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美育

来源 :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高中已普遍开设艺术欣赏课,音乐欣赏是其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欣赏既是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有效途径。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乐夫指出:音乐教师们必须十分明白,他的学生中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很少的,所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学生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中享受到乐趣。因此.我认为音乐教学不应仅着眼于音乐本身,而应注重美育的实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最终实现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从而使其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一、音乐美育的本质及任务
  音乐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旨在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所指出的“在审美中存在着无功利而产生愉悦”。
  音乐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加强音乐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音乐审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整体的音乐审美判断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使他们能够参与创造美的活动,丰富精神活动。
  二、音乐美育的实施途径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所用的教育方式不是具有音乐性的,而是具有文学性与说教性的,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喜欢音乐,但并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状存在。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音乐美育,尝试运用一些新的方式,取得一定效果。
  首先,改变教学模式,在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一课时,我打破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下面的座位上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室,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老师站在中央,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也可以使老师看清每一个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还穿插民族舞蹈表演,增强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营造成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学生上课可能开小差的比率降到最低,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欣赏音乐时注重学生情感参与。在欣赏歌剧时,我选取比才的《卡门》序曲、《斗牛士之歌》等经典作品作为欣赏的材料,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教学进程中按音乐的构成要素:节奏、拍子、旋律、音程、和弦、调式、色彩等,引导学生侧重的感知,努力启动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实际音响结合讲解概念,训练学生感知音乐的情感状态、律动的紧张度和起伏状态的敏锐感受力为主,让感知过程与行为过程、思维过程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审美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辨别音乐质量的意识,规范使用客观术语描述音乐,减少主观的词语,如“抒情的、忧伤的、活泼的”等。因为这种主观词语的运用,对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阻碍作用。譬如:在学生欣赏《斗牛士之枳》这首曲子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这段音乐,高昂、明快的节奏一下子将学生溶入热烈的气氛中,我再引导学生做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们便兴致勃勃的做出各种斗牛士的的姿势,接着我使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场面热烈的斗牛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没有用任何主导性的语言去暗示学生.而是任其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使学生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愉悦的感受音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欣赏辨别能力,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再次,在音乐欣赏中,努力加强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和情操的提高和培养。在欣赏印象主义音乐时,我有意识地结合音乐作品,讲授一些印象主义流派的产生、主要艺术形式和代表人物德彪西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个整体的印象,这样欣赏时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真正收到美育的效果,实现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的目标。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对学生进行音乐批评的训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学生要进行批评探索,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去审视作品对听众的启迪和个人意义,要批评就必须具备充分的理由和有力的证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提高与进步。同时,教师要知道并应该让学生也知道,同一首乐曲,可能会有不同的、都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作出自由的反应,但要坚持他们对自己的结论,反应结合具体作品或有关事实做出说明,正如吉希甘所说:“只有在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更深的认识之后,他们才能懂得艺术的价值。”
  总之, 音乐美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能够促进审美主体自身和谐的发展。音乐美育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教育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音乐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还可以促进其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能力,不断提高,在美的感悟中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2011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1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也以“幸福”为主题。在由孩子、家长、学校、社会构成的全景视野中,讨论“如何让中国孩子拥有幸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幸福的主题意义深远。为了孩子们幸福的未来,无数仁人志士付出了生命。今天的幸福来之不
一、90后学生  1.信息  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是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而网络的各种信息充斥着90后的生活。2011年4月27至28日举行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表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4.4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在网络群体中,35岁以下的青年及少年基本保持在80%以上,甚至达到91%,尤其以18—24岁群体所占比例最高,基
校长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现代社会分工的职业文化。他是校长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实践中的系统反映,其核心内涵是教育观。[1]所谓校长文化,是指在校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迫求和职业行为为特征,是校长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人格魅力和行为准则等职业特质的总和。[2]笔者认为, 校长文化是指校长在个人文化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校
我们知道素养教育现在全国各地已大力发展,将通过多媒体、广告、新闻报刊等各大通讯相继出现。此时,我们想要提高艺术水平必须跨越新时代,挑战新的机遇,过程中被人们所重视,带动人们对此行业的信心和力量。  一、对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  1.艺术歌曲的领域及地位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把一些艺术歌曲及一般的歌曲相联系,把一般歌曲错误的理解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宝物之一。因为它具
一.咬字和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声音的影响  歌唱是一种经过加工了的语言艺术,歌唱是语言的扩大与延长,是把歌声和语言结合起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说:“歌唱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由于语言的差异。歌唱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它们各国之间的差异就很大,至于汉语其区别就更大了。所以,歌唱者在演唱中文歌曲时,有必要认真了解汉语的语音特点,汉语的声调特点,并在歌唱中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