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因此教育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基于学生为主体的互助式教学模式显示出一定的教育教学优势,因此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开展课堂互相学习的实践中,只要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课堂互助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如何增强课堂互助学习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就是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精心建立课堂互助学习小组:
建立互助学习小组是课堂互助学习的基础。没有互助小组,互助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无的放矢。建立互助学习小组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互助组合搭配不合理就会阻碍互助活动顺利开展。互助学习小组的划分标准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利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特点来设定,同时也遵循学生自愿、便于管理、竞争和互补的原则。实践也证明互助小组越小互助效果越明显,所以两人组合最为合适,这样能够好坏、优劣搭配,形成“一帮一”的互助学习模式,由于这种小组的互助指向性明确,能够充分发挥小组互助的实效性,当然也不排除三、四人组成互助组的形式。
二、设定课堂互助学习的组织原则:
如果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和原则,就会造成优等生参与学习的機会多,后进生往往无所适从,游离于集体之外,受益较少。而建立互助学习小组的目的就是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了增强互助学习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课堂互助学习效果落到实处,在实施互助活动前必须精心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确定“师徒”关系。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互助学习小组中充当“师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充当“徒弟”。规范“师徒”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业十分重要,“师傅”有义务帮助和监督“徒弟”的学业,当“徒弟”表现良好时,“师傅”要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当“徒弟”在学习上有困难时,“徒弟”责任有向“师傅”求教,并认真听从“师傅”的指导。总之这些都是课堂互助学习的组织原则。
三、加强课堂互助学习的思想教育:
由于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不同,在实施互助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例如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不愿作别人的“徒弟”,又如有些优等生怕耽误自己的学业而不愿帮助别人,部分后进生虽然有困难但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总之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互助学习小组建立困难,即使勉强建立互助小组也形同虚设,落不到实处,甚至会激发同学之间的矛盾,伤害同学的感情和自尊心。所有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互助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做更细致和更深入观察,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强调帮助他人、不耻下问是做人一种美德,最终实现课堂互助教学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四、尊重学生在课堂互助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互助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避免一言堂。具体来说,对于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绝对不讲;对于学生探究和讨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又如,课堂教学的检查、督导、讲解和评价等活动,互助学习小组能够解决的教师绝不干预。这样教师就能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互助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时候,教师则退居“二线”,更多关注互助活动的顺利进行,真心激励学生的积极表达,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细心观察学生的活动,精心指导学生的互助,以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加强课堂互助环节的设计:
为了不让课堂互助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互助学习的环节,以互助学习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活动留给学生。首先要注重多种互助学习形式的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助学习小组内部要有“师傅”检查、辅导和评价“徒弟”学业的环节,有“徒弟”请教、质疑和赞美“师傅”的环节,互助学习小组间要有讨论、竞争等环节。其次课堂上要保证学生互助学习的时间,具体到要保证“师傅”监督指导“徒弟”的时间,“徒弟”向“师傅”汇报的时间,以及进行互助学习效果评价的时间。只有在互助教学设计上,互助活动在形式上和时间上得到保障,才能将课堂互助学习效果落到实处。
六、精心设计课堂互助学习内容:
课堂互助学习效果的高低还取决于互助学习的内容。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互助学习任务时必然造成互助学习内容的过多、过少、过难或过易。当互助学习的内容过少、过简单时,学生不假思索、一看就会,就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更谈不上互助;当互助学习的内容过多、过复杂时,大多数学生都完不成或找不出解决的办法,也就谈不上互助。这些情况都会造成互助学习效率降低,不但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降低学生互助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注重互助内容和问题的选择,做到互助学习内容设置恰到好处,既要内容充实,又要难易合适,同时配合最佳的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学生的互助活动,达到最佳课堂互助学习效果。
七、充分发挥课堂激励与评价的作用
课堂互助学习活动中有多种激励和评价形式。首先是教师的激励与评价。教师要时刻把握各个互助小组的活动效果,以及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既要及时点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激励,同时要对每一小组和每一位同学进行客观的评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认识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二是同学间的激励与评价。每一个互助小组在互助活动中,作为“师傅”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徒弟”的进步,要经常表扬和激励自己的“徒弟”,而作为“徒弟”的学生要时刻感谢自己的“师傅”,感谢他们耐心的帮助和热情的表扬。学生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强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所以激励和评价在互助教学中的教育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课堂互助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的学生,有利于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有利于减小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要充分发挥课堂互助学习模式的优势,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和总结。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 )
一、精心建立课堂互助学习小组:
建立互助学习小组是课堂互助学习的基础。没有互助小组,互助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无的放矢。建立互助学习小组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互助组合搭配不合理就会阻碍互助活动顺利开展。互助学习小组的划分标准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利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特点来设定,同时也遵循学生自愿、便于管理、竞争和互补的原则。实践也证明互助小组越小互助效果越明显,所以两人组合最为合适,这样能够好坏、优劣搭配,形成“一帮一”的互助学习模式,由于这种小组的互助指向性明确,能够充分发挥小组互助的实效性,当然也不排除三、四人组成互助组的形式。
二、设定课堂互助学习的组织原则:
如果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和原则,就会造成优等生参与学习的機会多,后进生往往无所适从,游离于集体之外,受益较少。而建立互助学习小组的目的就是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了增强互助学习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课堂互助学习效果落到实处,在实施互助活动前必须精心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确定“师徒”关系。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互助学习小组中充当“师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充当“徒弟”。规范“师徒”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业十分重要,“师傅”有义务帮助和监督“徒弟”的学业,当“徒弟”表现良好时,“师傅”要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当“徒弟”在学习上有困难时,“徒弟”责任有向“师傅”求教,并认真听从“师傅”的指导。总之这些都是课堂互助学习的组织原则。
三、加强课堂互助学习的思想教育:
由于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不同,在实施互助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例如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不愿作别人的“徒弟”,又如有些优等生怕耽误自己的学业而不愿帮助别人,部分后进生虽然有困难但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总之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互助学习小组建立困难,即使勉强建立互助小组也形同虚设,落不到实处,甚至会激发同学之间的矛盾,伤害同学的感情和自尊心。所有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互助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做更细致和更深入观察,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强调帮助他人、不耻下问是做人一种美德,最终实现课堂互助教学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四、尊重学生在课堂互助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互助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避免一言堂。具体来说,对于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绝对不讲;对于学生探究和讨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又如,课堂教学的检查、督导、讲解和评价等活动,互助学习小组能够解决的教师绝不干预。这样教师就能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互助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时候,教师则退居“二线”,更多关注互助活动的顺利进行,真心激励学生的积极表达,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细心观察学生的活动,精心指导学生的互助,以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加强课堂互助环节的设计:
为了不让课堂互助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互助学习的环节,以互助学习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活动留给学生。首先要注重多种互助学习形式的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助学习小组内部要有“师傅”检查、辅导和评价“徒弟”学业的环节,有“徒弟”请教、质疑和赞美“师傅”的环节,互助学习小组间要有讨论、竞争等环节。其次课堂上要保证学生互助学习的时间,具体到要保证“师傅”监督指导“徒弟”的时间,“徒弟”向“师傅”汇报的时间,以及进行互助学习效果评价的时间。只有在互助教学设计上,互助活动在形式上和时间上得到保障,才能将课堂互助学习效果落到实处。
六、精心设计课堂互助学习内容:
课堂互助学习效果的高低还取决于互助学习的内容。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互助学习任务时必然造成互助学习内容的过多、过少、过难或过易。当互助学习的内容过少、过简单时,学生不假思索、一看就会,就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更谈不上互助;当互助学习的内容过多、过复杂时,大多数学生都完不成或找不出解决的办法,也就谈不上互助。这些情况都会造成互助学习效率降低,不但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降低学生互助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注重互助内容和问题的选择,做到互助学习内容设置恰到好处,既要内容充实,又要难易合适,同时配合最佳的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学生的互助活动,达到最佳课堂互助学习效果。
七、充分发挥课堂激励与评价的作用
课堂互助学习活动中有多种激励和评价形式。首先是教师的激励与评价。教师要时刻把握各个互助小组的活动效果,以及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既要及时点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激励,同时要对每一小组和每一位同学进行客观的评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认识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二是同学间的激励与评价。每一个互助小组在互助活动中,作为“师傅”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徒弟”的进步,要经常表扬和激励自己的“徒弟”,而作为“徒弟”的学生要时刻感谢自己的“师傅”,感谢他们耐心的帮助和热情的表扬。学生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强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所以激励和评价在互助教学中的教育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课堂互助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的学生,有利于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有利于减小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要充分发挥课堂互助学习模式的优势,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和总结。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