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立山,1985年生于山东临清市。2010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骆芃芃。出版有《中央美院—李立山书画篆刻集》、《八零点将录—李立山卷》等。
发现书画印传统的活力,是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四年间的如恍如惚的认识,到今天初步形成了我学习书画印的思路—致力于从发现自己书写的状态与性情出发理解书画印传统。我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传统鲜活地存在于我身边导师和朋友的笔下。当我知道,以我亲身的笔墨实践,从“二王”的书信到泰山脚下的石刻,我只身陷于其中以探寻书画印传统之美与真,为沟通基本点用笔墨穿越时空,更为感受到书画印传统的力量源泉所在。
就这样,于2010年9月我又回到校园读书。我的导师骆芃芃先生认真为我梳理学习思路,告诉我要多读书、多临摹、多揣摩经典,尤其是篆刻印拓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引导我追求传统中玄远博大的境界。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骆老师每次都认真评点我的习作,要求我回到传统的大道,然后再去寻找自己要研究的体系。在读骆老师的文章时,我摘录了些许话语作为励志词:“我是以人这样一个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我要先把人做好,然后才是做好艺术。名与利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来的,没有实力的名是虚名,虚名是不会长久的。”
人对往事的记忆就像锁在不同抽屉里舍不得丢的杂物,有些经过归档,有些已经无法分类,就那么一起掺杂地搁着,随着岁月的堆垒而尘封。某日不经意地打开一个抽屉,那似乎被忘掉了如隔世般的旧事便猛然回魂,又有了温度、呼吸和生命,昨天和今天又接续上了。
责任编辑:韩少玄
发现书画印传统的活力,是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四年间的如恍如惚的认识,到今天初步形成了我学习书画印的思路—致力于从发现自己书写的状态与性情出发理解书画印传统。我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传统鲜活地存在于我身边导师和朋友的笔下。当我知道,以我亲身的笔墨实践,从“二王”的书信到泰山脚下的石刻,我只身陷于其中以探寻书画印传统之美与真,为沟通基本点用笔墨穿越时空,更为感受到书画印传统的力量源泉所在。
就这样,于2010年9月我又回到校园读书。我的导师骆芃芃先生认真为我梳理学习思路,告诉我要多读书、多临摹、多揣摩经典,尤其是篆刻印拓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引导我追求传统中玄远博大的境界。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骆老师每次都认真评点我的习作,要求我回到传统的大道,然后再去寻找自己要研究的体系。在读骆老师的文章时,我摘录了些许话语作为励志词:“我是以人这样一个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我要先把人做好,然后才是做好艺术。名与利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来的,没有实力的名是虚名,虚名是不会长久的。”
人对往事的记忆就像锁在不同抽屉里舍不得丢的杂物,有些经过归档,有些已经无法分类,就那么一起掺杂地搁着,随着岁月的堆垒而尘封。某日不经意地打开一个抽屉,那似乎被忘掉了如隔世般的旧事便猛然回魂,又有了温度、呼吸和生命,昨天和今天又接续上了。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