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陆,胡德夫经常会被问起台湾少数民族的话题。每当这时,他就做好慢慢讲的准备,从郑成功说起。
这是一个脉络相承,有起有落,相互交汇的故事。
如同台湾一样,少数民族的存在也是大陆政治文化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关于少数民族的很多表达,比如民歌、服饰,都还是一种样本化、固定化的模式。与之有关的一切好像是在博物馆、教科书里。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温度,可触摸,与地球上所有被称为人类的社会动物一样,有着作为“人”的优缺点,也有着血液里的与他者的不同。
但是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大众最基本的认知,没有认知,理解与尊重就无从建立。虽然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交通硬件愈来愈有改善,一切看起来畅通无阻,但是心与心的距离并没有因此而更接近,反而因为鱼龙混杂的信息太易得,一叶障目的认知也越来越多。
有此感慨是因为最近接触到太多的信息源。他们多是一定范围内的某个民族文化爱好者、深度痴迷者,多次抵达腹地,也曾多角度接触,但是他们传递出来的关于某民族的信息依然是“人们都说”, 实际上到过当地的他们对于很多未曾抵达的人来说是有示范作用的,他们的言谈和观点会影响到其他人。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近些年能看到大众传播在这方面的努力,即便如此,作为大众传播的我们,也不能失去声音与态度。
当下,所有人都置身于世界性的关系网络之中,我们看到在大众传播的作用下,少数民族正在由单一的自我认同转向更多依賴外部的认同。甚至可以说,在普遍存在、纵横交织的文化渗透和价值冲突的场域中,大众传播参与甚至会主导少数民族形象建构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此时,我们要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对自由主义、多元主义本身进行反思,同时也要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和劳伦斯·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里曾经说过,“多元化的文化是传统的、现代性的、全球化的文化理念、思想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文化差别将持续下去,企图说什么文化优越、什么文化低劣,是没有道理的。”
费孝通也曾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我们是否要重新发掘箴言的含义,增强少数民族对自身归属感的认知和对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正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里表达的那样: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理念导引的路径”是要“刺激民族主义情感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和而不同”的格局中促进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实现。
因为工作以及个人兴趣的原因,我接触过很多来自少数民族的人,这些人中,有按照世俗观念来说很成功的人,也有普通人,他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骄傲,朴素而认真地活着。但是不管怎样,他们在很多时候仍然被贴上各种标签。
距离现在最近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人口为133972万人,其中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3379.22万人,占大陆总人口的比重为8.49%。数据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大的集体。
依照马克思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划分和民族识别认定的理论依据是“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更需要我们去触摸,去尊重。
这是一个脉络相承,有起有落,相互交汇的故事。
如同台湾一样,少数民族的存在也是大陆政治文化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关于少数民族的很多表达,比如民歌、服饰,都还是一种样本化、固定化的模式。与之有关的一切好像是在博物馆、教科书里。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温度,可触摸,与地球上所有被称为人类的社会动物一样,有着作为“人”的优缺点,也有着血液里的与他者的不同。
但是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大众最基本的认知,没有认知,理解与尊重就无从建立。虽然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交通硬件愈来愈有改善,一切看起来畅通无阻,但是心与心的距离并没有因此而更接近,反而因为鱼龙混杂的信息太易得,一叶障目的认知也越来越多。
有此感慨是因为最近接触到太多的信息源。他们多是一定范围内的某个民族文化爱好者、深度痴迷者,多次抵达腹地,也曾多角度接触,但是他们传递出来的关于某民族的信息依然是“人们都说”, 实际上到过当地的他们对于很多未曾抵达的人来说是有示范作用的,他们的言谈和观点会影响到其他人。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近些年能看到大众传播在这方面的努力,即便如此,作为大众传播的我们,也不能失去声音与态度。
当下,所有人都置身于世界性的关系网络之中,我们看到在大众传播的作用下,少数民族正在由单一的自我认同转向更多依賴外部的认同。甚至可以说,在普遍存在、纵横交织的文化渗透和价值冲突的场域中,大众传播参与甚至会主导少数民族形象建构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此时,我们要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对自由主义、多元主义本身进行反思,同时也要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和劳伦斯·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里曾经说过,“多元化的文化是传统的、现代性的、全球化的文化理念、思想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文化差别将持续下去,企图说什么文化优越、什么文化低劣,是没有道理的。”
费孝通也曾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我们是否要重新发掘箴言的含义,增强少数民族对自身归属感的认知和对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正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里表达的那样: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理念导引的路径”是要“刺激民族主义情感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和而不同”的格局中促进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实现。
因为工作以及个人兴趣的原因,我接触过很多来自少数民族的人,这些人中,有按照世俗观念来说很成功的人,也有普通人,他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骄傲,朴素而认真地活着。但是不管怎样,他们在很多时候仍然被贴上各种标签。
距离现在最近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人口为133972万人,其中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3379.22万人,占大陆总人口的比重为8.49%。数据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大的集体。
依照马克思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划分和民族识别认定的理论依据是“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更需要我们去触摸,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