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传播方法,《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幫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求心理的援助。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
二、受众类型分析
根据麦奎尔等人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等。《心理访谈》节目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主要诉求点。
(一)实用型受众
从参与嘉宾来看,通过访谈过程专家的问诊,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豁然开朗,听取建议改善心理状况,满足了其脱离烦恼的良好愿望。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心理访谈》节目提供的信息和面对困惑的化解途径,能帮助他们获取生活经验和总结教训。如收看《夜宿网吧的孩子》,家长观众们可以管窥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从而有所警戒或改善。
(二)求知型受众
《心理访谈》节目的受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学习者和兴趣爱好者。通过节目,他们熟悉并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在实践中,扩大的自己视野,领悟专业知识的运用。
《难了初恋情》这期节目,主人公背着丈夫去照顾病倒的初恋情人,这种行为的背后到底是爱情还是同情。经过专家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此。心理学上分析分析,事实另有隐情。婚后的生活里,主人公在丈夫身上没有找到浪漫的感觉,而恰巧主人公内心有这样的心理渴求,照顾初恋男友只是对过去恋爱浪漫感觉的美好回忆。因此,心理学上治疗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再给予突破。
(三)猎奇型受众
对不寻常之事感或他人隐私产生好奇和关注的欲望,是每个人的天性。《心理访谈》节目内容恰恰都关乎当事人的隐私,并且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引子部分1分钟左右的影像常常以事件的不寻常之处或隐私为看点和悬念,诱惑受众继续观看。
《性的漩涡》片头便讲述了一个15岁孩子老陷入了性的幻想中,上课写作业老闯入“性”方面的问题和词语。《我不是花心萝卜》片头讲述小峰一连交了9个女朋友遭到同事误会为“花心”,其本人却坦言自己是去认真对待的。
三、传播方法分析
(一)采用“1+1+1”式的访谈形式
《心理访谈》节目中涉及嘉宾即当事人、主持人、心理学专家三个参与者,当事人讲述,心理专家点评,主持人引导。由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困惑或矛盾。主持人在中间起搭桥引线的作用。当嘉宾卡住时,主持人引导。除此之外,主持人有时会根据工作经验和访谈需要追问当事人对细节回忆。通过整理,向专家请教问题所在和解决之道。
通过观看该节目,很容易发现其主持人和嘉宾的音调要比其他节目低一些,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思考、聆听的问诊状态。节目大多的时间是在进行一种交谈和疏导。主持人、嘉宾和专家三者间呈现出了一种平等的状态。
(二)故事化的表达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与寻找故事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心理访谈》关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引人人胜。《心理访谈》节目开头多运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述嘉宾的故事梗概。它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抛出疑问所在。
(三)专业知识的通俗化
观众也许未必理解专业的心理科学,但是节目中通过心理实验、游戏、测试等来解析嘉宾的心理动机和根源却容易让受众接受。这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如:在《分手了请别再找我》心理学家杨凤池请嘉宾在现场配合做了一个家庭动力学的实验。
(四)情感与理智并行
传播学家霍夫兰等人发现,在传播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必定引起态度的变化,而理智则不一定能导致态度的改变。而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
《心理访谈》节目的访谈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是目前公认的最佳的传播方式。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智的渗入,为情感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情感方面,主持人和专家认真的聆听,充分的尊重嘉宾的表达权;理智方面,专家根据当事人言谈举止中透露的信息,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周密的逻辑的分析,最终来引导、劝服。两者的结合符合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
四、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根据郭庆光编著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于“传播效果”的阐述。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传播效果。宏观上,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心理访谈》的创办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该节目“不仅让当事人能够得到心理专家积极有效的指导,更让大众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电视台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②节目着眼于对心理和精神的关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查尔斯·斯图尔特.访谈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倪琼瑶.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分析[J].新闻世界,2009(05)
作者简介:娄伟,女,河南省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文传系,教师。
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幫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求心理的援助。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
二、受众类型分析
根据麦奎尔等人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等。《心理访谈》节目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主要诉求点。
(一)实用型受众
从参与嘉宾来看,通过访谈过程专家的问诊,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豁然开朗,听取建议改善心理状况,满足了其脱离烦恼的良好愿望。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心理访谈》节目提供的信息和面对困惑的化解途径,能帮助他们获取生活经验和总结教训。如收看《夜宿网吧的孩子》,家长观众们可以管窥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从而有所警戒或改善。
(二)求知型受众
《心理访谈》节目的受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学习者和兴趣爱好者。通过节目,他们熟悉并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在实践中,扩大的自己视野,领悟专业知识的运用。
《难了初恋情》这期节目,主人公背着丈夫去照顾病倒的初恋情人,这种行为的背后到底是爱情还是同情。经过专家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此。心理学上分析分析,事实另有隐情。婚后的生活里,主人公在丈夫身上没有找到浪漫的感觉,而恰巧主人公内心有这样的心理渴求,照顾初恋男友只是对过去恋爱浪漫感觉的美好回忆。因此,心理学上治疗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再给予突破。
(三)猎奇型受众
对不寻常之事感或他人隐私产生好奇和关注的欲望,是每个人的天性。《心理访谈》节目内容恰恰都关乎当事人的隐私,并且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引子部分1分钟左右的影像常常以事件的不寻常之处或隐私为看点和悬念,诱惑受众继续观看。
《性的漩涡》片头便讲述了一个15岁孩子老陷入了性的幻想中,上课写作业老闯入“性”方面的问题和词语。《我不是花心萝卜》片头讲述小峰一连交了9个女朋友遭到同事误会为“花心”,其本人却坦言自己是去认真对待的。
三、传播方法分析
(一)采用“1+1+1”式的访谈形式
《心理访谈》节目中涉及嘉宾即当事人、主持人、心理学专家三个参与者,当事人讲述,心理专家点评,主持人引导。由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困惑或矛盾。主持人在中间起搭桥引线的作用。当嘉宾卡住时,主持人引导。除此之外,主持人有时会根据工作经验和访谈需要追问当事人对细节回忆。通过整理,向专家请教问题所在和解决之道。
通过观看该节目,很容易发现其主持人和嘉宾的音调要比其他节目低一些,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思考、聆听的问诊状态。节目大多的时间是在进行一种交谈和疏导。主持人、嘉宾和专家三者间呈现出了一种平等的状态。
(二)故事化的表达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与寻找故事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心理访谈》关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引人人胜。《心理访谈》节目开头多运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述嘉宾的故事梗概。它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抛出疑问所在。
(三)专业知识的通俗化
观众也许未必理解专业的心理科学,但是节目中通过心理实验、游戏、测试等来解析嘉宾的心理动机和根源却容易让受众接受。这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如:在《分手了请别再找我》心理学家杨凤池请嘉宾在现场配合做了一个家庭动力学的实验。
(四)情感与理智并行
传播学家霍夫兰等人发现,在传播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必定引起态度的变化,而理智则不一定能导致态度的改变。而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
《心理访谈》节目的访谈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是目前公认的最佳的传播方式。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智的渗入,为情感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情感方面,主持人和专家认真的聆听,充分的尊重嘉宾的表达权;理智方面,专家根据当事人言谈举止中透露的信息,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周密的逻辑的分析,最终来引导、劝服。两者的结合符合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
四、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根据郭庆光编著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于“传播效果”的阐述。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传播效果。宏观上,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心理访谈》的创办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该节目“不仅让当事人能够得到心理专家积极有效的指导,更让大众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电视台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②节目着眼于对心理和精神的关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查尔斯·斯图尔特.访谈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倪琼瑶.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分析[J].新闻世界,2009(05)
作者简介:娄伟,女,河南省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文传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