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叶圣陶语),是学习和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在于让学生死记多少语法文体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如何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起美好的情操。可目前的语文教学却是与之相悖的。笔者在这十几年来的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深深的感受到目前的语文教学已步入误区,走入歧途,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涵盖面极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情物理,无所不包。照理,求知欲极其旺盛的青少年对语文应该感兴趣才是,可现实却是,如今的语文已经成为学生们最讨厌的功课。究其原因,如今的语文教学已变成上课“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而这些分析与练习,无非是没问题找问题,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故意复杂化;无非是把原本好端端的一篇文章人为的切成小块,断章取义,蛮好的一篇文章非要弄得“碎尸万段”;无非是让学生死记答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分析”“习题”占去,哪里还有时间读书。“读书人不读书”“读书人变成了习题人”。青少年记忆力最强,不让他们大量的输入,却偏偏让他们凭着一点少得可怜的“储存”,鼓捣来,鼓捣去;青少年思想活跃,不让他们自由思考,却偏偏要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禁锢他们的个性,把他们统一到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中。以上是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观点,本人完全赞同,并深有体会。
   试想,语文这样的教法,学生怎能喜欢得起来!
   导致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考试。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这种状况,就得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目前的考试是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解成若干个“知识重点”,学生只要分割成片的把这些“知识重点”囫囵吞枣的记下来,等到考试时完整的表述在试卷上就行了。至于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并没有人关心,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仿佛只是为了考试。目前在提级、提职方面几乎全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老师,而级别、职别的高低又直接关系着收入的多少;社会上也是以一个老师所教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老师能力的高低。此种情况,语文老师也只好痛定思痛,面对现实。可喜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广,语文考试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但要改变眼前这种以“分析”“习题”为主的教学方式,肯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
   那么,是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分析就不用搞了呢?当然不是。分析还是要的,但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对文章断章取义的分析方法。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认真体会语境,把一篇文章的完整分析、整体美交给学生。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说的“破”万卷书,大概也只是对每一篇文章从整体上去分析、领略、体会,而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去分层分段,总结段意,概括中心思想,也不会逐句逐段的搞字词句分析,更不会每学习一篇就整出许多自测题来。但是,杜甫的那种学习方法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学习,达到了“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写作能力。而通过学习,使写作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不也同样是我们今天语文教学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吗?
   教材是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和出发点。但如果死守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淡然无味,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阅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多读书;语文老师还要随时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词语。只有这样,才会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按照叶老先生的说法,我们的语文教学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种观点用于语文教学是再也合适不过的。
   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就是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语文这东西要学以致用,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步入社会后对他们的生活能有所帮助。假使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说不出一句流利的话,连一篇通顺的文章都拿不出手,也不能准确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通过“题海大战”得来的高分又有多少实际用处呢?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能使各个小组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通过合作交流,又能达到知识互补、疑难共解、成果共享的目的。尤其是对中下等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捷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学生的学习的撑杆呢?近来,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点尝试,也有一点收获。现将我的具体做法作简单的介绍。   一、分组合理,明确分工   学期初,教师根据学生的成
期刊
我笃信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实生活启迪了我这一想法:   似火的骄阳下,一群学生在篮球场上角逐,扬起的灰尘,淌下的汗水在他们身上留下一道道污痕。在旁人看来,不是很苦很累吗?可他们却是那么兴高采烈,不到精疲力竭而不止;我也多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如注的大雨下,一群足球健儿在绿茵场上奔跑,跌倒了也毫不在乎,带着满身泥浆又追逐上去了。在旁人看来,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可他们却甘之如饴,不到终
期刊
一、 “大语文观”的学习   网络资源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面。特别是 “大语文观”的提出,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网络实践中感悟,在生活应用中提高。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我让每个学生申请一个QQ号,在QQ空间里或者微博里写个人简介。同时让学生通
期刊
一、好语文课应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课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检验、去扩展。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环境使然,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来说,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汉语,这就使孩子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一种语文基础,他们在小学中学习语文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说它难全是因为我们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写汉字,学会写作就行了,而是为了让孩子将学习过的知识完
期刊
作为一名战斗在教学一线,与新基础教育改革一起成长的教师,我深刻的感悟到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树立大语文观念的必由之路。如何有效地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在学习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时候我进行了如下尝试: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按部就班的对课文进行逐篇讲解,而是把六篇课文放在一个大局高度通篇考虑,首先要求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印象。   鲁教版七年级下
期刊
古典诗词传承了中华民族丰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品位,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涉及自先秦的《诗经》至晚清的名家名篇,绵延数千年,内容广博。古代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然而却往往被很多老师轻视。   一、初
期刊
对现代中学生的管理工作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异。由于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作用,追求个性和时尚是现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对我们有些成文的规章制度来说,又是相对立的。比如:学校规定学生不能染发不能穿些稀奇古怪的衣服,则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时尚和个性的追求。然而,在我们的制度面前又不得不让个别学生去掉这些陋习,服从于我们的制度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学生从心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语文教学中恰当而适量地运用多媒体,也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若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忽略了教材文本的不同特点,一味地使用多媒体,甚至为“媒体而媒体”,则会使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我们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它的缺点和弊端。   一、多媒体教学束缚了师生的思维   多媒体教学课件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期刊
一、立足课文,练基础   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生说话创设环境,提高机会,指导评述,以达到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朗读、复述、讨论、讲解。复述课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角度转换、人称改变、结构变化、内容扩展等方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和再创造,更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期刊
在语文教科书上不乏名篇佳作,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作者珍贵的人生经验,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这些丰富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依托教材,直观感受    现用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人生与成长、浓浓亲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文体多样,生动有趣。课文本身思想性鲜明、突出,结合点明显,可直接利用。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