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简约式统称。其实,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的语言与文学就紧紧联系在一起。音乐与语言文字从产生那天起,就没有分开过,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语言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导入时,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可以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更易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如:在学习光未然《黄河颂》时,我首先播放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其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出当年抗日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的壮丽场景。
二、推进教学,活跃气氛
一般老师不在讲课的过程中插入音乐,其实,我认为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即兴发挥,适时唱上几句或带领学生表演一段,既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音韵美,还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对深刻理解课文起到推动作用。如我在讲课文《邓稼先》时,因为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流畅,介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但文中有一段“五四”时代的乐曲:“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这是1895年的陆军军歌。因为这首歌年代久远,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会唱,于是我在备课前就在网上学会了这首歌。分析邓稼先人物形象时,我高亢地唱起了这首当年的军歌,再在PPT上配壮丽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大爆炸成功的照片。学生们精神为之一振,继而兴奋起来,还举起双手跟着节拍为我打着节奏。
三、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在结束课文分析时,选用合适的音乐结束课,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在讲冰心的诗《纸船》时(现在的教材改为了《荷叶.母亲》,都是讲母爱的),诗中描绘了一个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女孩对母亲的思念时的痛苦和悲哀,表达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这首诗被选入初一教材中,初一学生刚离开母亲到他乡念书,所以特别能调动情感。讲完这首诗后,我播放了朱逢博演唱的歌曲《那就是我》,歌中的“噢——妈妈,如果有一只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噢——妈妈,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那就是我;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行驶来,那就是我;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这与课文中冰心写道:“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意思相近。学生听完了这首歌,有的流出了眼泪。最后学生总结:冰心奶奶的“纸船”与歌曲中的“浪花”“竹笛”“风帆”“山歌”都是托物言情,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像她思念母亲,思念家乡的一颗心。这首歌放在结尾,推动了孩子们的情感,让课文的主旨得到了深化。
四、课内课外,相互渗透
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观念。语文教学中的音乐不单单是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外提取语文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进初中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如何学好语文”。首先我用PPT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学生跟着唱起来,我问:“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我问:“这与语文有什么关系呢?”初一学生大都说不出这首歌与语文有什么关系。我问:你们会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吗?学生齐背“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
现在的孩子特别爱赶时髦,大都有MP3、智能手机等。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前几年,孩子们特别喜欢周杰伦的歌曲,如痴如醉。我就专门用了两节语文课,让他们在课堂上演唱周杰伦的歌曲,并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从中提出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是方文山写的歌词。歌词“一盏离愁”、“一壶漂泊”、“水向东流”、“琵琶弹奏”、“琴声幽幽”、“枫叶染色”、“篱笆古道”、“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天青色等烟雨”、“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歌词意象有着浓浓的中国风。有离愁别绪,有传奇故事,有历史蕴涵,让人联想起唐诗宋词中的文学意境。促使学生从歌词中品味语言美、意境美,培养从生活中处处学习语文的能力。还让学生搜集古诗词和美文歌曲,举行主题班会。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心品味作者的意蕴和情感。
五、语言音乐,艺术相通
语言和音乐从内容看,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都市美景,无论是相聚欢娱,还是离愁别绪,无论是历史风云,还是现实生活,都令人心醉神迷。语言与音乐的人文性相同。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课文内容和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美妙享受,对语言艺术更加热爱。艺术是相通的,语言本来就有一种音韵美,语言可以用音乐表现。在欣赏中,我们可以利用想象,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进入向往的意境,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语言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导入时,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可以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更易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如:在学习光未然《黄河颂》时,我首先播放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其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出当年抗日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的壮丽场景。
二、推进教学,活跃气氛
一般老师不在讲课的过程中插入音乐,其实,我认为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即兴发挥,适时唱上几句或带领学生表演一段,既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音韵美,还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对深刻理解课文起到推动作用。如我在讲课文《邓稼先》时,因为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流畅,介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但文中有一段“五四”时代的乐曲:“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这是1895年的陆军军歌。因为这首歌年代久远,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会唱,于是我在备课前就在网上学会了这首歌。分析邓稼先人物形象时,我高亢地唱起了这首当年的军歌,再在PPT上配壮丽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大爆炸成功的照片。学生们精神为之一振,继而兴奋起来,还举起双手跟着节拍为我打着节奏。
三、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在结束课文分析时,选用合适的音乐结束课,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在讲冰心的诗《纸船》时(现在的教材改为了《荷叶.母亲》,都是讲母爱的),诗中描绘了一个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女孩对母亲的思念时的痛苦和悲哀,表达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这首诗被选入初一教材中,初一学生刚离开母亲到他乡念书,所以特别能调动情感。讲完这首诗后,我播放了朱逢博演唱的歌曲《那就是我》,歌中的“噢——妈妈,如果有一只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噢——妈妈,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那就是我;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行驶来,那就是我;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这与课文中冰心写道:“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意思相近。学生听完了这首歌,有的流出了眼泪。最后学生总结:冰心奶奶的“纸船”与歌曲中的“浪花”“竹笛”“风帆”“山歌”都是托物言情,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像她思念母亲,思念家乡的一颗心。这首歌放在结尾,推动了孩子们的情感,让课文的主旨得到了深化。
四、课内课外,相互渗透
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观念。语文教学中的音乐不单单是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外提取语文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进初中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如何学好语文”。首先我用PPT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学生跟着唱起来,我问:“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我问:“这与语文有什么关系呢?”初一学生大都说不出这首歌与语文有什么关系。我问:你们会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吗?学生齐背“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
现在的孩子特别爱赶时髦,大都有MP3、智能手机等。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前几年,孩子们特别喜欢周杰伦的歌曲,如痴如醉。我就专门用了两节语文课,让他们在课堂上演唱周杰伦的歌曲,并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从中提出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是方文山写的歌词。歌词“一盏离愁”、“一壶漂泊”、“水向东流”、“琵琶弹奏”、“琴声幽幽”、“枫叶染色”、“篱笆古道”、“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天青色等烟雨”、“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歌词意象有着浓浓的中国风。有离愁别绪,有传奇故事,有历史蕴涵,让人联想起唐诗宋词中的文学意境。促使学生从歌词中品味语言美、意境美,培养从生活中处处学习语文的能力。还让学生搜集古诗词和美文歌曲,举行主题班会。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心品味作者的意蕴和情感。
五、语言音乐,艺术相通
语言和音乐从内容看,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都市美景,无论是相聚欢娱,还是离愁别绪,无论是历史风云,还是现实生活,都令人心醉神迷。语言与音乐的人文性相同。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课文内容和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美妙享受,对语言艺术更加热爱。艺术是相通的,语言本来就有一种音韵美,语言可以用音乐表现。在欣赏中,我们可以利用想象,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进入向往的意境,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