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当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看,仍存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学中师生关系错位、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重构师生关系、整合三维目标、增强课堂实效性方面寻求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与学;问题;对策
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3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试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当前政治课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从当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看,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其中真正扮演“引路人”的角色。然而在贯彻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却认为:这种做法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现在的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叫他自主学习他能做得到吗?基础差,他怎么能去合作、探究?照这样下去,拿什么来高考?因此,在实施课改的今天,不少政治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观念根本没有得到改变。师生紧紧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其收效往往是事倍功半。
2.教学中师生关系错位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效果取决于师生关系!然而,当前不少学校师生关系存在着尴尬的错位:学生始终把老师视作“管自己的人”,见老师能躲则躲,而教师也始终放不下师长的架子,唯我独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话不敢说,想参与不能参与,想亲近得不到亲近,师生关系很不和谐,师生之间无法互动,课堂教学一潭死水,严重抑制了学生智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否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新课标要求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講政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是,很多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特别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性培养。课堂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解决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问题的对策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确定了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以生为本”的新课程观念;要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强调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体验学习兴趣,发展个性,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2.重构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政治课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使学生品行端正;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使学生睿智;以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朝气蓬勃。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时刻刻保持好自己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在传统方式的教育下,失去了主体的意识,把学习当作家长、老师交给他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运气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上我们要设法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学生变“逼我学”为“我爱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3.合理整合三维目标,增强课堂实效性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合理整合三维目标,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要用好教材,具体是强调主干知识的逻辑性、理论性,强调能力主导,把课本知识、教师知识、创新知识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让原有知识更加完善或创造出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强调过程,注重体念性目标的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做到教学中掌握方法,过程中感悟知识、培养情感、升华价值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归根到底,科学整合三维目标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与学;问题;对策
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3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试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当前政治课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从当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看,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其中真正扮演“引路人”的角色。然而在贯彻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却认为:这种做法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现在的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叫他自主学习他能做得到吗?基础差,他怎么能去合作、探究?照这样下去,拿什么来高考?因此,在实施课改的今天,不少政治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观念根本没有得到改变。师生紧紧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其收效往往是事倍功半。
2.教学中师生关系错位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效果取决于师生关系!然而,当前不少学校师生关系存在着尴尬的错位:学生始终把老师视作“管自己的人”,见老师能躲则躲,而教师也始终放不下师长的架子,唯我独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话不敢说,想参与不能参与,想亲近得不到亲近,师生关系很不和谐,师生之间无法互动,课堂教学一潭死水,严重抑制了学生智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否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新课标要求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講政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是,很多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特别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性培养。课堂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解决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问题的对策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确定了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以生为本”的新课程观念;要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强调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体验学习兴趣,发展个性,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2.重构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政治课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使学生品行端正;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使学生睿智;以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朝气蓬勃。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时刻刻保持好自己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在传统方式的教育下,失去了主体的意识,把学习当作家长、老师交给他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运气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上我们要设法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学生变“逼我学”为“我爱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3.合理整合三维目标,增强课堂实效性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合理整合三维目标,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要用好教材,具体是强调主干知识的逻辑性、理论性,强调能力主导,把课本知识、教师知识、创新知识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让原有知识更加完善或创造出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强调过程,注重体念性目标的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做到教学中掌握方法,过程中感悟知识、培养情感、升华价值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归根到底,科学整合三维目标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