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的“气象”内涵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象”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传统的气象概念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从感受体验看,《人间词话》中的“气象”具有咀嚼生命的特质。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学者。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有两部影响巨大的作品。一是《〈红楼梦〉评论》,二是《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主要采取中国传统词话的形式。“境界”是《人间词话》中最重要的批评范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气象”在《人间词话》中出现的频率虽不如“境界”那么高,但也不少,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从现今的研究看,《人间词话》的“气象”研究材料仍十分零散,因此本文试图对《人间词话》的“气象”内涵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探析。
  一、“气象”溯源
  “气象”一词最早指的是天象。最早把“气象”一词引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是皎然。在皎然看来,它指的是作品某种氛围浓郁,使得作品读起来有浑然一体的体验。严羽则认为“气象”可理解为作品呈现出来的氛围感与规模感。叶燮在《原诗》中将“气象”列入判断诗歌好坏的标准之一。由此可见,“气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地位越来越高。
  二、气象——咀嚼生命的感受体验
  具有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修养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一步发展了“气象”这个文论术语。他以生命体验生命,把握作品的审美特质。运用这样的方式,“气象”一词是以咀嚼生命的感受体验为主。它分别体现在真切的情感、深刻的思考、伟大的品格与物我相融。
  (一)“气象”意味着作品中能够呈现出作者的真切情感
  当作者能够深切体验自我的生命后,作品会流露出感人的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十五则中感慨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有气象。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感受到失去故国山河的悲痛。诗句不事雕琢,但是读者依然能感受李煜深切的悲怆。与浮靡的词相比,李煜悲痛的亡国之思、真切的质朴之词显得更有气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十则中举例几组诗句有气象。比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读者可以感受到妇女等待久久不归的丈夫,担忧愁闷的心情。这些作品正因为有作者真切的生命体验、深切的情感,才具有气象。可见,将真切的情感浸泡于作品中,是气象的必备因素之一。
  (二)“气象”意味着作品能够呈现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这种思考能够突破个人生命的局限,立足在人类的整体生命之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李白的《忆秦娥》与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相比,更有气象。李白在《忆秦娥》上片写箫声幽咽凄美,等待着未归的人,当年的美好时光不复存在,下片写当年的繁华景象与现今的萧瑟之景对比,更添凄凉。昔日秦汉不在,只剩下古道与坟墓。唯独西风,千百年地吹着。李白已不局限写一个思妇等待丈夫的故事,将目光放置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当从整体人类生命去看,个人的悲喜是多么微不足道。从无限看有限,李白的思考充满了悲剧感。
  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将士生活、夏竦在《喜迁莺》写后宫生活对比,李白在《忆秦娥》的思考突破一时一地,叩问的人生哲学问题更为深刻。因此,这首词读起来凄凉中带雄浑,悲怆中带壮丽,具有气象。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十五则中感慨李煜的词有气象。李煜笔下写的悲哀不局限于他自身亡国的悲哀,而是千百年来世界上所有人的悲哀。与宋徽宗在《燕山亭》感叹自己的亡国悲痛不同的是,李煜执着的叩问、挣扎的悲伤具有哲学的意义。因此,深刻的思考能够开拓词的深度,使得词具有气象。
  (三)“气象”意味着作品中呈现出作者伟大的品格
  这种伟大的品格也往往体现为天下生命的关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三则中提到辛弃疾笔下的词有气象,有性情,即是辛弃疾伟大的品格。辛弃疾在作品中怀着一颗滚烫的心,有天下,有百姓,有家国。比如,辛弃疾在《菩萨蛮》中抒发对受苦逃难的老百姓的关怀之情。苏东坡作品的气象也来自他的品格。他为人率真旷达,关心民生疾苦。在《浣溪沙》中,读者可以看到苏东坡关心农民的场景。因此,苏东坡与辛弃疾的作品多有雄壮之气势,具有气象。
  (四)“气象”意味着作品中呈现物我相融的浑然之境
  这种物我相融体现于作者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十则称几组诗句的气象相似。比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风雨、鸡鸣属于大自然的现象,此刻它们都被融入作者等待久久不归丈夫的担忧中。比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料峭的初春,杜鹃鸟的啼叫都浸润着作者秦观的悲情。无情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眼里,都化作有情之物。词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得诗句的场景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三、气象——大境界的壮美
  “气象”一词具有咀嚼生命的感受体验,更具有独特的审美性质。而气象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个批评术语,与贯穿此书的境界论关系尤为密切。为何说境界论贯穿全书呢?境界论贯穿全书,气象则像是境界论下的一个批评术语。若是要分析气象的审美特质,首先要先厘清气象与境界的关系。
  “气象”与“境界”一词在这本批评文集中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境界一词在这本批评文集里以感受特质为基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则中将境界与真景物和真感情相联系。他所说的境界是作品能够呈现出作者真实的感情和如在目前的景色。真切的情感是境界的第一要素。这与气象中第一要素真实情感是一样的。
  其次,境界第二要素便是诗句应具有直接兴发的特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与四十一则谈及什么诗词为“隔”、什么诗词为“不隔”。他举具体的诗歌例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更是让读者的眼前出现大草原。它能够真切地描写景色,抒发感情,王国维视为“不隔”,方为有境界。而有些词句不直接抒情与写景,而是使用典故曲折表达,王国维则视为“隔”,比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当读到这样的诗词句时,读者需要知识的储备,而不能单凭感性直观。王国维在第九則中也提到“境界”类似于严羽提及的“兴趣”,都是一种直接感发、伫兴而就、妙不可言的美。重视感受的审美机制与“气象”重视咀嚼生命的感受体验也是一样的。   再是,境界第三要素是诗词传递出动人的生命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七则中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写得很好。读者欣赏这些诗句时,能够感受自然勃发的生命力。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十二则中感慨欧阳修虽然常作艳词,但是在词中表现自己高尚的生命品格。例如,《采桑子》中,欧阳修感慨:“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殘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面对残春景色,欧阳修并不感到伤感,反而乐观地感慨纵使时值残春,西湖景色仍旧有另一番魅力。由此,读者感受到欧阳修昂扬的生命力。词的境界在于词表达的精神,而不是词表面描写的景色。有境界的诗词传递动人的生命力,不仅传递生机昂然的自然生命力,也传递作者昂扬的生命力。这与气象中第三个因素伟大的人格和第四个因素感知万物生命力的特质有相似之处。
  但是气象并不等同于境界。有无气象要根据境界的质与量决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为何认为李白的《忆秦娥》比范仲淹的《渔家傲》与夏竦的《喜迁莺》更有气象?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书写了一幅孤寂的边塞行军图,抒发了战士思念远方亲人的感情。夏竦在《喜迁莺》中描绘了歌舞升平的宫廷图。雍容之中带着清婉的寂寞之情。这两首词情境交融,有境界,但都不能算是有气象。它们在境界上的质和量上明显逊色于李白的《忆秦娥》。这首诗中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它的境界在质上显得更为深远,在量上显得更为宏伟。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十五则中为何称李煜后期词作与温庭筠的花间词相比,具有气象?因为,李煜将个人的悲哀拓深为所有人的悲哀,开拓了境界质上的深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八则中写道境界不分大小。但是气象不一样。具有气象的词是境界为“大”的词,给人崇高之感的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军马正在嘶鸣,寒风吹得大旗猎猎作响。从这幅落日边塞图中,读者领略到雄浑悲壮的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句诗描写的是柔和的春意图。两幅图相对比,大漠军马图场面较为宏伟,在境界的量上胜于春雨燕子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宝帘闲挂小银钩”两句都是在表达作者的愁绪。两句相比,宝帘、小银钩都是精巧的物品,境界显得“小”,而描写楼台与渡头时,比较开阔,境界显得“大”。因此,称得上有气象的词通常是境界“大”的词,尤其是呈现出千古壮观的词,让人感受到崇高的壮美,灵魂为之震颤。这就是有气象之词给人的审美特质。
  四、结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丰富了中国传统批评术语“气象”一词。它既具有咀嚼生命的感受体验,也具有大境界崇高的壮美。王国维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也利用西方美学理论对其进行发展。人们在对王国维的学术著作进行研究时,也应该学习他继承与发展的精神。
  (暨南大学)
其他文献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但关于言意关系的论争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明确的论断,以《周易》和庄子为重要代表。从先秦到魏晋,言意关系从最初的言不尽意论发展到立象尽意论再到得意忘言论,古代哲学家对言意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的转换。通过对言意关系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言与意的关系,深刻理解得意忘言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言不尽意”为出发点,论述了言意关系在中国
期刊
本文试从儿童画与装饰画的基本形成过程与它们形成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从创作意图与艺术表现上的区别与联系出发来讨论儿童画与装饰画,进而结合当今装饰画界的时代特色,谈论儿童画对装饰画的启发。  一、装饰画与儿童画的区别与联系  (一)创作意图上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工艺美术家陈之佛认为,“装饰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换个方式讲,装饰画也是艺术家自身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装饰性绘画作品,尽管在材料、载体
期刊
我骨子里还是带了一些浪漫主义的,所以在2003年的那个春天,在寒假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做出了去踏青的决定。我坚信春天只有在田野里才能奔跑起来,那里有春天最奔放的足迹。  我出生在农村,可是从小就跟着当兵的父亲转遍祖国天南海北,最后还是定居在城市里。在农村生活的几年里,我的身份是特殊的。那时候大家都称呼非农户口为“吃商品粮”的,貌似吃商品粮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虽然不明其中道理,但是每每被大家谈论起
期刊
现在,穿皮鞋、戴手表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每个人的鞋柜里也许都会拥有几双不同款式的皮鞋,戴手表同样不足为奇了,手表也不单是显示时间的工具了。目前凸显的是它装饰的功能,手表的动力也早已升级为电池和自动上弦了。  而要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40多年前,皮鞋和手表那可是稀罕物,也可以说是奢侈品。特别是在农村,能穿皮鞋、戴手表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我记得当时我的一个远房亲戚,从部队复员回来,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走起路
期刊
《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该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她的弟弟身患绝症,宗璞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看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此联想到十几年前的紫藤萝花,看到花儿由衰到盛,被它蓬勃的生机所感染,触景生情,转悲为喜,并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全文短小精致,是新时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扬州大学文学院徐家昌教授评价:“文章的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
期刊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包含了浓郁的家族亲情。我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孝道,《诗经》中的父母亲情诗运用赋比兴手法,从父母和儿女两个视角赞颂了父母亲情的伟大,对儒家的伦理教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的文化元典、儒家的“六经”之一,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特别是在伦理教化方面。孔子对其十分推崇,他在《论语·为政第二》里面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期刊
1  周骅一直在寻找女儿周泱。刚才电话里小龙告诉他,七年前女儿失踪案有了进展。  对周骅,小龙总是表示理解和宽容。这些年周骅来长街派出所,小龙总是端茶倒水,递香烟,很真诚,他觉得愧疚,既没帮他找到女儿,还欠他救命之恩。  那一年他吸粉过量,被周骅背着送进二院的急诊室,医生用L形的金属喉镜撬开嘴巴,找到食道,查看有没有呕吐反射症状,护士报告血氧浓度直线下降,呼吸心跳骤停。周骅猛地推开身边的医生护士,
期刊
古往今来,对“传奇”即未知的探索,一直为我国民族文学界所孜孜以求。关注妙方、异术、爱恨,希图尽探奇微;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布,到如今不许成精的调侃,从脍炙人口的“南柯一梦”到人见人爱的祥瑞“月老”……它们无不彰显人们对“奇诡”情境或是意境的诗意洞悉。  除却深沉的猎奇取向,渲染“以武犯禁”的侠道成为中华民族传奇文化的鲜明亮色:纵然韩非子将“侠”定义在“仗个人之勇武违背律令”的含义中,但是真切的文学
期刊
《卜算子》词牌名兴起并流行于宋代,跌宕起伏的曲牌特点使其多描述人生际遇的坎坷,诉不平之志。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陆游作为宋词发展史中两位重要的人物,在此词牌上的成就极高。从创作意境上看,苏轼侧重“清”“幽”“淡”意境的构造,陆游侧重创建“傲”“险”“浓”意境,两首词都体现出“寂寞”“无奈”的意境。  一、幽孤凄清的苏轼词和孤傲壮雄的陆游词  (一)苏轼词的“幽”与陆游词的“险”  1.苏轼:意境之“幽
期刊
《撒哈拉的故事》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成名作、代表作,在潇洒自如、幽默深情的叙述中体现了三毛的人生智慧和现世洒脱心态,弥散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和独特的文学语言艺术魅力。作品语言以通俗易懂、自然清新的白话文为主,外加典故和诗句,以明快的节奏、幽默的风格,构成了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一、节奏明快、自然清新的语言  在语音上,多用民间通俗的叠音词。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叠。使用叠音词可以加深读者对描述事物的印象,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