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教师要建立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等因素融入到阅读的实践中来,这样才能创设和营造出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使感悟阅读的方法得以有效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教育,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最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进行阅读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如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等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以读为本”并不是机械地朗读背诵,而是要教师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评促读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或媒体技术营造读的情境,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在学习《草原》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再通过自己动情的叙述,配以图片、音乐等,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更好地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挖掘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感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拓展文本,展开想象的空间。如《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文中连用了两个“传到”,如果只用一个“传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情和毛泽东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情感。
二、品词析句,增强感悟
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是阅读过程的咬文嚼字,体味语言。一般说来,教师接触到一篇课文时,自己要反复阅读,吃透教材,领悟编者的意图,切忌匆忙开讲。我强调教师要“读进去”,书不读熟不动笔、不开讲,这样才能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深入了解文章的大意,结合学情和教学参考资料,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咬文嚼字之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教师通过反复研读,了解到学习重点就是通过品读感悟,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就能确定文章的中心部分,也就是文章需要“咀嚼”的重点内容,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
如何进行咬文嚼字?教师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重点的字、词、句为抓手,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来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很普通,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品读起来却很耐人寻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仔细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挖掘其蕴含的意义。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教师可要求学生探讨“冒”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可不可以换成别的字。有的学生说:“‘冒’字把白荷花当成了人来写,写出了白荷花开得快,活灵活现。”有的学生说:“‘冒’字描写了荷花钻出水面的样子,写出了白荷花的动态,同时也表现出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的学生说:“‘冒’字突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冒”字让学生产生如此多的感悟。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因此,抓好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可以使学生品出语气神韵,领悟语言运用的魅力。
三、加强联系,深化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教学《林海》一文第二自然段“……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教师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月光曲》中描写茅屋内清幽氛围的段落“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让学生精读、诵读,揣摩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文章中描绘的景色,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联系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模型进行感悟,增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对进行阅读感悟大有裨益。
四、活化形象,充分感悟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对于文中一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抓住“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中的“轰动”一词展开感悟。“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没有可感的具体画面。于是,我先让学生结合切身经历,想象当时的轰动场面会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学生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印象后,我进行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此时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畅所欲言。这种充分感悟的效果是以鲜活的形象为铺垫,促成了学生与文本中人物深层的沟通,使学生如临其境,明白了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由此,我也有了更深的感悟:要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心灵中真正留下痕迹,甚至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
语文是感悟力很强的一门教学科目。缺少阅读的感悟,语文教学将成无源之水;缺少感悟的阅读,语文教学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语文教学感悟阅读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实践探索,加强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从“感受”中“领悟”,做自主阅读的主人。
(责编 张亚欣)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教育,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最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进行阅读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如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等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以读为本”并不是机械地朗读背诵,而是要教师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评促读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或媒体技术营造读的情境,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在学习《草原》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再通过自己动情的叙述,配以图片、音乐等,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更好地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挖掘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感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拓展文本,展开想象的空间。如《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文中连用了两个“传到”,如果只用一个“传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情和毛泽东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情感。
二、品词析句,增强感悟
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是阅读过程的咬文嚼字,体味语言。一般说来,教师接触到一篇课文时,自己要反复阅读,吃透教材,领悟编者的意图,切忌匆忙开讲。我强调教师要“读进去”,书不读熟不动笔、不开讲,这样才能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深入了解文章的大意,结合学情和教学参考资料,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咬文嚼字之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教师通过反复研读,了解到学习重点就是通过品读感悟,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就能确定文章的中心部分,也就是文章需要“咀嚼”的重点内容,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
如何进行咬文嚼字?教师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重点的字、词、句为抓手,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来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很普通,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品读起来却很耐人寻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仔细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挖掘其蕴含的意义。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教师可要求学生探讨“冒”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可不可以换成别的字。有的学生说:“‘冒’字把白荷花当成了人来写,写出了白荷花开得快,活灵活现。”有的学生说:“‘冒’字描写了荷花钻出水面的样子,写出了白荷花的动态,同时也表现出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的学生说:“‘冒’字突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冒”字让学生产生如此多的感悟。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因此,抓好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可以使学生品出语气神韵,领悟语言运用的魅力。
三、加强联系,深化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教学《林海》一文第二自然段“……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教师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月光曲》中描写茅屋内清幽氛围的段落“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让学生精读、诵读,揣摩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文章中描绘的景色,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联系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模型进行感悟,增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对进行阅读感悟大有裨益。
四、活化形象,充分感悟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对于文中一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抓住“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中的“轰动”一词展开感悟。“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没有可感的具体画面。于是,我先让学生结合切身经历,想象当时的轰动场面会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学生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印象后,我进行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此时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畅所欲言。这种充分感悟的效果是以鲜活的形象为铺垫,促成了学生与文本中人物深层的沟通,使学生如临其境,明白了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由此,我也有了更深的感悟:要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心灵中真正留下痕迹,甚至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
语文是感悟力很强的一门教学科目。缺少阅读的感悟,语文教学将成无源之水;缺少感悟的阅读,语文教学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语文教学感悟阅读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实践探索,加强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从“感受”中“领悟”,做自主阅读的主人。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