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vea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导入揭题,引发矛盾冲突。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与它亲如手足,(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它,这是怎样曲折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彭德怀下令杀骡子的句子。
  交流:三个命令
  二、 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1. 这三道命令中,到底饱含着彭德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3~20自然段,思考:三次命令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圈画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结合下令的背景,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交流第一次命令,感受情况之迫
  (1) 出示命令: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草地断粮,情况紧迫)抓住“燃眉之急”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情况的紧迫。
  (2) 过渡:每走不远,就有一个战士的尸体啊!(播放红军过草地视频)看着这样的画面,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心情如何呢?
  (3) 对啊,他必须让自己的战士活着走出草地,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啊!谁能读好这第一次命令?
  (4) 小结: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从这道“命令”中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的果断和坚决。
  [评析]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抓住“燃眉之急”这一情感的爆发点,适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过草地那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更真切地感知当时情况的迫在眉睫,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感受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3. 交流第二次命令,感受决心之坚
  (1) 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学生交流因为战士的一再请求)战士们是如何请求的呢?谁来读读他们的请求?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小结过渡:是啊,彭德怀是三军的团长,他肩负的担子非常沉重,这匹坐骑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啊!面对这样一群宁可自己昏倒,也不愿杀他坐骑的战士,彭德怀是如何表现的呢?
  (3) 交流出示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彭德怀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① 抓住“深情地望着”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眷恋和不忍。(你读懂了彭德怀的眼神,大黑螺子和他亲如兄弟,杀它,不就像是要切断自己的手足吗?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② 质疑:既然充满深情,既然满怀不舍,那他为什么还下令杀它,而且话说得如此平静呢?
  ③ 抓住“只有”体会这是唯一的办法,为了战士他必须这么做,这是理智的选择。
  ④ 抓住“多一些人”体会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战士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⑤ 抓住“或许”体会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选择。
  ⑥ 小结引读:同学们,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和不舍,流露出的是对战士的爱啊,所以他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却平静地说……
  (4) 出示句子: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你从彭德怀的话语中读懂了什么?
  ① 抓住“能……也能……”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② 抓住“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体会彭德怀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③ 彭德怀仅仅是在表白自己内心的无畏吗?联系“拍”体会对战士的鼓舞。
  ④ 抓住“最后一次大功”体会彭德怀豪迈悲壮的情怀。
  ⑤ 同学们,彭德怀的那种誓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和那无所畏惧的气概已经完全饱含在了他那坚定有力的话语中,体现在他对老饲养员肩头的一拍中。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深情的朗读中吧!
  (5) 在战士的再三请求下,彭德怀“不耐烦了”,出示第二次命令,你从不耐烦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他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彭德怀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真切地反映了忍痛割爱背后的坚定决心,源于对战士的爱。
  (6) 这不耐烦中饱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战士的爱啊!齐读命令。
  [评析]所谓“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是内心情感表达的外显形式。因此,在教学第二次命令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展示和彭德怀的对话,用心品读,在与课文人物、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无私大爱,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
  4. 交流第三次命令,感受割爱之痛。
  (1) 杀一头骡子只需一枪一弹,然而,要杀这匹大黑骡子怎么那么难啊!这第三次命令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在方副官长迟迟不肯开枪的时候。)
  (2) 出示句子:二十分钟过去了……
  ① 这一迟就是多长时间啊!在这二十分钟里,出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与场景呢?
  ② 重点交流:彭德怀背过脸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彭德怀“背”过去的脸上,用心体会,你看到了什么呢?
  ③ 对彭德怀来说,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呢?(漫长、痛苦、难熬、令人窒息……)
  (2) 师:在这死寂的二十分钟过后,爆出了他的第三道命令,齐读。
  (3) 这时,他双手叉腰,显然真的动怒了,你从这“怒吼”声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呢?(痛苦,想赶快结束,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下得更多。)这怒吼中饱含的又是对战士的爱啊,再读命令。
  (4) 彭德怀已经下达了死命令,方副官长怎么还能拖延呢?(教师配乐深情朗读)“砰”一声枪响,大黑骡子缓缓地、缓缓地斜倒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扑上前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深深痛哭起来,狂风呜咽,野草叹息,在场地战士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此刻,他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它倾诉呀。
  (5) 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以“大黑骡子啊……”开头,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
  (6) 教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没说,这才是彭德怀, 一个有情有义,却刚毅果敢的将领,他把对大黑骡子的情感都藏在了这摘下军帽的动作中。
  (7) 在彭德怀的心里,在三军将士的心里,此时的大黑骡子成了什么?
  (8) 是啊,只有英雄才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军礼啊,齐读句子。
  [评析]在教学第三次命令时,就抓住一个“背”字,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这背过去的脸上的神情,感受到彭德怀的割爱之痛,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5. 在这三次命令中,彭德怀的情绪有不耐烦的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联系下令的情况,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收获到的却是一份深沉的爱,为了战士、为了革命愿意献出一切的无私大爱。
  [评析]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过程,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但通过教师及时的总结回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人物形象也完全在学生的眼前高大丰满起来了。
  三、 升华情感,凸显文章中心
  1.引读“漫漫长征路……”
  虽然身无……却能……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对,这样的队伍就是铁流。
  是什么融进了这支红军队伍?让他们能这样的英勇无畏?
  2.这真是,“风雨苍苍,一路泥潭一路霜。征途茫茫,一把草根一把糠。绝处危情,战士生死谁牵挂?痛杀爱骑,一腔热血洒碧疆!”配乐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是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资料。
  [评析]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学生学到此,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渲染,更好地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的来源,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课后作业,开展延伸阅读。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尝试着抓住细节描写,好好品读。
  (作者单位: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
  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三、 识字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施    众所周知,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不赞同教幼儿识字的。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识字教育是从小学才开始的,而且小学教孩子识字的起始要求就非常高,即要求孩子做到“四会”,课本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识字载体。识字教育就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带着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实践证明,这样的观念已大大落后于儿童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识字教育完全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  科学认读在坚持“
期刊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十年走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广泛实施。客观地讲,这些学习方式对各门学科的学习都具有普适性,因而也就存在着“超学科”性。但很显然,尽管我们不断强调课程综合性和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分科教学依旧是当下学校教学的基本形态,不仅课程、课表是一门一门的,课程标准是按学科制订的,考核评价是分科进行的,而且大多数教师都有任教的“主要”学科,并较多地参与本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课。然而认识到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实到课堂上又是一回事。上学期,我听了80多节语文课,深感一些老师虽然也想加强语言训练,但却举步维艰,舒展不开手脚。这主要表现在:  一、 学生读书走过场。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应以训练读为主。不少老师虽然也想加强读的训练,但总感到时间紧,不敢把大块的时间放给学生练习
期刊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儿歌,是孩子童年的伴侣。童年的歌谣似芳香的礼物,熏陶着所有孩子质朴清澈的心灵。本活动通过儿歌游戏、儿歌万花筒、五彩的童年诗韵等板块,让孩子感受童年的多姿,碰撞思维,激发灵感,体验歌谣给童年生活带来的无穷快乐。  第一板块 家乡的童谣  1. 我知道小朋友会说很多童谣,谁来给大家念一首?  2. 老师也想给大家念一首童谣,欢迎吗?(出示童谣)  教师用方言念童谣:  摇摇摇
期刊
一、 谈话导入,初识园子  1. 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你对这个园子有怎样的了解?  2. 是呀,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设计意图】由对园子的了解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一个充满了爱和快乐的园子,带给孩子们的是无尽的向往。  二、 交流趣事,想象朗读  1. 在小组内交流。这部分课文中,你觉得有趣的、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先谈谈感受,再
期刊
关于“正解”与“误读”——“文本本位”还是“读者本位”?  在处理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中心”,都有只顾一点不计其余的弊端。阅读是三要素协作联动的系列活动,而不是某一要素的单方行为。文本材料是“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阅读的凭借或依据;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符号”表达形式,是融合符号“能指”意义和作者“所指”意义的“主
期刊
亲近桂花  1. 检查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教学提示】:首先是读音;其次,“笨笨拙拙”写出了桂花的?(姿态);这个具有拟人化的词语向读者传递了什么信息?(桂花树的姿态不好看,并不是婀娜多姿。  (2)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教学提示】:读准轻读音;重点在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生:吩咐就是命令别
期刊
一    在朋友们的眼中,她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迎着风雨,翩然翻飞,携着缤纷彩梦,快乐地奔赴美丽的语文约会。在专家的笔下,从外表到内在,她的美丽完整又深刻。春去秋来,她在语文路上美丽地行走,思想深邃、激情满怀,追求着诗意,让人们对语文、对语文教师有了更深的领悟。  她是孩子们心里悠悠摇曳的风铃,清脆悦耳的声音是那么好听、那么神圣。她那明艳的大红连衣裙、亮丽的双眸、极具感染力的讲话,演绎着青春、热情、
期刊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的第2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如何才能让这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一、 入文本情境    课文第2自然段中“桃红柳绿”一词包含着丰富的春的信息,最能表现这一春天的意象。我让学生由词语的表象入手,渐次深入至文本深处去品评体悟,在涵泳咀嚼中使得文本情境逐渐被唤醒、激活。  [教学片段] 
期刊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我们的课文教学是不是可以采用更生动,或者让学生更心动的方式来进行。对于《猴子种果树》一课的非常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多多。  一、 课前交流“故事”  《猴子种果树》是二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结果一事无成。课文文字浅显,结构板块相似,不难理解。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则类似的有关猴子的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于是,课前我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