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现在买药挺方便,但打开包装一看,或大或小的说明书上,无一不有“不良反应”这一项,不禁让人望而生畏,甚至不敢买了。那么,为什么要费那些笔墨向患者解释不良反应呢?
A:这是在预先告诉医生与用药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必紧张、害怕。同时,说明书也告诉你要注意的问题,及遇到严重问题时处理的方法,这是一种科学、诚实的态度,也是国家药监部门严格要求的内容。
Q:说明书上“不良反应”的说明文字,有些只是简单写了几条,有的却写了大半张纸。是否不良反应写得越多的药越危险呢?
A:一般说来正相反。不良反应记载详细的,不但说明工作细致,而且说明使用此药积累的经验也多,所以不要害怕。对比之下,街道上摆摊卖各种“神药”的,很少有说明书,从来不会说他的“神药”有什么不良反应,那可要小心了。
Q:到底什么是不良反应呢?
A:不良反应是一个大概念,比较笼统,它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但平时常将副作用与不良反应通用。
Q:那什么是副作用呢?
A:副作用是指在安全剂量范围内,给药途径正确,用药者出现了与治疗效果无关的不适甚至有害的反应。概括地说,第一是药物本身的作用。一种药物常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很少只作用于人体一个部位。例如红霉素类药物治疗呼吸道细菌乃至支原体感染效果很好,但它同时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所以有人用红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出现胃痛、腹泻,此时的胃痛和腹泻就是副作用了。但是如果用红霉素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道蠕动得到改善,而继发了菌群失调,后者就属于副作用了。可见副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次,副作用与人的体质有关,例如同样是用红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有人就平安无事,有人就会出现副作用。
Q:什么是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呢?
A: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超过安全限度引起的反应,如头孢霉素类引起的尿血。继发反应则是指药物不过量,当时也没有出現不适,用了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副作用。临床上明显的例子如,使用皮质类激素后发生的副作用,如肥胖、骨质疏松、高血压等。
Q:过敏反应是怎么回事?
A:过敏反应是大家熟悉的一种不良反应,但很多人对过敏反应存在一些误解。首先,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例如做过青霉素皮试的针头,就可以出现致死的过敏反应;其次,过敏反应几乎难以预测;第三,过敏反应的表现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几乎牵扯各个系统,且轻重程度差别很大。
Q:不少人以为不良反应是指西药而言,中药就不会有不良反应。是这样吗?
A: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同样有各种不良反应。近年来由于中药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良反应的问题引起了重视。与西药不同,中药处方都是复方,即由多种药物组合,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加。要辨别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是哪种药引起的,难度比较大。
Q:减少药物剂量能否减少不良反应?
A:前面已经介绍过,只有毒性反应一类是与剂量有关的,故减少药物剂量可减少或防止毒性反应,而对其他不良反应是无效的。况且一味减少剂量,势必影响疗效,有悖治疗效果。
Q:现在同时服用几种药物者十分常见,尤其多见于老年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种类多少有关吗?
A:显然有关,因为还多包括了几种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妨请看一组数字:同时用1种~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种~10种时为10%;11种~15种时为28%;16种~20种时为54%。可见,想减少不良反应,用药也要讲究“精、准”的原则。
Q:药物不良反应能否预知?
A:能预知,也不能预知!不妨再重复一下:毒性反应、继发反应有可能预知,因而可能预防;而过敏反应、副作用则比较难。
Q:了解不良反应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A:对自己来说,可以尽量“趋利避害”,安全放心;出现问题,及早妥善处理,不至于惊慌失措,一无所知。
发现与报告不良反应,对社会来说,乃是一种责任与贡献。因为对一种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是许多“个案”积累分析的结果,正所谓集腋成裘。根据大量的材料,国家药监部门会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提醒患者与医生安全用药。
从长远角度来讲,对不良反应的全面认识,为药物学的发展、有效药物的推荐、有害药物的废弃,都提供了宝贵依据。今天我们对阿司匹林认识的扩展,就是一个例子,从认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血液不凝固开始,开发用于各种内置导管的抗凝治疗,挽救了无数生命。
Q:如果疑为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A:可以先向开处方、做治疗的医生反映,请他们首先处置,也可向各地、市的药监部门反映。有的大药厂有专线电话,也会接受投诉的。
Q:有哪些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具体方法?
A:首先,自购药、自治病、自用“偏方”或“秘方”要特别小心,也许省钱省事,但其中隐患甚多,实不可取。
必须认真、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特别注意自己的病是否在其适应证内,也请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项,其中有没有自己现在正在应用的药物。
某些药物的新用途可能不在说明书内,请咨询开处方的医生核实。
拿到药物时,不要忘记“四对”:是否系国(中)药准字号?是否有批准文号?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有破损或启开过?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四对”必须在发药柜台前进行,离开柜台后的发现,不会被接受。
尽量避免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如果自己已经在服用某几种药物,新开处方时请主动告诉医生。
有过敏体质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有药物过敏史者,请主动告诉医生,这一点很重要!
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药物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点滴!”可惜这句至理名言,有些患者不同意。更可惜的是,一些医生也“忘记”了。
不要忽视药物不良反应。同样,不要因有不良反应拒绝正确的治疗用药。
A:这是在预先告诉医生与用药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必紧张、害怕。同时,说明书也告诉你要注意的问题,及遇到严重问题时处理的方法,这是一种科学、诚实的态度,也是国家药监部门严格要求的内容。
Q:说明书上“不良反应”的说明文字,有些只是简单写了几条,有的却写了大半张纸。是否不良反应写得越多的药越危险呢?
A:一般说来正相反。不良反应记载详细的,不但说明工作细致,而且说明使用此药积累的经验也多,所以不要害怕。对比之下,街道上摆摊卖各种“神药”的,很少有说明书,从来不会说他的“神药”有什么不良反应,那可要小心了。
Q:到底什么是不良反应呢?
A:不良反应是一个大概念,比较笼统,它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但平时常将副作用与不良反应通用。
Q:那什么是副作用呢?
A:副作用是指在安全剂量范围内,给药途径正确,用药者出现了与治疗效果无关的不适甚至有害的反应。概括地说,第一是药物本身的作用。一种药物常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很少只作用于人体一个部位。例如红霉素类药物治疗呼吸道细菌乃至支原体感染效果很好,但它同时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所以有人用红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出现胃痛、腹泻,此时的胃痛和腹泻就是副作用了。但是如果用红霉素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道蠕动得到改善,而继发了菌群失调,后者就属于副作用了。可见副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次,副作用与人的体质有关,例如同样是用红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有人就平安无事,有人就会出现副作用。
Q:什么是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呢?
A: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超过安全限度引起的反应,如头孢霉素类引起的尿血。继发反应则是指药物不过量,当时也没有出現不适,用了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副作用。临床上明显的例子如,使用皮质类激素后发生的副作用,如肥胖、骨质疏松、高血压等。
Q:过敏反应是怎么回事?
A:过敏反应是大家熟悉的一种不良反应,但很多人对过敏反应存在一些误解。首先,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例如做过青霉素皮试的针头,就可以出现致死的过敏反应;其次,过敏反应几乎难以预测;第三,过敏反应的表现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几乎牵扯各个系统,且轻重程度差别很大。
Q:不少人以为不良反应是指西药而言,中药就不会有不良反应。是这样吗?
A: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同样有各种不良反应。近年来由于中药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良反应的问题引起了重视。与西药不同,中药处方都是复方,即由多种药物组合,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加。要辨别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是哪种药引起的,难度比较大。
Q:减少药物剂量能否减少不良反应?
A:前面已经介绍过,只有毒性反应一类是与剂量有关的,故减少药物剂量可减少或防止毒性反应,而对其他不良反应是无效的。况且一味减少剂量,势必影响疗效,有悖治疗效果。
Q:现在同时服用几种药物者十分常见,尤其多见于老年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种类多少有关吗?
A:显然有关,因为还多包括了几种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妨请看一组数字:同时用1种~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种~10种时为10%;11种~15种时为28%;16种~20种时为54%。可见,想减少不良反应,用药也要讲究“精、准”的原则。
Q:药物不良反应能否预知?
A:能预知,也不能预知!不妨再重复一下:毒性反应、继发反应有可能预知,因而可能预防;而过敏反应、副作用则比较难。
Q:了解不良反应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A:对自己来说,可以尽量“趋利避害”,安全放心;出现问题,及早妥善处理,不至于惊慌失措,一无所知。
发现与报告不良反应,对社会来说,乃是一种责任与贡献。因为对一种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是许多“个案”积累分析的结果,正所谓集腋成裘。根据大量的材料,国家药监部门会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提醒患者与医生安全用药。
从长远角度来讲,对不良反应的全面认识,为药物学的发展、有效药物的推荐、有害药物的废弃,都提供了宝贵依据。今天我们对阿司匹林认识的扩展,就是一个例子,从认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血液不凝固开始,开发用于各种内置导管的抗凝治疗,挽救了无数生命。
Q:如果疑为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A:可以先向开处方、做治疗的医生反映,请他们首先处置,也可向各地、市的药监部门反映。有的大药厂有专线电话,也会接受投诉的。
Q:有哪些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具体方法?
A:首先,自购药、自治病、自用“偏方”或“秘方”要特别小心,也许省钱省事,但其中隐患甚多,实不可取。
必须认真、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特别注意自己的病是否在其适应证内,也请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项,其中有没有自己现在正在应用的药物。
某些药物的新用途可能不在说明书内,请咨询开处方的医生核实。
拿到药物时,不要忘记“四对”:是否系国(中)药准字号?是否有批准文号?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有破损或启开过?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四对”必须在发药柜台前进行,离开柜台后的发现,不会被接受。
尽量避免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如果自己已经在服用某几种药物,新开处方时请主动告诉医生。
有过敏体质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有药物过敏史者,请主动告诉医生,这一点很重要!
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药物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点滴!”可惜这句至理名言,有些患者不同意。更可惜的是,一些医生也“忘记”了。
不要忽视药物不良反应。同样,不要因有不良反应拒绝正确的治疗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