一腿呈绷直,一腿膝盖脚尖朝旁呈弓步,且左右交替,左右两次的动作与节奏一致,最后以锵锵咚咚 锵收脚结束。两次的咚锵咚锵 咚咚锵中,头部与鼓点随动两次。
  其鼓点节奏为:
  0锵锵|锵锵咚锵 咚咚锵|咚锵咚锵 咚咚锵|锵锵咚锵 咚咚锵|咚锵咚锵 咚咚锵|锵锵咚咚 锵锵 :‖
  (四)前弓对打步,有两种鼓点节奏类型,其鼓点①②均是在十字交叉队形的基础上,呈面朝里和面朝外两种形式,且动作一致;脚下呈弓箭步,身体呈斜线,向中间靠拢对打。后移重心至后腿且曲膝,前脚脚尖立起,身体向后仰成斜线。整体节奏分明,且头与鼓点随动。
  其鼓点节奏为:
  ①咚咚锵 咚咚锵|咚锵咚锵  咚咚锵|咚咚锵 咚咚锵|咚锵咚锵 咚咚锵|锵锵咚咚 锵锵 :‖
  ②锵锵锵 咚咚咚|咚咚咚 锵锵锵|锵咚锵咚 锵锵咚|咚锵咚锵 咚咚锵|锵锵咚咚 锵锵 :‖
  (五)在男女双人互动中,最突出的要数拧胯推磨步,迈左腿扭胯且双腿交叉向下蹲,上身处于“横拧”状态,脚随鼓点前后点地,身体随鼓点且伴随脚下动作前冲后靠,头部随节奏左右摇动,二人身体相对,头相向,且眼神要有交流,合唱着词调,像是一对夫妻一起耕作,为美好的生活憧憬,你唱我和,一幅谐和画面。
  其鼓点节奏为:
  锵锵咚锵 咚咚锵|咚锵咚锵 咚咚锵|锵锵咚锵 咚咚锵|锵咚锵咚 咚咚锵|锵锵咚咚 锵锵 :‖[4]
  (六)蹲步转打步,右腿向左前方上步,身体持半蹲状态旋转360度回到前面,且右腿依然在前面处于交叉状态,头和身体随鼓点的节奏而运动。蹲位旋转有一定的技巧性,且要求演员做到整、疾、齐。
  其鼓点节奏为:
  咚咚锵 咚咚锵|咚锵咚锵 咚咚锵|锵锵咚咚 锵锵 :‖
  (七)三步一跳中,先出左腿,出三步跳一下,跳后勾脚亮脚心,且身体斜直,而后头与鼓点随动,丰富了舞蹈的空间调度,高低有序。
  “花鼓落子”中的脚下步伐贴合民风民俗,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且不断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其独有的舞蹈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花鼓落子”是集体舞,无论是在舞蹈编排还是演出中都有固定的模式,且道具装扮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其头部、上肢、脚下动作相对程式化,有着严谨的“整”“齐”要求,并注重原汁原味。[5]   
  二、舞蹈构图的申述 
  “花鼓落子”的舞蹈构图队形变化繁多,至今有十余种,所有构图由以上所了解到的各种脚下动作的参与进而合成,通过当地演员的热情演出,媒体进行及时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构图队形。
  (一)演员们通过脚下步伐“三步一跳”,将简单的两排队形变换为“回”字队形,所有演员脚下呈横跨步,面朝“回”字小“口”的中心点,如图1。
  (二)由原来的队形借助跑跳步变为图示队形,且每一个点是由男女两人组成,由此完成下面男女互动的相关动作,如图2。
  
  (三)中间四人向后退,左右四人向前走,退后四人小碎步变为半圆状。上前四人中,中间二人(男女演员)向中间靠拢,其余二人向半圆靠近,最终图形呈半圆状且中央包有男女演员,如图3。
  (四)在两竖排的队形中,一三排的演员脚下呈弓箭步面面相对,二四排的演员脚下依旧弓箭步,但身体朝向三七点,一三排和二四排交换交替,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状态,如图4所示。
  (五)演员们照旧右手抡鼓穗呈立圆状态,中间二排抬步前进,三七点共四人向后方退,此时的图形好比一个“凸”字队形,如图5所示;而后后四人原地高抬踏步,前四人分别向三七点同样高抬腿移步,直至两排,但此时二排靠进舞台三七点边缘,并非中间,如图6所示;在两排的基础上,后两排高抬步到舞台中间,原前四人向后退,中间四人向前移,队形状态如“凹”字,如图7所示。以此规律将图5“凸字队形”,图6,图7“凹”字队形进行循环一次后再回归到图5的队形状态。在这三个队形变换中,规律有序,构图严谨,并借助了几何原理,将队形变换得有理有序,呈流动性。
  (六)在“回”字队形的基础上,按照集合中對角线的原理,使原本的“回”字队形运动起来,此时的队形构图在几何原理的映衬下像是“十字交叉”状态,借助“三步一跳”的步伐将“十字交叉”顺时针旋转起来,像极了飞舞的四瓣霜花。队列整齐,每个演员之间的距离也不差丝毫。
  (七)在以上所谈到的“十字交叉”队形中,依旧由“三步一跳”的步伐变换到“大圆包小圆”的队形,但此时队形变换亦是精粹,在队形中,小圈的演员为女性,大圈演员均为男性。在圆圈队形的基础上进行逆时针旋转。
  (八)在最后的舞蹈造型中,舞台二八点方向分别站一个舞蹈演员,且为男性,在中间的主队形中,为阶梯状,共分为三排,每排分别为“一、二、三”人,且第一排演员是双腿交叉蹲的状态,第二排双腿交叉半蹲,第三排则是双腿交叉直立状态。
  在舞蹈“花鼓落子”中,舞蹈构图大量采用了几何图形的原理[6],如“回”“二龙吐须”“凸”“凹”“十字交叉”“大圆小圆”等队形,成为了它固有的模式。
  
  三、博野县“花鼓落子”舞蹈道具及服饰 
  河北省博野县所用的腰鼓长为34厘米,鼓面的直径为15厘米。博野县“花鼓落子”中腰鼓的系法也很是独到,首先将绿色绸带系在鼓身,鼓带长4米,宽0.8米,且留有两条不同长度的绸带,一根背带系在腰上,另一根缠绕在背上,先把背带套头,就像斜跨书包那样将腰鼓斜挎在身体的左边,随后要注意,一定要固定好腰鼓的位置,以便演员敲打。[7]由于演员们表演时头部、上肢、下肢动作较为充分,所以在缠绕腰带和背带时力度要适当,既不能太松亦不能太紧。从传承者的口述中,我们了解到,腰鼓的打击方式并不单一,可分为文鼓与武鼓,而博野县的“花鼓落子”中属于文鼓,文鼓的作用主要以演员的舞蹈动作为主,打击腰鼓作为辅助,配合着演员肢体语言,表达演员们内心丰腴的喜悦[8]。
  镗锣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镗锣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范围广泛,镗锣属于金属材质的打击乐器,所以没有固定的音响。但镗锣的音响较为低沉,镗锣在民间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当今民间的花鼓戏、民间乐社团的吹打班以及各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等。而在河北省博野县的“花鼓落子”中,道具镗锣属于小鼓,演员左手的食指关节处提镗锣锣身的内侧,右手拿木槌敲击镗锣。[9]
  在舞蹈“花鼓落子”中,“二龙吐须”的构图且参配着红色的鼓穗最为惊艳,巧妙地运用了道具鼓穗,扩展了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使演员们的情感得到更好的抒发和表达。经传承者进行口述,对鼓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个鼓槌用线绳系有两条鼓穗,鼓槌底端用穗绳固劳,两个鼓槌分成“V”形,拿于一只手中。表演时,大拇指位于鼓槌叉中间,手掌握紧鼓槌底端,锤穗绳夹在小手指与无名指中间,以利于鼓穗甩动。
  在舞蹈“花鼓落子”的表演中,腰鼓,镗锣,鼓穗的结合,巧妙运用到极致,在击打时,右手持双鼓槌,其中一个鼓槌击镗锣,另一个鼓槌敲击腰鼓。在舞蹈中,也有同时击镗锣、腰鼓,或者单打、双打交替进行。观看演员们的演出,给人一种欢快淋漓、意犹未尽的轻畅之感。
  女演员的服饰中,服装整体为深粉色且带有金边,金边上镶有金色圆形亮片。头上别有假发绦子,呈黑色卷发,且卷发下戴有黑色长辫直至腰部。耳朵上统一戴有珍珠耳饰。脖颈处系有金色纽扣,领口为立领。纽扣下有两道金边分支直至腋下,受两道金边保护的则是胸前所绣制的牡丹,牡丹深粉渐变,有绿叶相衬。牡丹象征着吉祥,不媚俗,不妥协,是对博野女子的一种赞美。每位女演员腰间系着黑色的围裙,是质朴辛劳的贤良妇女象征。每位女演员脚下穿有一双红色中跟皮鞋。整体主色调以深粉色和红色为主,象征着喜悦、积极、希望与信仰。
  男演员的服饰以白色为主基调,戴有红边,且红边镶有红色圆形亮片。头上是被红色布条所系住的白色头巾,是农村里淳朴农民的象征,上衣类似于立领马褂,且在立领相接处镶有左右两道红边直至马褂两处衣脚,红边也镶有红色圆形亮片,上面系有六颗红色纽扣,如此搭配,远看像极了六副中国结。由于马褂相对宽松,所以腰间系有黄色腰带,腰带上镶有黄色圆形亮片,以尼龙粘扣的形式系在腰间,脚下是一双合脚舒适的白色帆布鞋。
  在男女演员各有特色的服饰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要数女演员围裙上的金色凤凰图腾和男演员裤子上的金色龙图腾。中国有句古词,龙凤呈祥。男女演员服饰的龙凤搭配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龙凤呈祥喜迎庆,连理结对爱得双。[10]
  
  结 论 
  本文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能够让我们对博野县的“花鼓落子”的表演动作、舞蹈构图以及道具服饰的使用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民间艺人丰富的肢体语言渗透着博野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心态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我们更要担起总结、保护非遗文化的重任,保护民间传统艺术,弘扬中华文化。
其他文献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资本运营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结合行业发展前沿,对广电媒体融合中资本运营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融资发展问题、并购整合问题
复调的初步形成主要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奥,但是让复调发展最完善,对后世技法影响最大的还是德奥。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北德管风琴宗师斯韦林克为管风琴创作了大量的托塔卡与复
大数据背景下,农业农村新闻出现了新的特点,新闻工作者在新背景下进行创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新媒体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为农民服务意识,把握好创作方向,
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综艺节目在选择线上播出的同时也存在着节目类型同质化、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演员请就位》作为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档较为成功的竞演类网络
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时间使用的日益碎片化,手机用户对短视频的需求迅速增加,使得短视频行业在2017年迅猛发展。为了适应手机用户观看短视频的需求,一种颠覆以往横屏观看视频
随着铁路集装箱作业的快速增长,集装箱正面吊已经成为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主型装卸机械。在阐述集装箱正面吊技术发展及铁路行业应用的基础上,对铁路应用的典型集装箱正面吊的
映前广告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传播效果。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方向都集中在营销效果,在传播策略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基于此,文章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属于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几代传人不断地创作与发扬,现在已经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凝练思政元素,并付诸教学实践是物理教育工作者的挑战.首先,分析“思政”元素与高中物理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思政功能与教学实践必
国内的小提琴作曲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经常将传统民乐、器乐、民歌以及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等作为重要的借鉴对象。民族元素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