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畔”诗群及其近作速览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湖畔”是立足新诗重镇杭州、辐射周边星城的一个诗歌群落,是杭州继“北回归线”“野外”之后第三支较有影响的当代诗歌力量,堪称杭州民间诗歌的“第三代”。其灵魂人物是许春夏、北鱼、卢山。“新湖畔”纸媒阵地为《新湖畔诗选》,已出5期。作为全国第一本诗歌公众号特辑的最新一期影响尤大。编委诗人除前三人,还包括尤佑、余退、敖运涛、双木、马号街。公众号平台则为“新湖畔诗选”,已出原创内容320余篇,关注者1万余名。与“新湖畔”“纠葛”在一起的则是“诗青年”,后者成立甚至更早。两个群落的主要推动力量有很大的重叠,但功能各有偏重。“新湖畔”偏重于“诗歌圈”,注重诗歌文本的写作、诗歌技艺的切磋、诗学观念的交流以及诗人间的人际互动,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内部性。“诗青年”侧重于与诗关联密切的“诗歌外”,通过公益活动进行诗歌传播和跨艺术互动,受众更多面向邻近艺术工作者、社会公众、社区市民,具有更强的普及性、大众性。在“诗青年”策划推动活动中,“青年诗人陪跑计划”影响尤大。萧楚天即是受到资助,而出版了个人的第一本诗集。2020年11月21日,在会安阁举行了“诗青年·新湖畔五周年诗会”,从主题便可见这个大群落的一体两面性和两面一体性。
  许春夏是“新湖畔”的“掌门”。身居领导之职的他具有“新湖畔”一般成员尚不具备的宏观思维。他为“新湖畔”的发展和下一步变革谋划了方向。他也是“化缘”的“后勤”。一般而言,民刊多为自费私印,内部交流,不能正式公开发行。但许春夏保障了《新湖畔诗选》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使“新湖畔”在媒介竞争的时代占据一定的媒介优势。他也是一位姿态放得很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人。不少人在他这个年龄,实际上早已不写。而许春夏不但写,还相当勤奋和高产。他似乎在诗歌领域也有一种宏观设计,即要重建他生活的、文化的原乡世界。这不光是只有大的蓝图,他还亲自“施工”,通过微末之人、之事、之地、之物(如“一畈茭白”、一方“古村碑”及“烟灰”“若叶町”“麦秸堆”等等),通过一个又一个碎片的描绘、修复、召唤、重聚,让那个多少倒塌、多少远逝的世界重新站起、再度近前。
  北鱼大概是自然主义者,具有自然情结,把自然看作更高的价值和尺度。这当然也是受到传统自然思想影响的结果。在自己更倾近的自然主题下,北鱼似乎也更容易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秋日登山有悔》《公路争鸣》这两首关涉自然之作,显然为他自得,所以他也将两诗列入组诗的前两首。工业化、城镇化主要也是一个反自然的过程。所以,當下的自然书写容易在这种二元对抗中找到位置。《公路争鸣》中,“柴油机”“重型卡车”即代表现代一方力量,且占据了主要势力,但诗人的心另有所属,于是随更弱势的鸟鸣,“沿着一条没有路的路,去一处不常去的溪流”。此中可见诗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立场。《秋日登山有悔》则将现代化的力量与自然的力量对比推向极端。诗中,北鱼想象自然在人类的进逼下濒临绝境,由之反思自己也是刽子手的一员。
  卢山最近离杭赴疆。从熟悉之地转换到陌生之野,有的人会一时失语,因为需要适应,有的人却创作不断,因为断裂感、新奇感。卢山属于后者。这组作品都是写于离杭之后。《天上的爸爸》《和一岁女儿捉迷藏》产生于断裂感。《天上的爸爸》也许是离杭第一首,写作时甚至飞机尚未在新疆降落。它写一位父亲甫一离开就开始挂念,并猜想女儿因想见爸爸而不得可能受到的心灵伤害。后一首则写平时总能找到爸爸的女儿这回要落空了。父亲的去处甚至超乎她的想象。两诗都涉及懵懂女儿希望的落空、可能受到的创伤、父亲的愧意与担忧、怕与爱,涉及到不愿如此又不得不如此的矛盾,涉及到寻求女儿的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读这样的诗真的要忍不住直冒热泪。《塔里木河》《大漠之门》则产生于新奇感。这片西北的土地,神奇而壮美,让诗人也粘染了神奇而壮美的人格属性。
  双木依然沉醉于两行一节的“双木体”的锻造,甚至连笔名也是带“双”。显然,他有意识地要在各诗体中打上自己的标识。此用心略似于臧棣“系列诗”,不过另辟了蹊径。“双木体”不但两行一节,且总行也少。《春分》不过6行,《在南昌》8行,《小雪》10行,《无题》已是组诗,不过16行。显然,双木节制,奉行“少即是多”。用“少”也是用“险”,因为越少的东西越不容易隐藏,弊端也越容易暴露、放大。因此,极简主义的要求实际上也更严苛。极简主义者首先天然是形式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故双木的诗有极强的形式感。完美主义者想必低产,双木也不例外。要让“少”是完美的、能包孕“多”的,这“少”便不是随意的产物,而是苦心经营的结果。语气如何处理、哪里需要一个标点、从何处分行分段、哪些需要呈现、哪些需要省略、哪些需要倒装、如何修辞造词、视觉效果如何等等,都要不断打量。双木的诗显示着他四面八方的考量,具有一种“球型视角”。
  敖运涛是一位非常用心的写作者。部分当代诗人以先锋之名,爱剑走偏锋,喜用奇,但时常给人以旁门左道之感。敖运涛却来路很正,甚至他想用奇的诗歌也是如此。敖运涛之诗有种淳正的质地,较一般作者艺高一筹。他的“正气”大概与其诗的层次感、秩序感、条理感有关。也就是,当“含混”成为诗歌要素时,敖运涛诚恳地呈现诗歌清晰的秩序和结构。《祖父的坟茔》先是明确交待换坟的次数,再依次将三次换坟逐一书写。《阳光来到了我的书房》也是依次写阳光进入书房的过程。这样的写作容易板结、僵化,也容易被猜出进程而失去审美快感和阅读动力。但大巧若拙,敖运涛诗歌恰恰克服了这种种可能的危险。他之所以能够做到,一个原因在于每个层次的细节他都力争准确、简洁、真实、鲜活,力争细节与细节的有机勾连。读敖运涛诗,读者会同时获得“严正结构的庄严感”和“新鲜细节的审视快感”。
  尤佑这组诗中,《给自家信箱投递诗》首先引起我的注意。作为一名勤勉的写作者,一个“沉迷于坐在晨光的雨滴中写诗”的形象,他有时会一股脑儿发一堆诗给你评判。这组诗多是他之前已经抛来的一部分。《投递诗》(简称)意味着他不但发诗给他人,也发诗给自己,不但要从他人得到教益,也要从自我得到审查,可见他对诗特别的期待和珍视。《投递诗》写诗人位居室内,面对室外的所见所思,由此自塑了一个写作者形象,带着元诗性质。和《投递诗》一样,《窗外三枝灯》也首先是室内的,一种定点视角。而《神秘作坊》《经过一面湖、一片荒地》则来到室外。《经过》(简称)是一种移动视角,在穿行中将所见所感带入。行止皆有所见,行止皆在接纳。尤佑这种面对世界的敞开心态,大概是他何以多产的原由之一。   余退的诗写得很耐心、安静、隐忍。在《芳草帖》中,山菅兰、龙舌兰、枯艾叶、油菜等一样一样陈列。在《山区》中,女教师一样一样讲述。这种耐心安静的铺陈、有条不紊的转换,和他的人格气质互为表里。在这组诗中,我最喜欢《断枝》,只有短短八行,仿佛也经过了“断章”处理似的。这种“截断”式的形式感,与“断枝”之“断”构成某种隐秘的呼应。一截小小的“断枝”,牵扯出一段人事,以及“我”对一点知识的理解。但余退并不在这些地方过多停留,而是点到为止、转换而过。这些多少还属平常,但结尾的到来,一切忽然不一样了。当一段桑树枝已被截断,不知所踪,成为一片空白,而一位幼小的少年还依然站在那里仰視,它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带来伤害的“凶手”,面容已经模糊,而那被摧残、被伤害的,却久久打动着我们的心灵。这个少年形象,是余退诗歌世界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
  萧楚天是一位对原典有所心仪之人。这组诗有两首整体性地动用旧典资源。“大师致敬”书写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一时,萧楚天继续它不绝的余响。“致敬书写”可能的弊端是附会、卖弄和陈腐,但《曾点十四行》《惠子与庄子》没有。前一首,萧楚天假借孔子口吻向学生讲话。后一首他则化身惠子,向庄子作一番内心的自供。惠子是庄子的对手。不过这个强力辩手,在从庄子立场出发的《庄子》中,当然是屡屡败北,故惠子多少成了一个失败者、才华不及者的形象。所以,萧楚天用了五个“恨不得”。但这个失败的辩手,由于和庄子争斗过多个回合,对庄子思想是相当熟稔的。某种程度,他恰是庄子的知己。甚至庄子也多少如此相待,否则也不会屡屡与之交锋。这首假托惠子之诗,处处都在点化《庄子》文本。这些文本资源不是生拼硬凑的,而是在一种流畅的语感中呼之即来、水到渠成,可见萧楚天对文本的熟稔。《惠子与庄子》是当代庄子书写乃至原典书写当中有力的一篇,值得注意。
  马号街是“新湖畔”中一位非在杭诗人,也致力于批评、小说的书写。《在老屋的最后一夜》背景是拆迁。主人公最后一夜住在老屋,想起儿时父母在深夜的点点滴滴,想起曾经同去寻找殒石的伙伴。只是父母已经不在,朋友已经失踪,老屋也将永逝。“《五岁那年》写的是小女孩住院时的回忆——关于一个她想象中偷苹果的小老头渐渐消失在梯子上的故事,有明显的卡夫卡风味。但作者有他的温暖:尽管小老头一直没有回望,辜负了小女孩渴望的眼神,但她一直小心翼翼保存着善良内心,始终将这个老头隐藏心底。”(语出诗人潘西)包括《记忆》在内,几首诗都沿着记忆的藤蔓,朝各个角落延展。《陪黄雪瑶、张辛怡去马厂》涉及主人公送两位女士去地铁站的经历。年轻女士天马行空计划着、幻想着,而见识过现实残酷面相的他对她们的未来隐隐有些不安。但这不安和担忧是不动声色的。马号街喜欢通过叙事推动诗歌的进展,喜欢戏剧性场景的设置。
  作者简介
  刘惪晟,原名刘德胜,1986年生,青年诗人,文学博士,出版有小说集《世界末日》,主编有民刊《南京我们的诗》,现工作于长沙大学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仙居故事  我在仙居  发现了“自在之物”  我是说,面对许多烟灰  我惊呆了,许久后,认定那  满山遍野的杨梅树  是它授的粉  我认定它  来自吕师囊那次起义  烧毁的简牍,关闭了  流纹岩的语言系统  火的简史  从此在舌根涌血  若叶町  一只乌鸦,或许,  也是一群,  在高纬度上叫早。  它的猛烈,让我觉得与我有关。  我对它的感觉,  也从眼皮的停留转到骨骼。  昨晚我入町,轻手轻脚
期刊
曾点十四行   ——兼致“诗青年”  把你的琴放下吧,随我来  不要回头去三省汝身,或尝试回认  三皇的背影。随我来,我们到山中去  在山中孤独是一种解放  让你的琴声从此教会你如何遗忘  山谷认出你,像落叶认出秋水  当树影缠绕风声,水声缠着我们  阳光时进时退  点,我穷尽一生要传给你的  你必须穷尽一生才能学会  只有这样,它才能活下去  随我来,当我们穿越每个时序  群山的沉默在我们之间
期刊
我开始思考我可以给你什么  用我已丢弃的  不再轻易拿出的  赤诚之心  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狂欢  不想打动你  不想借此见到你  我大多数时间都如此  卑劣,善妒  因为遇见你  我小心翼翼包装自己  我所有的,所有幻想  戛然而止在夏天  那個已从记忆褪色的夏天
期刊
秋日登山有悔  这是未来许多次中的一次,也是  濒临过去、遗忘、滅绝的一次  秋风拉扯着我目观山下的视线  城市群楼发育,森林退入保护圈  圈外散落几块空地,涂改的疤痕  我心疼比纸更薄的土层,心疼植物的根  和虫卵。但我也是递去橡皮擦的一个  可能还是斩茎、妄食、屠戮的一个  叛逃的,藏匿在登临者名单中。落叶  如钟声,自山的内部向我发放归降凭证  公路鸟鸣  柴油机轰响,重型卡车攻占主路  而
期刊
黄花苗仙子  在我的家乡鄂西北一个偏僻的农村,  人们将蒲公英称作“黄花苗”。每年农历  二三月份,她们便舞动着修长的圆状披针形长袖  在山岩石坎上,在耕地田塍的空隙间,伸长了  脖子,从碧绿丛中,吹响一朵朵黄色的喇叭  并随着微风,惬意地舞蹈,在阳光温煦的下午  没有谁会相信,就是这么纤瘦的女子会用  一把把被时光磨得发亮的锄头将自己连根挖起,然后  跳进竹篾箩筐里,送到山脚下世世代代生存在  
期刊
春 分  一枚慢性药片迫降  36.2摄氏度的身体  倦怠的隐藏的上升的  日子,终有春风吹拂  朋友,雨季就要来临  生活允许我们重新开始  在南昌  六月返乡,  省城坐于雨中。  往事在速写。  这可怕的时间敌人  从街角涌出,  在光影中诞生。  像夏天的尤物  如此流畅,又那么孤独。  小 雪  入夜。  窗灯向我们打开。  它们如新砌的蜂窝煤,  正在逐一燃烧。  那些忙碌的人,  变
期刊
黄昏,静坐  为什么会有黄昏?  古怪的问题。  草和树渐渐明亮,渐渐深暗  叶子和花都渐渐看不见了  遥远又遥远的远山的轮廓  被晚霞从底片上显现  有风从那儿吹来  带着深秋的寒气,习习有声  仿佛在向我诉说着  它的孤独与快乐  我的影子渐渐消失了  我现在是完全纯粹的本体  其他人看不到的星星  风把阳台的雨棚  吹得叮当作响  敲打着金属的百叶窗  鲁莽地想进入  我的内心世界  它想做
期刊
说的话越来越少,惜语如金  写的字却越来越多  往事像滑落的青瓷,哆嗦成了碎片  想在虚构中发出一点不和谐  滋长暗色的锋利  锲入第六感不快的空间  让穿着斗篷的魔鬼替代爱神飞进飞出  敏感让耳朵长出了薄薄的蝉翼,听见  野猫在屋顶对着月亮叫春  从旮旯传来野狗的交配声  或是酒鬼抱着电杆发出的降G调  打更般把夜的酒瓶敲响  抑或警察追贼时急促的步履  踢飞一只奶瓶  踩到一只狗脚  这些威猛
期刊
我以为可以等到一场雪——  一场大雪  城市被洁白的愿望  覆盖。所有的抒情通向明亮、丰美、大爱  其实不是这样的——  开门见山或者云山雾海  充满着歧义  炉膛是诚实的。装着火焰和灰烬  只有死守真理的人  才会在火焰中烧成灰烬  不要试着袒护自己  小寒之后是大寒  荒芜的世道从来没有尽头  如果洁白的愿望还在。总可以  等到一场姗姗迟来的雪  在“棉书堂”观马叙画展  一幅画挂上白色泥墙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农民是一位魔术师  而田与地便是他们手中的百变盒  向里面种什么瓜果就结什么瓜果  从一粒小小的种子慢慢地长大成一棵树  它们像一位母亲,孕育这土里的孩子  这使我不得不佩服,有关它们的伟大  而我重走这条乡间老路  眼前的田地却是一大片年久失耕的荒地  村庄的牛少了许多头,连人口也少了许多  剩下的是屈指可数的老人,看守一亩三分地  这些大片的荒地像一位母亲干瘪的乳房  又像村里的
期刊