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媒体视野下的扬琴艺术发展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标签与象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民族乐器是传播与发展民族音乐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而今天,文化的传播路径和形式已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变迁不复以往,娱乐化的新媒体时代到来,如何通过新媒体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本土音乐文化、吸收世界先进音乐文化以及为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搭建更为通畅的平台,是人们的共同目标和理想追求。本文笔者就对于新媒体视野下的扬琴艺术如何发展展开探究与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扬琴艺术;扬琴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81-03
  [收稿日期]2021-02-16
  [作者简介]杨 帆(1994— ),男,太原理工大学音乐舞蹈系教师。(太原 030024)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扬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既有自己的音色特点,又是许多中国民族乐器的最佳伴奏,被称为民族器乐中的钢琴扮演者。此外扬琴在中国器乐组合中起着指挥的作用。扬琴以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器乐组合中位居正中间。手中的琴竹像指挥手中的指挥棒,音乐的开始与结束,以及段落与段落间的结合,扬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扬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亦起着音色调和剂的作用,运用轮音、双音等演奏技法,在乐队中起着润色的作用。可见扬琴作为民族乐器,包容性强、艺术性多元化、演奏方式多样化,是当代民族音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在21世纪的新媒体文化视野下更好更快地发展扬琴艺术,是我们不得不面临与思考的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传媒的主要方式为大众媒体,这个词在广义上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两大类。[2]
  而21世纪新媒体则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音乐、双微平台、移动APP等都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具有社会性和传播性特征的媒体。新内容的出现必须依靠新的传播载体。回顾过往,20世纪末扬琴艺术广泛传播的方式有报刊、图书出版、唱片产业(影音资料)、民间戏曲音乐推广、艺术院校扬琴专业的推广等,而这些传播方式大多是静态式的输出,缺乏互动性和广泛传播性,使得大多数的听众与音乐爱好者对于扬琴这件乐器还是较陌生,了解程度不高。甚至有很多人对于“扬琴”这一称呼都不了解。此外,還出现了一种学生想学习扬琴却找不到扬琴老师的现象。这反映出扬琴教学资源的匮乏,扬琴教师基数薄弱,大众媒介传播的滞后性。作为弘扬民族音乐的传播者、当代高校扬琴专业教学的工作者,笔者从新媒体的大环境发展背景下提出未来扬琴艺术发展可借鉴的三个观点。
   一、网络视听新媒体下发展扬琴线上新平台
  以上数据表明,如今线上网络用户占据了新媒体的绝大部分,线上原创视听节目的视听总量和互联网贡献率都达到了新高。所以抓住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机遇、开拓扬琴线上发展新平台是主要路径。笔者认为应该:
  (一)打通线上扬琴艺术传播渠道,提升扬琴线上视听端的人气
  21世纪中国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迈入新阶段,线上网络视听阵地人数持续上升。“双微”平台、网络自媒体、音乐APP、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兴起都为扬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契机,我们应该积极打通扬琴艺术发展与新媒体融合的多种渠道,让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扬琴的社会传播工作,多种渠道让大家认识到扬琴这件民族乐器。如北京群星扬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建的“扬琴圈”公众平台;北京德西玛扬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爱扬琴俱乐部”公众平台;中国最大的扬琴专业教育连锁机构创建的“扬琴公社”公众平台,这些平台都很好地起到了普及扬琴教育、开展扬琴文化交流的网络传播示范作用。而在自媒体平台则包括喜马拉雅平台收录的自媒体扬琴音乐人王瑟的音乐专辑,累计收听数破八万人次;微博平台陈芸芸老师开通的“陈芸芸的扬琴”微博号,粉丝数也已破万;“凯希扬琴轻音乐系列扬琴作品”各大音乐移动客户端的视听量也达到了三十四万之多,这些用户数据的变化也意味着扬琴通过移动端的自媒体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前来聆听和欣赏,为扬琴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笔者纵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原创扬琴作品专辑出现在网络听众的视线里,其中,代表性扬琴音乐专辑有黄河《古道行专辑(黄河扬琴作品精选)》;刘月宁《木兰辞变奏曲》;李玲玲《出神入化》;王文礼《春到清江》;史玥《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国乐——扬琴音乐集》;谢玉虹《玉竹虹韵——室内乐专辑》;王玉珏《思序》;黄雅诗《线上漫步》;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夜无眠》;绽放扬琴室内乐团《镜花水月》;张雪、刘艮《中国首张民乐大师纯独奏发烧天碟——扬琴》;郭敏清《Chinese Traditional Yang-Qin Music》;王珑《罗兰情》等,都出现在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喜马拉雅等当下比较火热的移动音乐APP的客户端里,借助这些移动新媒体,在网络视听的竞争中有更多的扬琴曲库供大家搜索、下载,可欣赏高品质的录音室版的扬琴艺术音乐,给用户创造最佳的视听体验,增加了扬琴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性和表现性。并且听众通过移动音乐APP客户端以扬琴音乐为基本元素,融合创新了完全不同的社交方式,音乐收听者也可以在平台上与扬琴演奏家、扬琴乐迷朋友们相互留言交流,从而增加扬琴听众的认同感和兴趣,达到扬琴在线上平台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效果。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要力求刷新扬琴在各个线上视听端的人气流量。创新传统扬琴音乐表演形式,创作新颖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高质量扬琴音乐作品,迈出弘扬与传播、继承与出新的步伐,更快更好地使扬琴与新媒体融合,真正合出成效、盘活老一辈扬琴艺术家留给我们的优势资源。   (二)构建科学的扬琴教学体系,紧扣新时代新媒体要求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许多教育机构以及高校都采取了线上教学直播课程,以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组织的形式,适应线上教学的需求。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如今线上扬琴教学与公开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有序进行中。2021年1月12日—14日,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首期“全国优秀音乐教师培养计划-扬琴专业-标准级”在央音互联5G云课堂教室如期举行,课程由中央音乐学院刘月宁教授和刘音璇副教授担任主讲;微信新媒体平台扬琴线上公开课《中国扬琴名家课堂》汇集了扬琴名家许学东、刘寒力、王文礼、钱伟宏、薛澎、白静等,对扬琴经典代表乐曲以及乐曲重点难点进行线上教学;《首届扬琴圈艺术节课程》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其中包含扬琴大师黄河、李玲玲、许学东的线上现场教学直播以及扬琴基本技巧训练相关内容;《2020扬琴名师王文礼教授公益网课随谈》也已连续在线上平台发行三十九期,这样一来线上教学通过新媒体开展的方式更加便利,受到的环境局限小、资源充足,可进行自我择取。网课受众多元,适合的群体也很多,更为重要的是让许多扬琴爱好者以及专业扬琴演奏者搭建了优越的良性沟通桥梁,缩短了专业扬琴家与业余爱好者的距离,解决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障碍。好的教学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服务,新媒体的出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现代扬琴艺术发展的速度,为扬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三)促使扬琴更好地融合于新媒体平台
  如上述笔者对民乐类卫视节目的相关统计发现,线上综艺卫视传播平台仍然处于黄金赛道,已经成为音乐产业发行、推广和形成的重要模式。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如:《国乐大典》《风华国乐》《中国乐器》《CCTV中国电视器乐大奖赛》《经典咏流传》,这些脍炙人口的卫视节目,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去关注、喜欢中国民乐,更加深了大家对于传统民族乐器的印象,了解到国乐的深厚内涵。而扬琴作为民族乐器大家庭当中的一分子,要想艺术发展现代化自然也少不了新媒体商业化的助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媒体大环境下,既要扬琴积极融合于新媒体之中,也要在商业利益化的驱动下保守传统民乐的根与基。在通过卫视节目达到普及与宣传扬琴效果时,把扬琴传统历史文化和扬琴乐器特性特点以及人文内涵融入进来,正确引导观众欣赏中国扬琴的独有魅力。艺术发展不能舍本逐末,越是强调创新,越要夯实传统根基、专业基础。叶敏认为,民乐真正实现年轻化,实现商业与艺术并重,就需要从业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对曲风、调性、音律、编曲、音乐制作进行深入研究。叶敏说:“以此为基础,创作或者改编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加上与音乐内容相匹配的表演形式,才有可能做到深入骨髓的改变、创新”。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扬琴传播的新媒体之路
  在北京奧运会开幕式、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等重大国家演出活动中,民乐节目从不缺席。受到音乐界广泛关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成功举办,这其中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弘扬对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软实力显得格外重要。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工作的实际与理想的预期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音乐人创新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推动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去。
  扬琴在所有中国民族乐器中身份特殊,是一个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普遍流传的乐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品种繁多,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3]笔者查阅资料看到,首届伊斯曼国际扬琴音乐节;“茉莉花开华盛顿”专场音乐会;卡尔顿大学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音乐移动课堂”在国外开讲;世界扬琴大会;“当东方与东方的相遇”主题扬琴音乐会;音乐孔子学院的建立;为扬琴、弦乐队和打击乐而作的《西行漫记幻想曲》等,都是在中国“一带一路”理念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大幅度地报道与宣传中国民乐的艺术价值以及特色表现,提升民乐新时代扬琴的流量,通过扬琴这件乐器也演绎着自信的中国。不管是个人还是扬琴艺术团体,我们都有责任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扬琴艺术交流活动,不断探索扬琴艺术发展向世界传播的新模式,切实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助推新世纪扬琴艺术的新发展,努力让扬琴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三、借助新媒体科技推进扬琴艺术现代化发展
  21世纪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数字与媒体技术支撑,电子化是新媒体技术下音乐创作的显著特点,其中包括扬琴音乐作品的录音、扬琴演奏视频的录制,都离不开数字化道路的应用和融合,例如《国乐大典》——全国首档采用4K超高清电视技术录制的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录制过程中同步使用了4K音频技术,现场live版录音,更能够淋漓尽致地突显各种民族乐器的声场效果,更好地传递艺术家真挚的情感。除此之外笔者发现,在星外星中国专业唱片公司发行的《国色系列·中国民族音乐》唱片中,采用DSD音频技术,注重前期采录质量和实况录音的音频质量,把模拟音乐讯号波形以脉冲方式转变为数字讯号,每一支喇叭都可以听到立体环绕的效果;天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的《聆听中国》世界限量版金麦克及国际顶尖录音设备,首次使用DXD最新处理技术,无论音质密度、层次感、声场之深阔均已臻至完美;新媒体技术的革新改变了扬琴音乐作品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改变了扬琴音乐作品的传播和欣赏方式,扬琴现代化发展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提高艺术影响力,并且服务扬琴在演出、录制、作曲、收藏、传播的各个环节中,二者有机结合,不断推陈出新。
  综上所述,新媒体视野下的扬琴艺术发展,需要我们将历史悠久的扬琴传统文化与全新的现代技术结合,让人们在“听、视、交互”的沉浸式环境中体验传统音乐。主动投身扬琴与新媒体技术相互融合的建设发展上,拓宽现代化扬琴发展的新道路。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不同的移动互联渠道,感受到扬琴艺术的魅力,打造全新的现代化、民族化的扬琴音乐名片。
  注释:
  [1]
  王 丽.从模因论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02):79—80.
  [2]李佳丽.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手机媒体的融合式发展[J].企业导报,2015(12):61,63.
  [3]田 超.浅谈蝴蝶琴[J].乐器,2012(09):42—45.
  (责任编辑:庄 唯)
其他文献
[摘 要]《史记·乐书》是古代音乐思想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历来受到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视,也呈现出丰硕的学术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进行综述,厘清学界对《史记·乐书》的关注点及研究脉络,以飨读者。  [关键词]史记·乐书;礼记·乐记;音乐思想;音乐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19-03
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家席勒的代表诗作《欢乐颂》,是德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属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即通常所称的合唱乐章,在
[摘 要]声乐技术由发声技术、表演技术、正音技术组成,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三项技术的要求和偏向不尽一致。宋代以后的声乐技术更加偏向于正音技术,正音技术从此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声乐技术理论的主要内容。歌唱发声和歌唱表演技术是声乐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正音技术则列为一门“歌唱正音”的专业课程。汉语普通话演唱的正音技术,指的是单音节汉字在歌唱状态下的发音技术。汉字的读音分为“字头”“字腹”“字
[摘 要]弹拨尔是目前流传于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弦鸣弹拨类乐器,并在我国新疆地区也有相当广泛的分布以及在新疆民族民间音乐中有着丰富的表现特征。本文以2020年笔者的田野调查中获取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从弹拨尔的乐器形制、演奏场域、曲目等方面对现代语境下新疆弹拨尔的文化变迁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疆;弹拨尔;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下,我国的文化内容愈发丰富多样,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传入国内,并与我国的当代思想文化观念进行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开发的文化时代。在音乐文化方面,我国当代年轻人对于民族性的区域音乐文化却缺少关注,区域音乐文化是我国最根本最民族的东西,只有重视区域音乐文化所包含的音乐文化内涵,将区域音乐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
[摘 要]地域音乐凸显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风土民情,是地域文化的外化显现。在城市宣传片的制作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而忽视地域音乐元素的作用。实际上,地域音乐在城市宣传片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宣传片更具辨识度,加深人们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认知,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本文以沈阳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地域音乐的运用为主要讨论案例,分析地域音乐在城市宣传片中的重要价值及应用对策。  [关键词]地域音乐;城
[摘 要]通东民歌与海门山歌共同构成了海门的民歌。由于通东地区和启海地区在方言、文化、风土民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而两者的民歌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民歌体裁中都有所体现,主要体现在节奏、旋律、调式调性,衬词衬腔、句式结构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两地之间的不同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  [关键词]民歌;号子;山歌;小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艾捷克是我国维吾尔、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拉弦乐器,它历史悠久,但其发展和普及相对滞后。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兴起,新疆各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艾捷克作为维吾尔族音乐艺术中主要的拉弦乐器之一,根据维吾尔音乐艺术的需求,在吸取了小提琴、二胡和卡曼恰等国内外先进拉弦乐器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使艾捷克藝术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叙述了小提琴艺术对改良艾捷克艺术
[摘 要]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为更好地进行国家管理,积极倡导学习汉族文化。历经几百年的交流融合,如今的满族,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思维观念,都与汉族基本相同,缺少能够代表民族身份的文化标志。在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导向下,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清河城地区的太平秧歌与东北地区常见的汉族秧歌有所不同。官方根据民间艺人所掌握的地方知识,对太平秧歌进行了满族化的重塑。当今的太平
新媒体环境之下,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最显著的方面在于人们的阅读方式上,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青年,对于阅读的方式都由传统的书籍阅读转向了网络阅读,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于学生来说,改变了其阅读的习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校生活中,数字阅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学生之中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并且逐渐成为当前学生在学校阅读的主要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对于数字阅读的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和推广,通过采用一些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改造和创新,对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