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姬乃甫,男,汉族,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书法家,新华社高级编辑,陕西省米脂县姬家石沟村人。1964年本科毕业后到新华社国内部工作,曾任国内部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副社长。1995年出任《新华每日电讯》报党组书记、总编辑,现兼任首都新闻工作者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谓之马大哈。
这样的人可交,但有一条,那就是你别惹他,否则他和你没完。
在我认识的马大哈当中,男的当数老张了。老张原来是个火车司机,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在朝鲜开一列稀里哗啦的蒸汽机车,敌机经常绕着圈炸他,但一次也没得逞,因此志愿军送他外号叫张大车。
用人高马大、五大三粗、红脸大汉来形容老张,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的右眼有点向上吊着,但看起来并不难看。他经常是一脸的似笑非笑,但看上去绝无阴险奸诈之感。他的整个一副尊容,你一看就想乐。我常想,如果让老张去说相声,当个捧哏,准能叫绝。
老张家在哈尔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他是铁路局的报道员。有一次他来京写稿,住在北蜂窝的铁道部招待所(这地方现在已叫铁道大厦了)。那天早上我去看他,他刚刚起床,趿拉着一双拖鞋,正准备进卫生间洗脸。他脚上穿两只显然不是一双的袜子,一只是白的,不过已经灰不拉叽了,另一只则是灰的,看上去已经发黑了。对于他来讲,这并不奇怪。
我坐在房间里抽烟等他,只听见他在卫生间一边刷牙,一边嘟囔:
“哦,不对,这什么玩意儿,怎么这味儿。”
“你在说什么呢?”我问他。
“没事儿。”他回答我。
我站起来去看是怎么回事,只见他脸对着镜子,一边在不停地刷牙,一边给我说这牙膏味儿不对。我问他是什么牌子的牙膏,他说他没看。我拿起一看,这哪是牙膏,分明是一管避孕膏。
“你这个马大哈,”我说,“也不能马到这个程度,这是避孕膏。”
他拿过去一看,立刻把牙刷扔掉,忙不迭地大漱其口。
“这下把人丢大了,”他说,“走的时候忘了带洗漱用具。昨天上街去买,售货员说买牙膏要牙膏皮,怎么说也不卖给我,我哪有那玩意儿。”
那个年代,物资极端匮乏,旅馆招待所房间里不提供洗漱用品。商店许多东西要以旧换新才能卖给你,所以买牙膏要牙膏皮,因为牙膏皮可以溶化后再用。
“我一连走了四五家商店,买牙膏都要牙膏皮。”他说,“在最后一家商店,我看见柜台里摆的那玩意儿像是牙膏,我就指着那玩意儿问售货员要皮不要,售货员说不要,我就买了一管回来。”
“那你就不看一看?”我说。
“牙膏有什么看头,”他说,“拜托你了,这破事儿别给我传出去,太丢人。”
他的这种故事很多。有一次大年初一,家里吃团圆饺子。他自告奋勇对老伴说他去买肉馅,拿了个小盆就走了。他出门没走几步,碰见个熟人,拉他去打牌,说是三缺一,他就跟人家走了,把买馅的事全忘了。这种事他在家里经常干,但老伴从不和他计较,知道他就是那号人。理解万岁。
我认识的女马大哈当中,有一位正好姓马,人称马虎。有一次她乘火车去出差,车刚刚开动,她突然大喊了一声“哎哟”,把同行的人吓了一跳。人家问她怎么了,她说家里煮着一只鸡,忘了关火。
她家里三口人,儿子上学走了,爱人上班去了,那只鸡是煮给他们晚上吃的。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发明手提电话,火车又不能倒回去,只好听天由命了。不过还好,后来听说只是把锅烧干了,那只鸡自然也不能吃了,没有酿成火灾。
1971年,我和老马同在干校劳动。管我们的军代表姓刘,让我们把《毛主席语录》随身带,随时随地学起来。在田埂地头,一休息就念语录。老马拿着“红宝书”,学到哪,丢到哪。老刘对此不理解,就批她对毛主席著作“没感情”。
老刘不理解马大哈是一种疏忽,是人的一种性格。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文革前给一位部长当秘书,平时勤快心细,竟也马过一回。有一天部长要去作报告,他给部长提着包。大礼堂坐满了人,等着部长就座讲话。部长临出台的时候,问他要讲稿。他打开包一看,傻眼了,忘带讲稿了,气得部长七窍冒烟。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大家等着再去取讲稿,部长只好空手上台去讲,结果是东拉西扯,胡乱讲了一通作罢。第二天部长就把我这位同学给开了,让他到基层一个单位去了。他伺候部长好几年,就马了这么一次,大好前程就给断送了。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不久前我和他说起这件事,他感慨万千。他说:“我要是不马虎那一次,我的人生轨迹肯定是另有一番光景,起码也是个处长级的官。你看现在的那些当大官的,不少都是给首长当秘书出身的。给首长当秘书是当官的一大捷径,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其实谁都有犯“马”的时候,只是有的人屡犯不止,就成了马大哈。对待这种人我们要随时提醒他们,原谅他们,理解他们。不要因一件小事就把一个人看扁了,特别是当官的看部下。有本事的人常常有不少小毛病,不能因小失大。
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谓之马大哈。
这样的人可交,但有一条,那就是你别惹他,否则他和你没完。
在我认识的马大哈当中,男的当数老张了。老张原来是个火车司机,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在朝鲜开一列稀里哗啦的蒸汽机车,敌机经常绕着圈炸他,但一次也没得逞,因此志愿军送他外号叫张大车。
用人高马大、五大三粗、红脸大汉来形容老张,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的右眼有点向上吊着,但看起来并不难看。他经常是一脸的似笑非笑,但看上去绝无阴险奸诈之感。他的整个一副尊容,你一看就想乐。我常想,如果让老张去说相声,当个捧哏,准能叫绝。
老张家在哈尔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他是铁路局的报道员。有一次他来京写稿,住在北蜂窝的铁道部招待所(这地方现在已叫铁道大厦了)。那天早上我去看他,他刚刚起床,趿拉着一双拖鞋,正准备进卫生间洗脸。他脚上穿两只显然不是一双的袜子,一只是白的,不过已经灰不拉叽了,另一只则是灰的,看上去已经发黑了。对于他来讲,这并不奇怪。
我坐在房间里抽烟等他,只听见他在卫生间一边刷牙,一边嘟囔:
“哦,不对,这什么玩意儿,怎么这味儿。”
“你在说什么呢?”我问他。
“没事儿。”他回答我。
我站起来去看是怎么回事,只见他脸对着镜子,一边在不停地刷牙,一边给我说这牙膏味儿不对。我问他是什么牌子的牙膏,他说他没看。我拿起一看,这哪是牙膏,分明是一管避孕膏。
“你这个马大哈,”我说,“也不能马到这个程度,这是避孕膏。”
他拿过去一看,立刻把牙刷扔掉,忙不迭地大漱其口。
“这下把人丢大了,”他说,“走的时候忘了带洗漱用具。昨天上街去买,售货员说买牙膏要牙膏皮,怎么说也不卖给我,我哪有那玩意儿。”
那个年代,物资极端匮乏,旅馆招待所房间里不提供洗漱用品。商店许多东西要以旧换新才能卖给你,所以买牙膏要牙膏皮,因为牙膏皮可以溶化后再用。
“我一连走了四五家商店,买牙膏都要牙膏皮。”他说,“在最后一家商店,我看见柜台里摆的那玩意儿像是牙膏,我就指着那玩意儿问售货员要皮不要,售货员说不要,我就买了一管回来。”
“那你就不看一看?”我说。
“牙膏有什么看头,”他说,“拜托你了,这破事儿别给我传出去,太丢人。”
他的这种故事很多。有一次大年初一,家里吃团圆饺子。他自告奋勇对老伴说他去买肉馅,拿了个小盆就走了。他出门没走几步,碰见个熟人,拉他去打牌,说是三缺一,他就跟人家走了,把买馅的事全忘了。这种事他在家里经常干,但老伴从不和他计较,知道他就是那号人。理解万岁。
我认识的女马大哈当中,有一位正好姓马,人称马虎。有一次她乘火车去出差,车刚刚开动,她突然大喊了一声“哎哟”,把同行的人吓了一跳。人家问她怎么了,她说家里煮着一只鸡,忘了关火。
她家里三口人,儿子上学走了,爱人上班去了,那只鸡是煮给他们晚上吃的。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发明手提电话,火车又不能倒回去,只好听天由命了。不过还好,后来听说只是把锅烧干了,那只鸡自然也不能吃了,没有酿成火灾。
1971年,我和老马同在干校劳动。管我们的军代表姓刘,让我们把《毛主席语录》随身带,随时随地学起来。在田埂地头,一休息就念语录。老马拿着“红宝书”,学到哪,丢到哪。老刘对此不理解,就批她对毛主席著作“没感情”。
老刘不理解马大哈是一种疏忽,是人的一种性格。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文革前给一位部长当秘书,平时勤快心细,竟也马过一回。有一天部长要去作报告,他给部长提着包。大礼堂坐满了人,等着部长就座讲话。部长临出台的时候,问他要讲稿。他打开包一看,傻眼了,忘带讲稿了,气得部长七窍冒烟。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大家等着再去取讲稿,部长只好空手上台去讲,结果是东拉西扯,胡乱讲了一通作罢。第二天部长就把我这位同学给开了,让他到基层一个单位去了。他伺候部长好几年,就马了这么一次,大好前程就给断送了。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不久前我和他说起这件事,他感慨万千。他说:“我要是不马虎那一次,我的人生轨迹肯定是另有一番光景,起码也是个处长级的官。你看现在的那些当大官的,不少都是给首长当秘书出身的。给首长当秘书是当官的一大捷径,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其实谁都有犯“马”的时候,只是有的人屡犯不止,就成了马大哈。对待这种人我们要随时提醒他们,原谅他们,理解他们。不要因一件小事就把一个人看扁了,特别是当官的看部下。有本事的人常常有不少小毛病,不能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