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学术评价是对一理论、学说、观点、方法的学术价值或理论价值的评价和预测。学术评价的意义在于:其一,学术研究内在地包含着学术评价。只要有学术活动,就有学术评价;其二,交流是学术的基本特征,学术评价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形式。就学术意义来说,不公开发表,不接受学术评价的研究,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健康的学术评价在图书馆学界理应得到维护和提倡,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就会把图书馆学大大地向前推动一步。通过对学术评价的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基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现实问题的积极主张和思想以及能够在实践中展开积极行动的策略。
由于学术不规范现象已为本专业学术界关注,所以研究图书馆学评价的学问就成了图书馆学中的显学。清理这类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问题:⑴泛道德化。没有注意学术评价的学术性,指望道德操守就能解决这些问题。⑵情绪化。偏激的言论主张废除某些学术评价品类。如废除核心期刊、取消人文项目与评奖活动。有人因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自身出现问题,就否定学术评价存在的必要性。⑶二元思维化。一是把科研量化管理“神圣化”,即用量化考核解决所有问题;二是把量化管理“妖魔化”,认为量化考核有百弊而无一益。显然,这两种极端都有失公允。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本专业人士对学术评价的意义没有深究。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此问题。
1 技术意义
学术评价活动有制度与操作层面的意义,即工具层面的功能,强调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无疑,它具有本身的缺点:社会目的性太强,可能给评价对象造成直接压力,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评职称、评奖、评基地、评博士点等活动所产生的正负社会效应。在学术评价活动中,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利滥用并存。
学术评价的技术意义主要为:
①研究群体的鼓励。激励评价对象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和达到一定的学术目的。科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到诺贝尔奖金、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学的荣誉教授的确定,小到核心期刊表的确定都具有激励的作用。②有利于教育规划的制定。③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④有利于学术权威的形成。⑤有利于学术失范的监督。⑥有利于研究资金的筹措和分配。引导科研资源的分配。
文化是比思想和主义等更重要、更具有影响力、更持久的一种存在方式。没有标准与尺度,学术资源的分配和学术水平评价将在人情、利益和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溃败。这既是一种理论的缺陷,又是一个情感的悲哀。若没有实证技能,学术评价活动难以跳出“感觉和经验”的藩篱。技术化的学术评价有无比的优越性,一旦构成一个随时可以修改的数学模型,就能找出一个隐藏在这些数量关系之后的因果制约关系,并能精确地描述这些关系及其动态的文化过程,这就把一个简单的模型加诸一个复杂的客观过程,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活动。比如,CSSCI等检索系统为学术评价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当前,图书馆学界的学术面临着具体情况:①写论文的门槛较低。本专业论文成果底数充裕,需要选出精粹的成果。②资源紧张。本专业期刊版面非常宝贵需要精心呵护。正因如此,有关各种关于转载、摘录、引用、被引用等学术考量的研究很有必要。
但是,技术化路线还有很多路要走,需要环境和条件的支撑,也就是说它应与观念层面的学术评价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关注学术评价的本体意义。
2 本体意义
学术本质是求真,其灵魂是创新。学术以追求真理和知识创新为目的。这就构成学术评价的抽象基础、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这就构成学术评价的抽象基础、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而不是去激发学者善于做学术“处理”和学术经营和投机。学术评价是对一个评价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品格的考察,是对被评价对象做学理分析和学术价值的判断。
观念层面的学术评价不是基于利益分配的逻辑而是基于学术发展的逻辑。学术评价活动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科内在资源建设,引导学者敬畏学术、尊重学术,以创新为判断学术研究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在资源的支持来进行学术研究,即使已有健全的外在制度的支持与行政支援,学者也只能提交形式主义格调的成果;即使非常重视诸如注释、索引等操作层面的格式、步骤和规则,学者也会在研究中采取随意行为。这些意义概括如下。
在于科学标准的制定与探讨。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都应该有标准,学术评价者必须坚守这一底线。
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有序的机制。本体意义就是探寻图书馆学发展的“序”,就是解决图书馆学体系改造和建构问题,关乎逻辑起点、框架的逻辑顺序、方法论。它使学术研究能够有一个为学界所大致认同的范式或平台,从而使学术对话成为可能。接受一种科学知识的共同体是由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人组成,按照一种有机研究传统进行工作。共同体成员密切合作,按照这种共同的范式有组织地高效进行研究工作。若没有标准而对伪科学和伪学术过分的宽容,人类整个文化就被损伤,健康的学术交流发展的机制也就无法形成,就有更多的人致力于如永动机制造,推翻相对论,改写进化论,重建心理学等类似的伪学术活动,还有更多的人抱着唐吉?诃德式的学术幻想做一些徒劳的“研究”。
提高学者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关注何种问题的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哲学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是对问题意识重要性的高度概括。问题意识淡薄者常感到“不知道写什么好”,也不知道何为“真问题”何为“假问题”。
促进知识增长。评价者要注意学者是否有严格准备。学术评价活动可以促进学者一方面发展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十分关注相关理论和与之竞争理论的发展,发现新假设和新方法。学术评价可以通过对某个课题进行学术史的清理,促使学者是对已有的成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拷问、突破、发现阙如,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是波普尔式的“猜测与反驳”。
促进方法论的进步。从某一个方面来说,理论的进步就是方法论的进步。许多“民间科学家”、“业余学者”、“科学狂想者”[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往往因没有学术方法而进入不了学术共同体。理论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思维方式的进步。
提高理论阐释水平。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广泛说明能力和精确的预测能力,使本研究领域已发现的规律在理论上更大的完善。
张扬超越情怀。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要靠自己的问题意识与理论阐释水平来影响别人,要有学术良知,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言:“学者的最高境界是人格。”
3 本体意义的关注
为了实现图书馆学评价的本体意义,我们可把重点放在对图书馆学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的关注上。图书馆学的现状使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图书馆学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构架起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本体关注的维度。
3.1图书馆学存在的根基
图书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又是关于物的学问。图书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混合体而存在的。图书馆学存在的价值就是认识图书馆的本质,我们的学术评价就是做一些工作来促进图书馆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学研究不可随意、简单、信手选题,在众多的领域研究中,也不应该缺少图书馆学的立场。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标准,人们常说的三独立:独立的概念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对象。正因如此,“挑战”、“困境”、“危机”是研究者反思自身状况常使用的概念。
3.2“说”与“做”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理论实践关系的审视。理论提出后,我们应思索实验与实践如何“复制”的问题。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旨归在于改造和优化实践。图书馆学不能是只“说”不“做”。纸上谈兵的“实践”,虚构和抽象的“实践”与活生生的真实实践,新鲜和真实的理论生活是有本质区别的。通过有效的学术评价促使图书馆学引导实践的规范。
3.3不同学科的“分”与“合”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图书馆学科与其他学科关心的探讨。学术研究还是以本专业为基点。众多学科的加入使图书馆学成为一门领域。整理各学科知识是图书馆学的基本工夫。
3.4本土化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阐述。图书馆学需处理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的关系。对西方图书馆文化的“过度阐释”,未必就算完成了学术研究任务。有西方文化“套解”中国图书馆事业,不能仅仅是一种时尚,也要在中国实践中消化、甄别。文化特点、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生活习惯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图书馆学。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图书馆学评价的难点.[J]图书与情报2006.02.
2陈业奎.实践是图书馆学最大的价值取向[J]图书情报工作.2004.02.
由于学术不规范现象已为本专业学术界关注,所以研究图书馆学评价的学问就成了图书馆学中的显学。清理这类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问题:⑴泛道德化。没有注意学术评价的学术性,指望道德操守就能解决这些问题。⑵情绪化。偏激的言论主张废除某些学术评价品类。如废除核心期刊、取消人文项目与评奖活动。有人因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自身出现问题,就否定学术评价存在的必要性。⑶二元思维化。一是把科研量化管理“神圣化”,即用量化考核解决所有问题;二是把量化管理“妖魔化”,认为量化考核有百弊而无一益。显然,这两种极端都有失公允。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本专业人士对学术评价的意义没有深究。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此问题。
1 技术意义
学术评价活动有制度与操作层面的意义,即工具层面的功能,强调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无疑,它具有本身的缺点:社会目的性太强,可能给评价对象造成直接压力,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评职称、评奖、评基地、评博士点等活动所产生的正负社会效应。在学术评价活动中,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利滥用并存。
学术评价的技术意义主要为:
①研究群体的鼓励。激励评价对象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和达到一定的学术目的。科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到诺贝尔奖金、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学的荣誉教授的确定,小到核心期刊表的确定都具有激励的作用。②有利于教育规划的制定。③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④有利于学术权威的形成。⑤有利于学术失范的监督。⑥有利于研究资金的筹措和分配。引导科研资源的分配。
文化是比思想和主义等更重要、更具有影响力、更持久的一种存在方式。没有标准与尺度,学术资源的分配和学术水平评价将在人情、利益和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溃败。这既是一种理论的缺陷,又是一个情感的悲哀。若没有实证技能,学术评价活动难以跳出“感觉和经验”的藩篱。技术化的学术评价有无比的优越性,一旦构成一个随时可以修改的数学模型,就能找出一个隐藏在这些数量关系之后的因果制约关系,并能精确地描述这些关系及其动态的文化过程,这就把一个简单的模型加诸一个复杂的客观过程,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活动。比如,CSSCI等检索系统为学术评价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当前,图书馆学界的学术面临着具体情况:①写论文的门槛较低。本专业论文成果底数充裕,需要选出精粹的成果。②资源紧张。本专业期刊版面非常宝贵需要精心呵护。正因如此,有关各种关于转载、摘录、引用、被引用等学术考量的研究很有必要。
但是,技术化路线还有很多路要走,需要环境和条件的支撑,也就是说它应与观念层面的学术评价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关注学术评价的本体意义。
2 本体意义
学术本质是求真,其灵魂是创新。学术以追求真理和知识创新为目的。这就构成学术评价的抽象基础、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这就构成学术评价的抽象基础、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而不是去激发学者善于做学术“处理”和学术经营和投机。学术评价是对一个评价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品格的考察,是对被评价对象做学理分析和学术价值的判断。
观念层面的学术评价不是基于利益分配的逻辑而是基于学术发展的逻辑。学术评价活动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科内在资源建设,引导学者敬畏学术、尊重学术,以创新为判断学术研究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在资源的支持来进行学术研究,即使已有健全的外在制度的支持与行政支援,学者也只能提交形式主义格调的成果;即使非常重视诸如注释、索引等操作层面的格式、步骤和规则,学者也会在研究中采取随意行为。这些意义概括如下。
在于科学标准的制定与探讨。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都应该有标准,学术评价者必须坚守这一底线。
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有序的机制。本体意义就是探寻图书馆学发展的“序”,就是解决图书馆学体系改造和建构问题,关乎逻辑起点、框架的逻辑顺序、方法论。它使学术研究能够有一个为学界所大致认同的范式或平台,从而使学术对话成为可能。接受一种科学知识的共同体是由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人组成,按照一种有机研究传统进行工作。共同体成员密切合作,按照这种共同的范式有组织地高效进行研究工作。若没有标准而对伪科学和伪学术过分的宽容,人类整个文化就被损伤,健康的学术交流发展的机制也就无法形成,就有更多的人致力于如永动机制造,推翻相对论,改写进化论,重建心理学等类似的伪学术活动,还有更多的人抱着唐吉?诃德式的学术幻想做一些徒劳的“研究”。
提高学者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关注何种问题的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哲学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是对问题意识重要性的高度概括。问题意识淡薄者常感到“不知道写什么好”,也不知道何为“真问题”何为“假问题”。
促进知识增长。评价者要注意学者是否有严格准备。学术评价活动可以促进学者一方面发展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十分关注相关理论和与之竞争理论的发展,发现新假设和新方法。学术评价可以通过对某个课题进行学术史的清理,促使学者是对已有的成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拷问、突破、发现阙如,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是波普尔式的“猜测与反驳”。
促进方法论的进步。从某一个方面来说,理论的进步就是方法论的进步。许多“民间科学家”、“业余学者”、“科学狂想者”[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往往因没有学术方法而进入不了学术共同体。理论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思维方式的进步。
提高理论阐释水平。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广泛说明能力和精确的预测能力,使本研究领域已发现的规律在理论上更大的完善。
张扬超越情怀。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要靠自己的问题意识与理论阐释水平来影响别人,要有学术良知,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言:“学者的最高境界是人格。”
3 本体意义的关注
为了实现图书馆学评价的本体意义,我们可把重点放在对图书馆学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的关注上。图书馆学的现状使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图书馆学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构架起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本体关注的维度。
3.1图书馆学存在的根基
图书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又是关于物的学问。图书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混合体而存在的。图书馆学存在的价值就是认识图书馆的本质,我们的学术评价就是做一些工作来促进图书馆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学研究不可随意、简单、信手选题,在众多的领域研究中,也不应该缺少图书馆学的立场。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标准,人们常说的三独立:独立的概念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对象。正因如此,“挑战”、“困境”、“危机”是研究者反思自身状况常使用的概念。
3.2“说”与“做”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理论实践关系的审视。理论提出后,我们应思索实验与实践如何“复制”的问题。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旨归在于改造和优化实践。图书馆学不能是只“说”不“做”。纸上谈兵的“实践”,虚构和抽象的“实践”与活生生的真实实践,新鲜和真实的理论生活是有本质区别的。通过有效的学术评价促使图书馆学引导实践的规范。
3.3不同学科的“分”与“合”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图书馆学科与其他学科关心的探讨。学术研究还是以本专业为基点。众多学科的加入使图书馆学成为一门领域。整理各学科知识是图书馆学的基本工夫。
3.4本土化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阐述。图书馆学需处理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的关系。对西方图书馆文化的“过度阐释”,未必就算完成了学术研究任务。有西方文化“套解”中国图书馆事业,不能仅仅是一种时尚,也要在中国实践中消化、甄别。文化特点、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生活习惯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图书馆学。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图书馆学评价的难点.[J]图书与情报2006.02.
2陈业奎.实践是图书馆学最大的价值取向[J]图书情报工作.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